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人文演繹

才智咖 人氣:7.14K
論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人文演繹
摘要:藝術歌曲在浪漫主義時期發展到顛峰,本文通過對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背景分析、詞曲關係、鋼琴伴奏、二度創造等方面,論述了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演繹過程。

關鍵詞:人文演繹 藝術歌曲 美學特徵
  
  研究音樂作品的人文演繹,首先要對“人文”的觀念有明晰的界定。“人文”這個詞有三種指稱:第一,指對最高價值、終極關懷的一種訴求;第二,指把人作為最高價值的所謂“唯人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等);第三,指文史哲藝這些人文學科的學習和培養。而在音樂作品中,這三個指稱是三合一的。音樂作品以對最高價值和終極關懷為訴求,以人道人本主義為核心,通過音樂作品的表現和演奏促進本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一、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產生背景
  
  十九世紀初,歐洲文學藝術形成了一種新的潮流、新的風格,即“浪漫主義”。浪漫主義的產生,雖可追溯到十八世紀,但是它形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及拿破崙專政時期。而對它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和封建勢力的復辟。在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中,反映了當時歐洲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生活的態度。
  十九世紀歐洲各國反對拿破崙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具有兩重性的。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拿破崙的統治,但戰爭的結束給人民帶來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當時的知識分子看到的社會現實是墮落和理想的破滅。由於知識分子所處的社會地位、思想情緒以及對待革命、生活的態度不同,因此,形成了進步的和反動的兩種浪漫主義傾向。1830年及1848年兩次革命的高潮時期,也正是此類浪漫主義最興盛的時期。在1848年大革命失敗後,此類浪漫主義幾乎影響了整個19世紀的下半葉的歐洲,其特徵是充滿著消極的、悲觀的、神祕的色彩,它幾乎影響了整個19世紀的下半葉的歐洲。
  
  二、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的人文特徵
  
  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其對音樂最高價值和終極關懷為訴求,以人道人本主義為核心的特徵,從它與文學詩歌,歌曲的.詞曲,鋼琴伴奏和再創作等方面表現出來。
  
  (一)感性詩話的音樂
  歌曲與詩歌分屬兩個不同的藝術形態,但它們具有相同的存在形式即時間。這一基本的屬性是兩者結合的前提。音樂是非再現性藝術,而詩歌具有明確的再現性功能,這又是它們在形式方面所不同的一面。僅從音樂角度看,如果聲樂藝術在沒有語義因素導引的前提下,它仍然是單一的樂音運動形態,一支旋律只有配上歌詞才能進行演唱。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作家們追求對內心世界的刻畫,對個人感情的抒發,對個性自由的渴望,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民間文化的興趣。浪漫主義藝術歌曲最鮮明的美學原則是感性的詩化的美。歌曲之王舒伯特說:“歌德的音樂與詩的天才,幫助了我成功。”[1]毫無疑問,舒伯特對詩歌的尊重在他深情的歌曲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舒伯特一生共寫過六百多首藝術歌曲。舒曼也熱衷文學,一生共寫過兩百多首藝術歌曲。他追求:“把詩作為獨立音樂的基礎,找到適合詩的音樂形象,並且使它們相互融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2]的確,浪漫主義藝術歌曲更注重文學詩詞的精良,追求音樂與詩的通感。
  
  (二)詩樂平衡的音樂
  歌曲是詩與樂的結合,但是從來都將其作為音樂來看待。也就是說歌曲的音樂性是第一位的。人們常常有這樣的經歷:許多歌曲的旋律我們有清晰的記憶,但是歌詞已經不記得了。由於語言的關係,有些歌詞的翻譯很不盡人意,我們仍然喜歡呤唱,這些說明一般歌曲音樂性的主導地位。藝術歌曲在這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歌詞既是音樂形象的立意基礎,又對旋律創作有著某種制約。詞曲關係是平衡的,但是又不是簡單的平衡。所以作曲家的文學詩歌的修養和對音樂語言的嫻熟掌握,以及確立新穎的詩意的能力和其它素質應該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