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1W

研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中的inquiry是調查、問詢的意思,它體現的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當代主體教育論的倡導者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現在這已成為科學教育公認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國際社會比較普遍認同和實施的一種課程模式,也是我國在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對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2000年最新修訂的教學大綱首次將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

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思考論文

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面向21世紀的生物教學所面臨的新的機遇和挑戰。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特別對其中突出專題研究倍加關注,成了人們學習新課程方案、新大綱的熱門話題。有的老師認為此新課程意義重大,早就應該開設;有的老師認為這門課確實重要,但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看,執行起來可能很難;也有的老師對其認識不足,甚至存在一些異議和誤解。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我認為研究性學習過程運用於生物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①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

②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於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學概念的前提;

③研究性學習能培養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積極態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

研究性學習方式與傳統的生物學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學生由傳統的學習方式向探究性學習方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可以遵循這樣的過程:學著做——做中學——獨立研究課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先由老師設計一實驗,講解設計思路以及關鍵點,然後師生共同完成設計另一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研究過程,最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研究過程,教師做適當的指導,從而讓學生掌握真正掌握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當然從教師引導到學生獨立完成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所以這一過程需要我們耐心地對待,不可以急於求成。我們剛剛實施課改,教師和學生都處於思維轉換階段,所以我們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堅持走下去,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如在講解蒸騰作用時,我先設計一實驗,驗證植物體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以這一實驗作為模板,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學著做。

實驗材料:在一株植物的大致相同部位選取兩個相似的枝條。

實驗器材及用品:試管、固定裝置、剪刀、塑料袋、植物油、水

實驗場所:室外,確定能接受到強烈的光照

實驗步驟:從一株闊葉植物上,剪下大體相同的兩個枝條。把其中一枝上的葉片全部剪除,另一枝條剪除下部的葉片。在兩個相同的小試管中加入等量清水,將兩枝條分別插入兩個試管中,管內水面上再滴少量的植物油。然後,用透明塑料袋分別套在兩個枝條上,紮緊塑料袋口,使其不漏氣(如圖所示)。將上述實驗裝置放在有陽光、溫暖的地方。數小時後,觀察發生的現象。

提出問題:

1、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為什麼要滴些植物油?

答:防止試管內水分的蒸發。

2、為什麼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

答:在溫暖、陽光照射下植物的蒸騰速率較快,容易觀察到預期現象。

3、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答:有葉片的塑料袋壁上出現水珠,沒有葉片的塑料袋壁上沒有水珠。

4、解釋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

答:水分以氣體形式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水蒸氣在塑料袋壁上凝結成水珠。

這一實驗是老師設計的,講述時引導學生分析選材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首先要明確實驗的目標即“驗證植物體蒸騰作用的器官是葉片”,那麼我們除了可以改變本實驗的研究物件——葉片外,其他的因素應該保持不變,所以我們避免試管內水分過分蒸發影響實驗現象,在試管內的液麵滴加少量植物油。處理實驗材料時,我把一枝條的葉片全部去掉,僅剩下植物體的莖,那麼當實驗結束後,明顯發現兩塑料袋內壁的現象不同,同學們很容易歸納得出實驗的結論。

接下來,驗證蒸騰作用的主要門戶是氣孔這一實驗就可以引導學生,由師生共同設計完成,這樣培養了研究性學習的第二步——做中學。在前面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在選材和對材料的處理方面會提出很多獨到的見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組最具有實效性的方案,引導學生操作。在篩選實驗方案過程中,可以展示並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最終我們確立了下面一組方案,並得出實驗的結果。

選擇四株大小相同且葉數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條件下,做如下處理:

實驗開始時,先將各個裝置的重量調整為80g,之後每隔4小時記錄各個裝置的重量變化。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經過分析討論,實驗的結論一目瞭然。

經過上一過程,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探究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自己獨立去完成設計一簡單的實驗,驗證“植物體的蒸騰作用是否可以降低植物葉片表面的溫度”,即研究性學習第三步——獨立完成主題研究。

整體過程可以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完成,但學生是接受式而不是體驗式,而研究性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的素質就是要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能夠展示自己的個性。通過對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深入探討,我們相信,教育教學的統一性是可以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實現的。

我們還可以利用資訊網路進行生物研究性學習。學校網路教室的建成,為生物教學提供了新的技術的`手段,網際網路上生物教學資料十分豐富,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打開了廣闊的視野,運用現代化手段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動手、動腦潛力,激發他們主動去思考和探索。

在利用資訊網路進行生物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步驟和研究方法:

1、過程:選題,收集背景材料,分析資料,寫出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資料分析法、文獻法、實驗法、調查法。我們重點運用資料分析法。

如在生物課中,教師可以列出如下課題:

1、基因工程的利與弊

2、生命起源探索

3、生物技術與農業增產

4、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

5、遺傳病及其治療

學生分成幾組,根據本組選擇的主題進行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巡視,輔導個別上網有困難的同學。有疑問的學生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和教師討論。學生在此過程中既可自主學習,又可以協作交流,教師起到組織和協調作用。然後由學生寫200字左右的報告。

接下來各組交流,利用實物投影儀或幻燈片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組與組之間進行點評,學生互評和師生共同討論。其它學生可向該組學生進行提問。著重讓學生知道研究性學習要對所得到的資訊進行分析和思考,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自己的評價。而不是對網路上的資料進行摘抄。其餘學生課後可以和不同研究課題的小組或個人進行交流。要充分注重評價的重要作用。在評價研究成果時,要注重對研究過程的評價,並以鼓勵為主。切忌因學生沒做好而大加斥責,甚至諷刺挖苦,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等。要注重培養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興趣,以提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積極性。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計算機的運用是一種輔助手段,由於運用了計算機網路,本節課的資訊量大大地增加了,通過這節課的訓練,學生提高了查詢資訊、選擇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面向未來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研究性學習的上課形式與傳統教學有所區別,加強了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和提高了同學間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