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及特點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9W

內容摘要:中國畫作為傳統的民族繪畫種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文章從中國畫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表現特點、中國畫的審美特徵、文化滲透與價值體現等方面介紹中國畫藝術,以期對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播提供借鑑。

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及特點論文

關鍵詞:中國畫藝術風格技法特點審美特徵文化滲透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傳統繪畫,有著優秀的傳統和悠久的歷史。中國畫經過歷史上無數畫家和眾多民間畫工的長期創作實踐,在表現題材和內容上逐漸形成山水、人物、花鳥三大畫種,在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上形成工筆和意筆兩大流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及審美特徵。

一、中國畫在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

中國畫最早是原始先民們為表達樸素的理想和生活開始創作的,後來多為政治、宗教服務。在秦漢時期,中國畫的民族風格初步形成:重視以形寫神,注重點睛傳神,追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畫家不僅繼承了前代的優秀傳統,還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創造了“筆不周而意周”的繪畫風格,素材與表現技法得到了擴充套件。南朝繪畫理論家謝赫更提出畫評“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成為後世畫家創作、世人審美的公認標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中國繪畫逐漸走向高潮。隋、唐、五代時期,迎來中國古代繪畫的高潮,受到唐朝政治、經濟的繁榮影響,中外文化交流也相當活躍。人物畫更加註重刻畫人物的精神氣質,畫家常常選擇生活中富有詩意及戲劇性的場面。而山水畫分為青綠和水墨兩大體系,產生了南北迥異的地域性風格。之後出現的宮廷畫院更是極大地使繪畫技法得到發揮與拓展,廣受歡迎。宋、遼、金時期的中國畫主要反映城鄉生活和社會風俗,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為政治、宗教服務的束縛,畫家更深切地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接近各階層人物。山水畫在構圖章法、透視比例、色彩捕捉上進一步發展,質感強烈,簡率豪放。花鳥畫則趨於嚴謹精緻,饒有裝飾趣味。此時,注重抒發主觀情感的文人戲墨畫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新的潮流,與畫院寫實之風交相輝映、相映成趣。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畫注重精神表達,已經擁有完整的繪畫與審美體系。因元初科舉制度的廢黜,江南文人以畫寄託思想成為風尚。畫家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形成重氣韻、輕格律的繪畫風氣。在元代中晚期,由於戰爭頻繁,消極避世的山水畫廣為流行,具有象徵性的畫作,如梅、蘭、竹、菊、鬆、石等文人山水畫風格開始形成。到了明清時期,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後輝煌,繪畫領域湧現了大量個性強烈的畫家,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各種流派。近代的中國畫推陳推新,吸收傳統的中華繪畫藝術,借鑑優秀的外國藝術表現手法,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風格多變,流派眾多,形成了長安畫派、金石畫派、海上畫派等。

二、中國畫的表現特點

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在乎筆、墨、色與構圖四個方面,用以表現大千世界,抒發畫家的創作理念與審美志趣。

(一)用筆之妙

中國畫以線造型的歷史悠久,運用線的輕與重、粗與細、濃與淡、虛與實、長與短、干與溼等不同的筆法來表現物象的輪廓、體積、形態、質感。在山水畫中,線條與點染交相呼應,一山一水,頓生情意。在花鳥畫中,常使用雙勾設色法,先用雙勾法繪出物象的輪廓,注意墨色的濃淡、粗細,再進行填彩著色,準確描繪出繪畫物件的神態、情趣。在人物畫中,畫家線條勾勒的功底則更需深厚,不同人物的身份、體態和性格等,都需要線上條的刻畫中得以體現。皴法是畫家在畫山石時,勾勒輪廓後,為了顯示山勢的紋理和陰陽面,再用淡幹墨側筆而畫的技法之一。畫家為了逼真地表現自然山水,常常綜合點、線、面的三種皴法:點皴用來表現山體的側面、體積和雜樹、草叢等;線皴用來補充山石的重量感與質感;面皴用來表現山石的外形、紋理等。擦,是為了補充皴的不足,以擦破除染後的板滯和單薄,增加空間感與質感,使得山石樹木顯得氣韻生動,分為乾擦和溼擦兩種。乾擦法,先勾皴,待水墨幹後,再用幹筆塗擦,墨色漸淡至虛無;溼擦法,先把畫面打溼再進行勾皴,趁溼塗擦。在實際繪畫中往往皴擦混用,以達到蒼潤的意境。點,用來表達物象的虛實氣勢與立體感。有圓、尖、幹、溼等不同方法。以濃淡、虛實、大小不同的點,簇積成大點染面,加強物象體面上的起伏變化的質感。

(二)著色之雅

從繪畫史來看,中國畫一直以色彩取勝。中國畫的色彩在秦漢之前以青、赤、白、黑、黃為主;魏晉時期,青綠興起,直到唐宋;宋元以後,黑灰白的水墨畫和淡彩的淺絳畫成為主流。在人物畫中,畫家採用濃淡相宜的線條精細勾勒出人物與象,著色細膩豐富,亮色體現陽光、富貴等視覺感受,暗色體現陰冷、深沉等視覺感受。按照色彩的暈染程度,山水畫分為重青綠、淡青綠和淺絳山水三類:重青綠以物象勾勒物象的輪廓,以石青、石綠等重色為主色;淺青綠以水墨為骨,色彩為輔,在水墨皴染的基礎上,略施石青、石綠等色,給人以溫潤清秀之感。淺絳山水,在水墨勾皴點染的基礎上,赭石為主色,畫面清淡明豔。中國畫色彩豐富,追求敷色與物象之色似,獨具匠心,雅緻精奇。

(三)水墨之韻

水墨畫作為中國文人鍾愛的繪畫種類,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水墨畫的關鍵就在於水和墨的調和。水作為水墨畫的韻氣之所在,水的流動美感加之深邃的墨色,黑白相間,乾溼相成。墨分五色:焦、濃、黑、淡、清,國畫家黃賓虹在《畫語錄》中將用墨的方法分為六類:濃墨法、淡墨法、積墨法、潑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一幅水墨畫,為取得濃淡相宜的水墨層次,畫家主要運用積墨法、潑墨法等。積墨法,先以淡墨畫出物體輪廓,然後用漸濃的溼墨進行加深,層層暈染,墨色渾厚自然。潑墨法,以飽滿的筆墨在在紙上縱情揮灑,形成水墨酣暢淋漓的自然效果。但由於潑墨畫難於修飾,具有不可抗力,所以多用於大寫意畫。

(四)構圖之奇

構圖,在經營畫面的物件空間的位置上置陳部勢。好的畫面經營是畫作的重要基礎。畫面要求虛實相間、主次分明。中國畫借鑑文章構法,講究開合相濟、虛實相間,一起筆開,開中有合,閤中有開。為表達畫家的精神世界,畫家常常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不同的年代、空間的表現物件組織在一幅畫中。虛實相宜,使畫面活潑生動,空靈有致。留白致畫面延伸出無限心意,給觀賞者留下無限遐思。

三、中國畫的審美特徵與文化價值

不同的時代、出身和際遇,造就畫家的獨特風格和審美理想,帶給人們迥然不同的審美感受。富貴之氣、野逸之情、黍離之悲、怪誕之美、生活之趣等,都是中國畫的意境總結。畫家在認知、表現外物世界時,通過主觀的思考和內心思考,不拘泥於形式,強調以自然物象作為傳情達意的中介,強調對自然物象神韻的.表達。託物言志,寄情山水,先立意,後落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形象與寫意上,中國畫注重形似,注意寫實,不片面追求外在的形象之美,同時注重表現物象的意趣之美,追求“形神兼備,不似之似”。在筆墨和賦色方面,中國畫以其超強表現力的用線方法,強呼叫筆的重要性,以墨為主,以色為輔,在構圖與佈勢上“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在意境與氣韻方面,要求作品神足而韻生,韻具則神愈全,神韻具存,生動有致,將畫家的才情與精神傳神地表達出來。浸潤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成長的中國畫是一門集文學、書法、印章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深深繼承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畫以載道,儒、道思想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畫家通過繪畫來表達儒家道德倫理,將藝術為載體,實現政治教化目的。畫家更是為此目標,不斷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與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品行高尚之人,畫品即人品。更有無數畫家藉助梅、蘭、竹、菊、鬆等形象,寄寓自己的高潔情操、愛國情懷。畫溢詩情,畫是無聲之詩,詩畫相滲相容,是詩畫藝術的最高境界。畫家通過對現實山水的觀察、構思,實施在紙上,抒發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對自然的熱愛之情,畫面蘊含著詩一樣的意境,具有韻外之致、像外之意的美感。畫溢詩情,是文思才情的展現,是精神意蘊的共鳴。哲學是詩學之魂,詩學是哲學之靈,中國畫正是將哲學與詩學融為一體,將中國文化以畫展現於世界。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不僅標誌著中國傳統藝術對現代人審美意識的重塑,也是現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現。

四、結語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畫汲取著中國傳統民族智慧,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中國畫的藝術風格與表現特點需要學者從規律入手,耐心揣摩,擁有自己的品味與才情。中國畫的未來需要更多腳踏實地的畫家去探索創新,甘於寂寞,專心作畫,將中國畫發揚光大。筆者相信,積澱著中國五千年智慧的中國畫定不會被時間的灰塵所埋沒,依然會在畫壇中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陳聿東.國畫藝術[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李世南.名家談藝——筆墨人生[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3]任道斌.丹青趣味——中國繪畫的源與流[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4]任明華.丹青氤氳:國畫藝術時空[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作者系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治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