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教師實驗教學6篇論文

才智咖 人氣:3.07W

第一篇:國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模式

國中物理教師實驗教學6篇論文

一、將國中物理實驗與資訊科技進行整合的方法

1.在課堂上靈活使用數碼站臺與投影儀裝置

在國中物理課程進行實驗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一直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比如實驗器材過小、現象不夠明顯、可視距離過短等等,都使課堂上物理實驗效果打了折扣.但是通過數碼展臺、投影儀等裝置,就可以將實驗現象與文字圖片等材料通過先進的裝置投影到大螢幕上,使同學們都能夠詳細清晰的看清實驗現象,從而大幅度提高實驗效果.在進行光的折射演示過程中,如果是按照傳統的實驗方法,就是將一束光傾斜射入水中,由於光折射的可見度是很低的,學生坐的遠一些的話就根本看不清折射的效果,從而使實驗效果達不到事前的預期,而通過資訊科技裝置,我們就可以通過對裝置的投影進行放大,使全班的同學都能夠第一時間看到.

2.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在現今校園的物理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對教學的輔助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其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不僅能使課堂的學習效果、氛圍得到提高,還能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對提高課堂效果、深化教學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善於利用多媒體的創造作用,通過對教學場景進行富有創意的設計,將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起到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二、用來觀察微觀和巨集觀的現象.物理學科的研究物件多種多樣,大到天體星球,小到微觀粒子,有很多的現象是隻能靠教師進行口頭的描述,而不能用實際的方式為學生演示.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我們就可以將色彩效果與動畫形式相結合,直觀的將微觀運動過程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教師所描述的現象進行直觀的觀察.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可能幫助我們建立多種物理的模型,比如在牛頓第一定律中,電場與磁場的效果等.四、多媒體技術還能夠通過其先進性彌補一些實驗的不足之處,比如一些有危險的實驗:電路短路、觸電演示等等.而一些通過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實驗,比如紫外線與紅外線、核反應爐的原理、熱機的原理等等,都能通過多媒體技術而很好的展現.

3.對網路的作用進行充分發揮

在現今社會,網路也是對人們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技術之一.在通過網路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完成對教學活動的參與.通過網路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由自己操作計算機,對各種物理現象進行模擬,從而完成對物理現象本質的探索.在網路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網路的廣播功能對整個班級進行集體授課,也可以用點對點的方式對個別學生做一些針對性的輔導.同時,還可以通過網路建立QQ群、微博、個人網頁、郵箱等,從而拓展師生間的學習空間.

二、物理教學與資訊科技整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以物理課為主體

在課程與資訊科技進行整合的過程中,要注意整合的主題是物理課程而不是資訊科技.所以在整合中,要充分考慮到物理課程的特點,把資訊科技恰到好處的融入到實驗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有的教師在習慣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之後,無論什麼樣的問題都通過課件來講解,雖然會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感的同時,還會使學生忽視真正物理課程內容的學習.所以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以物理課程為主題的教學方式.

2.整合應當從頭做起

整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共同進行努力,在對物理課程同資訊科技進行整合的過程中,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切實可行的制定計劃與教學方案,在紮實教學的前提下同時進行教學方法與技術的創新,時刻總結以往經驗,使整合效果越來越好.

3.整合要注意科學性

由於物理學科的自身特點,科學性在其身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整合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課程課件與相關動畫的設計和製作中,要時刻把科學性放在首位.

4.提高教師素質

在整合過程中,需要教師在現今的教育理論思想指導下,對計算機資訊科技進行應用.有的教師認為整合僅僅是用多媒體演示課件,不需要什麼技術.這是錯誤的觀點,在實際情況中,整合所考慮的是資訊科技對整個單元及整個課程的作用,著重強調的是資訊教學的全面效果,從而有效的對學生環境與資源進行改善,而這些都需要教師以高素質和優秀的技術為基礎,對課程模式與內容進行優化,所以提高教師素質在資訊科技下的課程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小結

總之,國中物理課程同資訊科技的整合,是一個複雜且長遠的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研究與實踐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師生各方面整體合作的工程.整合期間,需要體現出其觀念的課程標準,且進行整合所需要的資訊科技裝置、優秀的教師水平、多樣的教育資源、長時間積累出的整合經驗等等都缺一不可.這需要多方面對多個專案進行全面的探索、學習、研究,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物理成績的最終目的.

第二篇:國中物理實驗有效教學策略

一、農村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建議

1.變廢為寶,開發生活化實驗器材

相對於城市,農村的實驗室配備舊、缺現象嚴重.“瓶瓶罐罐即實驗”,我們不能因為儀器的短缺而輕視實驗教學,應積極開發生活化的實驗器材(水杯、雞蛋、氣球、易拉罐、礦泉水瓶子、手電筒等),這樣做不僅僅解決了儀器短缺的困難,同時更因為實驗器材源自於學生的生活而拉近了學生與物理之間的距離.生活化的實驗器材開放了實驗的時空觀,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實驗方法和知識經驗遷移到課後,讓實驗多次重複,提供了認知的深度.

2.提高開放性,發展學生髮現、創造能力

實驗是探究的過程,實驗要解決什麼問題呢?設定問題即是給學生設定實驗探究的目標.筆者認為我們的實驗教學應提高問題設定的開放性,實驗探究不應該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可見到答案的具體問題,而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對已有物理現象進行質疑,發現問題,從多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繼而提出各種猜想,最後在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設計實驗完成對物理規律的“發現和創造”.例如,對於“測食鹽水的密度”實驗,教學時事先完全沒有必要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去結合物理知識和原有的實驗技能去思考實驗方案,接著再分析實驗的可行性,最後從誤差分析的角度思考實驗器材的選擇.

二、案例分析———“槓桿”

“槓桿”這節內容與生活密切聯絡,又需要大量的實驗進行教學支撐.在教學中,筆者設定瞭如下幾個實驗情境幫助學生完成新課學習.

1.模擬生活情境,匯入概念

投影生活中的情境:一個巨大的`石頭攔在了公路中間,要求學生思考用最為簡單的一個機械搬走攔路石.通過情境聯絡到一根硬棒———槓桿.

2.競賽類實驗:開啤酒瓶比賽

提供5瓶啤酒、5個開瓶器,請3個女生,2個男生分別上來參加比賽,看誰開啟啤酒瓶最快.引導下面的學生觀察臺上每個學生開瓶時的姿勢和用力的方向.藉助於這個環節,引導學生髮現槓桿在應用時會涉及一個固定點———支點.完成對槓桿的二次認識:槓桿就是繞著一個點(支點)轉動的硬棒.

3.使用生活中的桿秤

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了一把桿秤,讓學生自主摸索稱重物的質量.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會自然地思考如下幾個問題:支點在哪裡?質量怎麼得到的呢?不過每組學生在使用時都能讀出一些質量值.那麼為什麼呢?原理是什麼呢?藉助於實際的問題可以將教學引向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學習上去,然後再讓學生回到桿秤稱重物的實驗中去,將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這幾個量一一與實際相對應,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教師可以巨集觀調控.

4.擴充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要求學生回顧生活中槓桿的應用,放開學生的思維去找,如扁擔挑重物、掃把掃地、釣魚等,由學生找到的資源出發,引導學生在去分析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這幾個量,引導學生髮現動力、阻力的作用點和支點位置可能存在的關係,再聯絡生活確立費力槓桿和省力槓桿的概念.

5.猜想、驗證槓桿平衡條件

提出問題:當槓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這幾個量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呢?學生根據先前的“桿秤稱重物”的實驗經驗進行猜想,有些學生會想到“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但並不是所有學生的猜想都準確,有的可能會猜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猜想,而是將教學引向實驗探究,通過量化實驗探究得到槓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讓他們感知到了探究過程需要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從而培養了正確的科學態度.

三篇:國中物理中實驗的改進

一、對晶體熔化實驗的改進

在做晶體熔化實驗時,課本上提供的是海波(硫代硫酸鈉),而學校的海波大多含有雜質或是存年舊貨,實驗時,雖然利用了水浴法加熱,但熔化過程中,海波的溫度還是不斷上升,很難保持不變,即使不變,保持時間也很短,不能讓絕大多數學生真正觀察到晶體熔化時吸熱而溫度保持不變的現象,體會不出晶體熔化的特點。為了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我做這個實驗時,用冰替代了海波。具體的方法是:首先用溫度計測出教室內的溫度,讓學生知道室溫高於冰的溫度;然後將適量的棒棒冰倒入一次性紙杯,多少以完全能夠浸沒溫度計的玻璃泡為宜(太多實驗時間長,太少冰融化成水後體積變小,不能浸沒玻璃泡);再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紙杯內的棒棒冰中,讓學生觀察冰融化時溫度計的示數是否變化。由於是“室溫”自然加熱,冰融化時保持0℃的時間較長,每一個學生都能感知到晶體熔化時吸熱但溫度不變的特點;之後講述晶體熔液凝固的特點時,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即可。棒棒冰和紙杯在學校小賣部就可以買到,又多又便宜,可以安排同桌作為一個小組,把老師的演示實驗轉換成學生實驗,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提高學物理的興趣。

二、對小孔成像實驗的改進

許多學生按課本要求將易拉罐改制成小孔成像的器材,組裝好後,拿去觀察物體,結果什麼也看不見,不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課本錯了,感到非常失望。我做了一點小改進:在按課本要求組裝好器材後,再做一個比易拉罐稍大的紙筒,長度為30釐米左右,套在易拉罐半透明紙一端,使半透明紙處在較暗的區域,這樣遠處的物體通過小孔在半透明紙上成的像,從套筒中看過去,非常明亮清楚。若在晴天中午看綠色植物,好像還是彩色的呢。

三、對摩擦起電實驗的改進

課本上在講述摩擦起電時,用的是絲綢與玻璃棒摩擦使玻璃棒帶電,毛皮與硬橡膠棒摩擦使硬橡膠棒帶電。當用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箔片張開的角度很小;在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時,可能是玻璃棒和硬橡膠棒的帶電量太小或者是它們的質量太大,排斥或吸引的過程顯得非常緩慢,而且偏轉角度很小,現象不明顯。這個實驗在空氣溼度較大時很難成功,特別是在我國中南部地區的早晨或陰雨天根本做不成。筆者親眼看到在省級教學比評中,選手為了實驗萬無一失,無一例外地都採用了用紅外線烤箱對裝置加熱、除潮的辦法,而這樣的條件在農村和山區的學校是不可能有的。

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用絲綢與學生吸飲料的塑料管摩擦使塑料管帶電,用棉布與泡沫摩擦,使泡沫帶電,它們的帶電量較大。如果將摩擦過的泡沫,在驗電器的金屬球上來回擦幾下,箔片張開的角度甚至可達150°。在探究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時,由於它們的質量相對較輕,排斥或吸引時偏轉迅速,而且偏轉角度很大,效果非常明顯,即使在空氣溼度較大時也能成功。塑料管和泡沫很容易獲得,也可以將這個演示實驗轉化成學生實驗,變看老師做為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物理規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實驗效果不好的時候,只要多動動腦筋,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動動手,做一做,試一試,總可以找到改進或者替代的辦法。以上是我的一點小小體會,方法很簡單,但很實用,貢獻給大家,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第四篇:國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

一、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作用

1.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無論是哪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調動起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只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更好完成教學任務.國中學生具有好奇心重、興趣廣泛、求知慾強等特點.物理學又是他們剛剛開始學習的全新領域,對他們而言很多知識都新奇而且神祕.應抓住國中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裡安排適量的有趣實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好物理教學工作.

2.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時期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比較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教育工作者以課本為基準,對實驗進行適度的改進、創新,鼓勵學生展開實驗探究,有助於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工作者對實驗進行適度的改進後,實驗的目的性更明確,實驗結果更明顯,可以使學生自主總結實驗結果,得到相關理論,這樣得出的理論學生可以記得更紮實.物理實驗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運用物理學基本原理和已有知識進行分析、總結、歸納,經過長期的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意識都會有顯著地提高.

3.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開展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實驗,有助於學生自主地觀察、分析,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學生通過實驗能夠充分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實驗的操作,準確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積極思考、總結經驗,最終形成好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

4.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而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加有利於牢固學習掌握相關知識.無論是探索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都有利於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單純依靠驗證性實驗無法鍛鍊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科學態度,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而探索性實驗恰恰能夠在這方面進行補充.這些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對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建議

1.在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物理教學實踐中,生動有趣的教學要靠長期練習得來,沒有哪個了老師能夠完全自由發揮.因此,教師應該對每一堂演示實驗課進行認真準備.要明確國中物理教材中每個演示實驗的目的,根據實驗要求確定適合的實驗裝置器材,老師要做好演示工作,確保學生真正瞭解實驗流程,只有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2.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演示實驗,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地位

物理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然而,傳統的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把多數時間用於實驗講解,留給學生的操作時間少之又少,很難讓學生真正發揮在實驗中的主體作用,原本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跟思考能力的演示實驗變成了老師的獨角戲,這樣的演示實驗教學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物理實驗的原理和操作流程教師應該儘可能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開動腦筋進行思考,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著老師的步伐.物理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讓他們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出原理,只有這樣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屬於學生,才能更好地被運用到物理學習當中,提高學生理解物理知識能力.

3.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是一種有嚴格操作程式的教學方式,只要教師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很快就能從中掌握實驗的操作要領,並根據一個實驗的實驗要領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得出許多同類型實驗的操作方法.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讓他們在不同層次的探究中獲得知識,同時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真正做到樂於發現、樂於學習,能夠從探究中獲得樂趣,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形成對物理學學習的熱愛,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學知識,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4.要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使演示實驗教學靈活多變

物理學中的一些實驗要在某些特定環境下進行,教師沒辦法還原實驗的操作條件,單憑枯燥的語言很難使學生真正瞭解實驗的具體情況,更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這時需要藉助多媒體技術,再現實驗的情景,增強學生對實驗的感官認識.多媒體應用於演示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理解實驗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演示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物理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方式、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達到教學目的.

五篇:國中物理實驗培養學習興趣

一、利用物理實驗演示激發學生對於物理的學習興趣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物理實驗演示具有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通過演示實驗,可以使得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鮮活的物理實驗情景,這對於學生進行物理概念、規律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教師講解何為大氣壓強時,可以通過進行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達到提高課堂整體效率的目的。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準備相關的實驗器材,簡單易行的演示實驗,可以現有教師在講臺上演示,再有學生自己在臺下實驗,利用有效的課堂互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發現規律,對概念加深理解,藉此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這種方式,既能使學生切實的感受到實驗的樂趣,又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比單純講解理論更為有益,拉近科學與學生的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二、設定懸念,課堂中匯入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課堂匯入時國中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有效的課堂匯入不但能夠溫故,還能知新,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必須知道,每堂課的起始十分鐘是學生精神最為旺盛、情緒最為高昂的階段。充分的利用者一段關鍵事件,利用趣味十足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慾望,使得學生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每堂課的學習效率。物理學科的課堂匯入,最佳的選擇即為物理實驗。教師可以通過課前佈置的實驗器具,在匯入環節進行實驗演示,造成課堂懸念,使得學生對後來的教學內容產生十足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進行“動量”、“衝量”兩個物理概念的教學時,課堂匯入環節設定相應的演示實驗。在桌面上平鋪一塊毛巾,手拿兩根大小相似的粉筆,在相同高度,使其分別下落到平鋪的毛巾和桌面上,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掉落在桌面上的粉筆摔成了兩段,而掉落在毛巾上的依舊很完整。教師可以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實驗,參與到實驗中,並對實驗原理進行分析,這樣既能使之後教師授課更加順利,也能使學生探究慾望增強,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結合生活實際與物理實驗,拉近物理學科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

生活與科學息息相關。我們利用的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資源,都是在使得人類生活更加便利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若是將科學與生活分離開來,這樣的科學研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我們應該巧妙的將生活與物理實驗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課堂教學的補充,加強課內外的聯絡,使得物理教學範圍延伸到課外。對於身邊的一些現象,學生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將教學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提高授課質量,也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實驗積極性與動手能力

多數教師對於課本中的一些實驗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誤解,認為那些實驗是無關緊要的,考試無用的。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使得小實驗本身的功用未能發揮出來。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書本里取材方便的小實驗,使其發揮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論

對於國中物理教學而言,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是相當必要的。教師若能充分運用各種簡單易行,極富趣味的物理實驗,把晦澀難懂的物理概念與物理原理通過實驗這種異常直觀的方式演繹出來,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維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學活動順利有序的進展,同時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最終實現國中物理課堂教學水平整體提高的目標。

第六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思考

一、開展“教具、學具”製作活動

器材是開展實驗教學的物質基礎,通常實驗室會購置和配備相關的實驗儀器,這些器材比較精良,被合理規範地保管在實驗室中,統一為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使用.然而更多的國中物理實驗其實滲透在學生隨堂和課後的學習過程中,而實驗室往往在這方面無法快速跟進,導致實驗器材的使用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之間處於脫節的困境.為了解決學生對實驗室器材的依賴,切實開展好日常實驗活動,建議組織和幫助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易取的材料來自己開發相關的教學具.鑑於國中生的思維發展和動手操作的實際能力,“教學具”製作活動可按照“兩線並行、分層指導”的原則來安排實施.所謂兩線並行,即面向全體學生徵集製作材料和方案,同時選拔優秀學生形成相對固定的活動小組,定期製作、維護和改進教學具.所謂分層指導,即面向全體學生指導其能根據課本及相關資料仿造簡易教學具.例如研究重力方向時能製作簡易的水平儀,研究液體壓強時學會製作壓強計等.同時面向活動小組成員指導其掌握的一些教學具的改良和開發方法.例如教學具設計時可採用“缺點列舉法”來發現問題,利用“功能組合法”或者“遷移聯想法”來解決問題.在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活動小組成員選購材料製作結構更合理、工藝更精良的教學具,再通過這些成品的累積、展覽與使用,不僅可進一步激發全體學生的熱情和參與度,還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實現了隨堂實驗教學實踐的推進目標,可謂一舉多得.

二、組建“互助、互評”實驗小組

不可否認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的主陣地還是實驗室,然而“學生人數多、實驗器材少、實驗教師緊”也是很多國中實驗課實踐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這一現狀導致每個學生實驗時間有限,實驗效率低下,教師管理難度增加,實驗教學效果不明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甚至發現不少自覺性差,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在實驗室虛度時間.這不僅抑制了學生實驗能力的發展,也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嚴重打擊了教師開展學生實驗的熱情.如何改善這一困境,創設相對有效的實驗課堂呢?筆者的做法是把班級學生劃分成8~10組,每組6~8人,組建了男女搭檔、強弱互補的實驗小組.從而化班級管理為小組管理,化師生垂直指導為小組分層互助,這樣既有利於教師的課堂管理,又有利於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更有利於學生的實驗考評.具體來講,在課堂教學實踐運作時,教師可要求每組先按要求自主完成實驗設計和操作訓練,然後分組考評.考評時,教師可指定考查每組中任一位成員,其考評成績作為全組得分,考評過程中,組內成員可以相互提醒,這樣可以促進組內合作和實驗效率,達成課堂目標.如果實驗內容較多,時間緊張,也可以配備小組長,讓小組長進行小組間相互考評,教師巡考督查的方式進行.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訓練,學生們就會形成良好的實驗室行為習慣,自覺建立有效的實驗課堂.

三、制定“分步、定分”評價方案

實驗考評和標準制定可以說是推進實驗教學的關鍵.沒有標準或標準模糊都會造成學生實驗行為的混亂和實驗教學的低效.那麼考評方案怎樣設計?應遵循怎樣的原則呢?筆者認為,首先應關注國中生實驗基本能力的考評,例如資料表格的設計,實驗操作的規範,實驗資料和現象的記錄,實驗習慣的培養等.其次是考評方案必須給分明確,易於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