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改進策略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2W

摘要:教育負向功能是繼對教育正向功能研究之後的又一個探究,文章主要梳理了以往國內外對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理論的研究,從“標準化”的課堂教學、“傳統化”的師生關係、“個體幸福感培養的缺失”三個角度為切入點,來探討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的表現。針對這三個表現,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消減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的實施策略。

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改進策略論文

關鍵詞: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積極教育;改進策略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功能”一詞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正向的、積極的,應用到教育上,則自然而然關注教育的正向功能。直到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提出了功能具有正向和負向,隱性和顯性兩大維度,這種一元論思維才得以化解,教育的負向功能才逐漸被研究者重視。認識到“教育具有培養創造精神和壓抑創造精神的雙重力量”,那麼如何在學校教育中減少學生心理壓抑感、過度緊張感等消極情緒成為研究的重點。本文嘗試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降低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提出合理化改進策略。

一、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的理論框架分析

日本教育社會學家柴野昌山在默頓的正向和負向功能、隱性和顯性功能兩大維度基礎之上,構建了學校教育功能的理論與分析框架。“柴野昌山將學校的教育功能看作一種具有自身邏輯結構的系統,力圖在這種邏輯結構中同時找到正向功能、負向功能的位置。”事實上,柴野昌山分析的理論框架已從邏輯上說明了學校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按照貝塔朗菲的系統論思想,就是整體與組分的相互聯絡、相互依存,教育的正向與負向功能構成了整個教育功能系統。美國教育家伊利齊提出了“學校消亡論”,認為學校是社會神化的收藏者,產生矛盾的承擔者,以及實施這種神化的場所。“所以伊利奇主張取消現行學校制度,代之以各種‘絡’,諸如教育(學習)用品服務網路、技術交換網路、夥伴選配網路及教育工作者資訊網路等。”顯然,“非學校化”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有益的一面,但廢除學校的極端方式是不可取的。如何能用積極心理學尋求學校教育與非學校教育的二元統一,以降低教育負向功能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我國關於學校教育功能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教育的正向功能和顯性功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的負向功能和隱形功能。首先明確提出應對教育的負向功能進行研究的是張人傑先生。在張老先生之後吳康寧、王等等、李秀芬、董昭江等為數不多的人也在進行研究。因此,由於教育現象、教育物件、教育環境等方面的複雜性,如果無法正確認識教育功能,很容易在滿足於教育表面上的成就感的同時忽略了潛藏的危機。需要強調的是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有其特點,如不可消除性、可降低性,“具有隱蔽性與延時性的特徵,而人才培養的週期又長,如果教育者對學校的負向功能認識不深的話,就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貽誤許多人成為真正的人才”。

二、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的表現

有學者認為“學校教育自身不做改造,就不可能有效地發揮經濟功能,甚至會出現負功能”。那麼,在學校教育當中教育負向功能是如何表現的呢?以下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標準化”的課堂教學“標準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極容易產生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所批判的“呆滯思想”,輕視孩子的天賦、興趣愛好、積極人格的完善以及現實社會的需要。可以說,學校教育是在“標準化”的教學模式下按統一標準對所有學生進行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灌輸,忽視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課堂,同時課堂紀律要求嚴格,教師講課,學生應該保持身體坐直、鴉雀無聲;教師提問,學生必須舉手示意並在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回答問題等,導致孩子學生精神緊張,甚至會有牴觸情緒。

(二)“傳統化”的師生關係“傳統化”的師生關係壓抑了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批判精神。中國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有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在學生心中教師的權威不容質疑。教師常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站在學生面前。就地位而言,教師是主動者、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對其絕對權威的維護仍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產生個性的壓抑。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普遍反映學習不幸福。因此,“傳統化”的師生關係容易使學生失去許多寶貴東西:失去主動學習習慣,失去對夢想的激情,失去天真活潑、開朗樂觀的性格以及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批判精神。有學者認為,“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然而,現實中,大多數教師卻難以做到。

(三)缺乏個體幸福感的培養學生個體的幸福感是學校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個體幸福感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品德修養、社會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大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和對目標價值進行追求的內在精神鏈條”。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感知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個體幸福感。但當今受限於傳統教育模式,學校往往忽略了這一方面。

三、積極心理學與教育

“積極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末,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新的概念,是以培養人的積極性和人格特質,激發人的積極力,從而提升人的幸福感的科學。謝爾頓認為,積極心理學“不過是關於人的日常優勢強項和美德的科學研究”。艾倫卡爾等人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於幸福和力量的科學。雖然人們對積極心理學的認識各不相同,但是大體上都認同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注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日常強項優勢、優秀品德以及身心健康發展的心理學。在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下,積極心理學的目的與教育目的有很高的契合度。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獨立人格,可以適應社會,有良好道德感,可以駕馭生活的人。“塞利格曼也說過,積極心理學運動提醒我們,心理學不應當只是關注疾病或健康,還應該關心人們的工作、教育、洞察力、愛、成長和玩樂等方面。”因此,我們應該藉助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積極教育,培養學生積極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消減學校教育負向功能的實施策略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積極心理學理論運用到日常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積極人格的發展、品德觀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同時對消減教育的負向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構建多元化課堂教學環境

首先,要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傳統“標準化”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只注重知識理論的灌輸,忽視了學生興趣愛好、個性以及天賦等的培養,使學生處在緊迫壓抑的的學習狀態之中。教師要以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為前提,積極地瞭解學生,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從而構建學生的積極人格,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其次,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體驗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景中去體驗思考,徹底打破“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最後,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建立啟發式教學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思考、學會認知,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使學生在幸福中成長。

(二)發揮自身積極力量,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

首先,教師要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完善自己,提高文化素養,形成積極品質,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瞭解學生,促進學生成長。其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學習和人格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教師的良好品質和高尚的人格會直接作用於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喚醒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教師要正面引導學生,切勿採用簡單粗暴的教學管理,以免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最後,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關愛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不要居高臨下俯看學生,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可以在賞識教育中觀察、欣賞、肯定學生,從而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思想意識,樹立自信和歸屬感。

(三)強化學生個體幸福感的培養

“主觀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生活滿意、積極情緒以及消極情緒。”教育者要讓學生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首先就必須激發學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快樂體驗,其次是使學生獲得沉浸體驗。”例如,教師應該組織各種娛樂活動,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支援、友情、理解和關懷,從而使人產生積極體驗,有利於增強人的主觀幸福感。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目標,讓學生獲得沉浸體驗,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王珏.創新素質培養與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芻議[J].教育探索,2003(1).

[2]胡振京.教育負向功能觀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學報,2005(4).

[3]王等等.論負向教育功能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10).

[4]黎君.論教育的負向功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2).

[5]鄒小婷.教師權威:對正被放逐的一種教育理性慎思[J].湖北社會科學,2015(1).

[6]張儉民,肖雲龍.主體間性:師生交往關係的本質屬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