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性的幾點思考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7W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為了使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教學應沿著“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步驟進行。可見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對於學生學好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性的幾點思考教育論文

事實上,大量的數學課堂由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更加主動了。但是,不得不承認,教學情境的創設還存在一些偏頗的現象,需引起教師的注意和思考。筆者結合有關教學片段,對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做幾點思考。

一、創設的問題情境要不要具有針對性

片段1:某教師講授“年、月、日”新知識時,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小華今年12歲,她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紛紛動腦思考。但多數學生緊皺眉頭,抓耳撓腮,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於是教師讓學生髮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大家七嘴八舌,你指我看,你說我聽,你講我評,似乎研究氛圍異常濃厚。學生雖然知道了小強的生日是2月29日,但還是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

教師創設情境往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提出某個數學問題,或為解決某個知識的重難點作認知上的鋪墊。然而有些問題情境創設往往會脫離學生實際,不自覺地拔高要求,片段1的問題情境雖然富有挑戰性,但是新課伊始,學生沒有對年曆的觀察作為基礎,沒有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概念的積累,怎麼能一下子就回答為什麼呢?學生個個緊縮眉頭,苦苦思考,挖空心思的想出一些問題來配合教師的教學。而這些問題並不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產生的問題,學生沒有經歷過程的體驗,哪來值得討論的問題?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首先應讓學生說出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並在年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然後觀察年曆說說發現了什麼。這樣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小華今年12歲,她只過了3個生日”這樣的'問題放到“生日快樂”的實踐活動中教學,既讓學生回憶已掌握的年、月、日知識,又啟發他們思考判斷,顯然這樣安排是合理的、有效的。

二、創設的問題情境要不要講究實效性

片段2:某教師講授“10的分與合”時,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數學情境。教師請了10名學生戴上標有不同數(1~10)的動物頭像帽,然後部分學生髮了一些數字卡片,要求卡片上的數與動物頭像帽上的數合起來是10。

教師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片段2創設的數學情境只是少數人蔘與,問題的教學容量小,雖調動了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總的作用不大。各種不同型別的情境,應該考慮物件和效果。

第一,遊戲性情境適合低年級學生特點,它的活動性、趣味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遊戲的氛圍中建構知識,但不能只為了新奇。 第二,故事情境是學生喜歡的,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繹成生動的故事情境,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寓教於趣,寓學於樂,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但是,教師應注意不要喧賓奪主,不能只注意故事情節,淡化了其中的“數學味”。

第三,活動化情境要有體驗性。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要不要注重科學性

片段3:某教師講授“倒數”時,創設了某人進行體育鍛煉時倒立的情境。教師指出:生活中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立,你也能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嗎?於是學生說出了生活中很多物體可以倒立的現象(受教師例子的暗示直接遷移)。隨後教師又問:倒數是什麼?猜猜看。學生齊答:將數倒過來。怎麼倒過來?學生說:1倒過來還是1,8倒過來還是8,9倒過來是6,6倒過來是9。

把問題情境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師卻把“生活原型”的引入當作是一種時髦,如此引入新課,可以說與數學內容格格不入,教師只在“倒”字上下工夫,情境運用只是解決了“倒”,而忽略了“倒數”的本質含義,這樣的生活原型只能對學生起到誤導作用,干擾了正確知識的建立。

生活化的情境不能喧賓奪主,一定要具有典型性,講究科學性。情境創設一定要優選素材,進行數學加工,為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服務

教材總是滯後於時代的,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彌補教材的不足,但要與學生的生活聯絡得更緊密,才能引起學生學習上的共鳴。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的同時,還應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情境中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