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適應性教育內容研究

才智咖 人氣:2.13W

大學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每年新生出現問題的不少,大學適應性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適應性教育內容研究論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學適應性教育內容研究

 摘要:大學適應貫穿於整個大學階段,它包括學習適應、專業認同、生活適應和心理適應。為提高大學適應性,高校應該及時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持續滲透專業思想教育,儘早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依託校園文化開展素質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大學適應性;入學教育;專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適應是指大學生根據高等教育的特點,積極調整自我,使自身發展與大學學習、生活發展達到平衡的過程。大學階段是學生由學校教育步入社會工作的過渡時期,能否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對大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至關重要。大學適應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並不僅僅是針對大一新生而言,適應性貫穿於整個大學階段。

一、大學適應的內容

“在大學感到迷茫和空虛”,這是很多大學生有過的感受,是大學適應性低下的表現。大學生實現了大學聯考的目標,進入大學後需要確立新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更好地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並付諸行動。大學適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學習適應

研究發現,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適應性問題,其中以大一新生最為突出,而且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存在學校型別差異和性別差異,綜合類學校的大學生學習適應性最好,男生學習適應性顯著優於女生。[1]大學的學習,在學校管理、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等方面都與中學有很大不同。在學校管理上,大學更注重自我管理,班級管理有所弱化。由於可自由安排的時間增加,很多大學生面對這些空閒時間無所適從,他們還習慣於對老師的依賴,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而荒廢了大量的課餘時間。在教學模式上,由於大學課程門類多,每門課程知識量大,課堂上老師又不會完全依從書本講授,很多大學生不適應這種教學模式而導致學習困難。在學習方法上,大學學習更具自主性,要求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不斷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另外,大學學習並不是學生的全部,大學生要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專業認同

大學區分了專業,學習具有專業性。專業認同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大學生認同自己所學專業,就會對專業產生積極情緒,進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反之,如果專業認同低,很可能表現出學習倦怠等行為。研究表明,專業志願選擇、專業就業前景、專業學習條件、專業型別、年級和學校型別等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專業認同。[2]專業認同程度越高的大學生,學習動機越強,同時越注重運用學習策略。[3]因此,大學生要積極培養專業興趣,激發專業熱情,認可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從而適應大學的專業學習。

(三)生活適應

大學要求學生能夠獨立生活,能夠融入集體生活。尤其是對於大一新生來說,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難免感到孤獨,特別是外地大學生還存在適應新的氣候、新的語言文化、新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問題;對於習慣於父母照顧的大學生來說,在大學需要鍛鍊獨自面對生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對於沒有宿舍生活經歷的大學生來說,如何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與寢室同學融洽相處也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生活適應問題。

(四)心理適應

一個人的心理適應能力決定其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水平一般,心理適應能力較差。[4]例如,由於學習上的不適應,可能會產生學習焦慮或考試焦慮;由於專業不理想,可能會產生挫敗感,引發抑鬱情緒;由於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可能會產生孤獨感或人際焦慮。大學生的心理適應主要包括與自我有關的適應和與人際關係有關的適應。與自我有關的適應主要是指:一方面,經過大學聯考,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湧入大學,面對陌生的新環境,大學生要重新認識自己,要有客觀、正確的自我評價,積極地接受自我;另一方面,進入大學後,學校、專業、生活與學習可能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區別,面對心理落差,大學生要能夠積極地調整自己。大學的人際交往更為複雜、廣泛和重要,由於交往物件的變化,以及交往物件在生活習慣、成長經歷和個性等方面巨大的差異,大學生要能夠開放自我,接受他人,主動與同學交往,積極提升人際交往技能,建立穩定、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提高大學適應性的教育

(一)及時開展新生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後,以班級、院系、學校為單位多層次地開展新生入學教育,讓新生全方位地瞭解全新的大學環境。入學教育內容應包括:第一、學校和院系情況,使大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發展,瞭解所學專業的綜合情況、發展沿革和未來前景,引導他們熱愛專業,激發專業興趣,樹立專業信心。第二、學校管理教育,包括校規校紀和管理制度教育,例如學分制,獎懲制度,請銷假制度等,有利於大學生適應大學的管理方式,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第三、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儘快調整自己,重新確立新階段的奮鬥目標,確定努力的方向。第四、學風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大學學習與中學的區別,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學習方法,正確處理好學習與社團活動的關係。新生入學教育的主體除了包括院校黨政幹部、輔導員和專業教師,還要吸收朋輩群體和學生家長。輔導員要深入學生宿舍,關心學生,瞭解學生,經常性地與學生談心,開展主題班會,讓新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開展新老生交流會,邀請優秀學長為新生傳授經驗,注重榜樣的力量,充分發揮朋輩群體的教育作用。同時,學生家長要積極參與,經常與子女交流,加強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幫助新生儘快融入大學生活。

(二)持續滲透專業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