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山歌演唱風格的特色分析

才智咖 人氣:2.15W

摘要:河陽古城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南部的河陽山一帶,河陽山歌在獨具特色的風土之上流傳於人們的口中,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並集中流傳在港口、西張及恬莊等周邊地區。本文從簡述河陽山歌的起源,並從即興的音樂創作形式、濃郁的地方文化風味、多樣有趣的唱詞種類、舒緩悠揚的音樂節奏四個方面分析了河陽山歌的特色演唱風格。

河陽山歌演唱風格的特色分析

關鍵詞:河陽山歌 即興創作 地方文化 演唱風格

一、河陽山歌的起源

史書《何陽志》記載:“吳王夢壽,于山之南,海之口,築城稱河陽”。河陽古城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南部的河陽山一帶,此處為江海交匯之處,山水交融、河塘池涇交錯縱橫於此,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更孕育一方文化。河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乃是南北貿易交匯之處,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集市。有民間諺語“先有河陽城,後有常熟城”,可見河陽地區的富有程度。文化風俗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達,河陽藝術無憂的條件激發了人民的精神追求,河陽山歌自此誕生。河陽山歌在獨具特色的風土之上流傳於人們的口中,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並集中流傳於港口、西張及恬莊等周邊地區。古代河陽人民十分熱衷於唱幾句山歌抒發一下感情,在夕陽西下之際,更會熱衷於三五成群唱起山歌來,好是熱鬧。

此外,在河陽山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刀、石斧等。表現了河陽先民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辛勤的勞作,更能想象他們唱著山歌感受生活味道的場景。河陽山歌記載的傳統農耕方式,展示當地人民的勞作智慧,如在《蒔秧歌》中,“日落西山黃裡黃,蒔秧唱歌趕幾行。一行到頭唱一曲,腰痠背痛忘記光。”就記錄了農村婦女們插秧時的場景,表達出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河陽山歌種類多樣,留存下來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值得現代人民學習傳承的優秀民族音樂文化。

二、河陽山歌的特色演唱風格

(1)即興的音樂創作形式

在現有的文獻記載中,我們知道河陽山歌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形式是“對山歌”。“對山歌”指的.是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分為兩組來進行集體對唱通常會在固有的歌唱形式中加入與當時情景相關的內容,如:吃飯、買賣、天氣等。在“對山歌”的過程中,要求歌唱者們聯絡當時的情境即興提出各種問題,二對方也必須即時風趣地回答出來,這就體現出了河陽山歌中的即興創作形式。“對山歌”的雖然有著固定的套式,但內容變化多樣,即興的主題、即興的問題、即興的內容,構成了以即興為核心理念的演唱狀態。

河陽山歌中即興的創作形式,賦予了河陽山歌多元化的特點,充分調動了演唱者們的想象力,發揮了農民朋友們的智慧與具有特色的民族表現力,向我們展現了河陽山歌的獨特魅力。

(2)濃厚的地域文化風味

河陽地區處於交通發達地區,跟多地有著良好的貿易往來,但由於河陽山歌存在的地域主要是淳樸的水鄉農耕文化,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所以河陽山歌在獨立生存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濃厚的地域文化風味。另外,河陽地區的方言繼承了古語元素,在日常表達中就相對獨特,用河陽方言演唱的河陽山歌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河唱陽山歌的傳承是一代一代唱下來的,保留古人們對日常生活、本地風俗的生動描述。就以河陽山歌中具有特色的急口歌為例,是在河陽山歌最早的四句頭山歌上發展而來形成的。如演唱《郎唱山歌響銅鈴》,中間第三句就要用急口來唱,重點刻畫出郎哥的山歌唱得好聽,小妹拿著飯碗,聽得失魂落魄,出門就踩了陰溝,還把飯碗給打碎了。這首歌中的“殼脫”就是河陽方言中的古語,刻畫出碗被打碎的生動場景,有著獨特的河陽風味。

(3)多樣有趣的唱詞種類

河陽山歌主要用吳方言演唱,按照當地演唱者的分類,主要講河陽山歌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四句頭山歌,是四句一首,四首十六句以下的形式;第二類是短山歌,是五首二十句以上、一百句以下的形式;第三類是大山歌,是一百句以上、四半句以下;第四類是長山歌,是四百句以上的形式,《趙聖關還魂》就多達6476句,是現存河陽山歌最長的作品。河陽山歌構建了一個完善的體系,在四大類別的山歌下面有著大量優秀的山歌作品,河陽人民的演唱選擇自由,在不同的情境下會唱不同主題的作品。

(4)舒緩悠揚的音樂節奏

河陽山歌誕生於水鄉之地,自古便是以舒緩悠揚的曲調流傳於廣大人民的口耳之間。尤其是那些情歌,讓人們的在聽的時候思緒就不由得被那婉轉的語調牽走。如在下面這首河陽山歌中,就將一名思春少女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本來少女是要淘米、洗菜、晾衣服的,可是在看見情郎的英俊打扮,就連力氣都沒有了,衣服也不晾了,就跟失了混一樣,演唱過程中更是採用急口,從而整個情感變得更加濃郁,將少女那嬌俏、動情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河陽山歌傳唱至今,所具有的價值並不僅僅侷限於其演唱特色的分析,更要強調在研究過程中重視河陽山歌的文化內涵,一步步地挖掘其價值,並做好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吳磊.河陽山歌研究[J].族藝術研究,2012,(05).

[2]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蘇州民間歌曲整合[M].上海: 文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