談數學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1W

摘 要:所謂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精心設計問題,立“疑”設“障”,從而創設一種充分激發學生積極性思維的學習情境,以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學習契機,點燃學生思維的激情。其情境可從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例題等來提出,主要通過問題,將學生置身於似懂非懂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趣味盎然地進行學習。

談數學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的論文

關鍵詞:問題情境 創設方法 情境創設的意義

在問題情境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應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學生的發展,是指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和持續的發展。數學問題情境的設計,應體現以學科探究為中心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著重研究學生如何學,構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學習模式,充分體現能力的培養,注重科學方法的教育,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方式中體現科學方法的運用,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探究與創新能力等。數學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包括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和問題的拓展與應用等。

一、數學課堂問題情境的提出

數學問題情境的提出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問題情境是指學生在問題教學中所面臨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它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當學生接觸到學習內容與其原有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學生對疑難問題急需解決的心理狀態。它包括當前學習任務中新的未知的東西、學生探究新知的動機和學生解決當前任務的潛在可能性等。問題情境要有有效性,同時還要富有趣味性,以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問題情境要體現生活,有一定的思考價值。

二、數學課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1、數學懸念情境的創設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機制,它是由學生對所學物件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決它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懸念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欲罷不能,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懸念設置於課頭,可以一開始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若設置於課尾,則有章回小說的效果。

如,七年級下冊全等三角形概念剛學習完,於課尾給學生一個這樣的問題:BD是長方形ABCD的一條對角線,思考:△ABD與△CDB全等嗎?

此問題問得比較新奇,問題的結論應該是肯定的,而利用全等的概念很難描述!自然地,學生會探索其中的奧祕。甚至想到去剪一剪、做一做這種實驗式的好方法來說明。此時老師說:“還有另一種方法在敘述上比較方便,到底是什麼方法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留了一個問題就下課了,這對於下節課三角形全等的條件1(sss)的學習無疑產生了非知不可的緊迫心情。

2、障礙性問題情境的創設

比如,學完了全等三角形條件SSS、SAS後,給學生這樣一題:如圖,AC與BD相交於點O,已知OA=OC、OB=OD,說明AB=CD。

教師有意識地叫了一錯解的學生上來板演,如下:

OA=OC,

OB=OD,

AB=CD,

△OAB≌△OCD(SSS)。

很多學生也是這樣做的。

老師指出:這是錯的,你們知道錯在哪裡嗎? 學生驚訝,議論紛紛起來……

學生在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反應比較熱烈。一個學生很自豪地指出:AB=CD是待證明的結論,不能當已知條件來使用。在尋找全等的條件時,別忘了對頂角∠AOB=∠COD。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先誘導學生犯錯,讓學生在驚訝迷惑中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從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識,改進了知識結構。

三、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意義

問題情境創設,可以啟用學生的思維。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為活躍、最為現實的心理因素,即興趣是求知的動力,有了動力思維就會更加活躍。例如在複習七年級因式分解的單元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運用學過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嘗試多種方法分解因式。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學生會覺得很有趣,積極討論交流,很快大家就會想出所有能夠解決這道題的方法,最後由學生歸納。方法有三:①直接運用完全平方;②採用分解形式;③採用分組分解的形式。這種解題過程和結果都是對的,身為教師要大膽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動中生疑”、“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活躍思維。

問題情境創設的另一個意義在於能把抽象的概念反演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東西,從而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例如在七年級數學中“數軸”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僅僅是明確甚至強調“數軸是規定了方向、原點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學生一定不易接受。我們可以創設以下情境:拿根桿秤稱物體,桿秤上的星佔表示所稱物體的重量;溫度計用點表示溫度……桿秤和溫度計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點;(2)度量的單位(3)明確增減的方向。這些事例、模型、實物都啟發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進了“數軸”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