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網路傳播與傳統傳播的關係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1W

一、由“階級控制”變為“大眾自由”

概述網路傳播與傳統傳播的關係論文

基於傳統傳播效果理論,網路傳播改變傳統傳播領域裡某一階級對於資訊話語權的追求、實現和維持,努力實現社會大眾的資訊自由化。傳播本質上屬於一種人類對於資訊的共享行為,在這種視域中個體資訊通過媒介渠道形成資訊流並達於他人,實現資訊大眾化的傳播目的。依據傳統傳播理論,傳播過程分為傳播者、訊息、媒介、受傳者、反饋若干步驟和組成。在這樣的過程中,傳播者和受傳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體和組織,但是在這種傳播模式中,資訊經過一個把關的過程。傳統傳播理論的“把關人”是一種普世概念,可以均指個人或媒體,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橋樑作用,維持、調節或者終止資訊傳播效果。這種“把關”更傾向於媒介中的資訊的被動篩選,受眾處於資訊流的末端,合理化的傳播過程應該包含反饋這一過程,但在這種傳統模式下,傳播者成了資訊的主導,實現了對於資訊的主體化控制。網路具有廣大的覆蓋面,它的觸手遍及全球,受眾參與度非常高,它通過影象、聲音、影響結合,迅速地傳播資訊,並得到及時速效的反饋。在這種傳播模式中,省去了中間過程,資訊通過傳播者直接得到傳遞,並且網路具有無限的資源,可以儲存大量的資訊,這就省去了把關環節,受眾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資訊,例如在瀏覽器中鍵入他們關心的事情,就可以實現資訊的多源,傳統的傳播方式得到改變。

二、由“至上而下”變為“水平互動”

在傳統傳播理論中,主要有報紙、廣播、電視三種方式,報紙發行量達,擁有大量讀者,但是製作工序多而複雜,同時受文化水平限制較高,群眾基礎不大。廣播以無線電聲音為媒介,它傳播迅速,時效性好,電波不受空間和交通條件的限制,也沒有文化要求,通過聲音使受眾在頭腦中形成影像,但是聽眾在這種傳播路徑中毫無自主能力,唯有被動地接受安排。電視以無線電波的應用為基礎,以影象和聲音的傳播為媒介,營造了真實的多媒體集合體,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發生的事情,但是它除了有廣播存在的弊端外,還有著新聞製作方面的技術物質條件,同時也受發射距離和接收裝置的.限制。網路傳播整合了以往單一的傳播路徑,集文字、聲音、影象、影像為一體,它不分地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擁有無限的資源,可以說,電子網路有多大,資訊儲存量就有多大,網路是處於一種無限延伸的狀態,它所傳遞的資訊也同它無限地被延展著。網民看新聞,不僅可以看這條新聞本身,也可以查到同這條新聞有關聯的其他資訊及背景情況。同時,網路多向的傳播路徑,使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傳播,方式靈活,手段多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定網頁,訂閱喜歡的新聞和訊息,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部落格、個人空間等方式把資訊傳遞出去。

三、由“主客關係”轉為“一體共生”

傳統傳播效果理論中,傳播者和受傳者處於一種明顯的主客關係的行為範疇,主體控制客體所接受的資訊,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主體允許的資訊,在網路時代,這種“客隨主便”的慣例受到了挑戰,二者之間傳統的主客關係界限日趨模糊,甚至可以出現“主客一體、共生互動”的現象。美國傳播學的主要奠基人施拉姆如此論述傳統傳播效果,“傳播曾被視為魔彈,它可以毫無阻攔地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慾望。傳播似乎可以把某些東西注入人的頭腦,就像電流使電燈發出光亮一樣直截了當。”不難看出,傳統傳播理論中極大地重視傳播者的地位,傳播擁有一種無可抵擋的長大力量影響作用於受傳者,大眾無時無刻不處於形式多樣、目的各異的意識宣傳的暗示、感染、轟炸中,居於資訊流末端的受眾越發顯得渺小無力。網路傳播中,受眾的地位出現一種顛覆性的趨勢,在這種環境下,受眾可以為自己設定議程,從原來被動接受資訊而轉化為主動尋找資訊甚至是主動釋出資訊。例如網路上一些論壇、社群、個人空間、部落格等。通過這些公開的網路渠道,個人的意見得以充分地表達,不用受到原有生活空間的限制,打破了沉默的螺旋的影響,很多新聞熱點都是網民自發形成的,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形成了這樣一個“草根群體”。他們不是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是社會廣大階層的一個分子,慢慢地形成這樣一個群體來公開的表達意見,在網路中影響很大。總的來說,在網路傳播中,每一個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力量,都可以公開地獨立表達意見,主動地進行資訊傳遞交流。網路在21世紀這樣一個資訊時代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網路傳播的“雙刃劍”性質。我國的網路傳播便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形勢下必然也隨之不斷地上升發展擴大,對於網路傳播的批判性思考也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