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文學閱讀方法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9.33K

摘要: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的閱讀狀況成為決定本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本文主要針對中國現代文學文字閱讀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總結出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

我國現代文學閱讀方法思考論文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 閱讀方法 閱讀狀況 影響因素

一、閱讀的重要性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在整個專業課程設定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主要分為兩大塊,即文學運動文學思潮與作家作品。教師主要講解三十年文學發展的脈絡,按照三個十年或者體裁的劃分講解作家作品、文學活動及文學思潮。學生則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閱讀作品,提高自身文學鑑賞能力。因此,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與習慣直接決定了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效果。目前在大中專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定裡,一般把中國現代文學安排在大一,這樣安排有其科學合理性。一是因為現代文學史上很多經典作品在中國小階段已經學習或者閱讀過,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基礎,有利於學生接受專業學習。如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大家魯郭茅巴老曹,學生在中國小階段基本學過他們的作品,而從課堂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之前接觸過的作家作品更易於理解和接受,而對於之前沒有接觸閱讀過的作家作品則難理解或進一步閱讀,如穆旦、徐訏、無名氏、馮至等一大批作家作品。二是大量文學經典閱讀為更高年級理論課程開設打下基礎,如文學理論、語言學理論、文藝鑑賞等,因此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與習慣是學好專業的保證,從大一開始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關乎未來中國小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是中國小語文教師的主要師資來源,一個教師的閱讀狀況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閱讀水平,從而形成一種迴圈,由此可見在大學本科階段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是一個關乎全民素質的大問題。

二、閱讀現狀與特徵

在當下普通高校,尤其擴招之後的二本院校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閱讀情況不甚理想。筆者經過調查研究認為目前現代文學閱讀狀況呈現出如下特徵:一是閱讀態度與行為不匹配,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行為上不匹配,二是因為各種考試和就業帶來的心態浮躁,三是閱讀氛圍不濃,缺乏閱讀目標,四是電子產品和裝置的巨大誘惑,使學生遠離閱讀[1]。閱讀對學生來說是非自主自覺不可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對“閱讀”進行了界定,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2]。葉聖陶曾特別強調閱讀自覺的重要性:“閱讀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辦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可專等老師抄給字典辭典上的`解釋及參考書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實在沒法解決,才請教老師或其他人。因為閱讀是自己的事,像這樣專靠自己的力才能養成好習慣,培養真能力。”[3]對於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來說,只有學生大量閱讀才能較好地架構整個知識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把握整個學科體系,且為理論課程學習儲備豐富的素材,提高學生的研究鑑賞能力。

三、影響中國現代文學閱讀狀況的因素

造成目前學生閱讀狀況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高校擴招背景下的學生來源變化。自本世紀初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後,普通地方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教育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的機率大大提升,一方面體現了教育公平性的原則,另一方面卻發現所招學生整體素質不如從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老牌人文學科在就業方面不盡如人意,因此招生時,第一志願錄取率較低,很多學生是通過調劑的方式錄取,學生自身可能並不喜愛文學,缺乏人文素養與情懷,導致部分學生閱讀興趣與動力缺失,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持功利性學習態度,目的是順利畢業,拿到畢業證作為就業敲門磚,因此部分學生不讀不知某些經典作家作品成為一種必然。

2.高校教育轉型背景下課程設定的癥結。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部分普通地方院校被要求嚮應用型院校轉型,筆者所在院校即如此。這一政策反應到專業建設中首先就體現在課程設定與人才培養方案上。在學生課時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學校為學生開設多種技術應用型課程,包括計算機應用、社交禮儀、演講與口才,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公共課,如英語、普通話、教育學、心理學、馬克思主義原理、大學語文等,所有課程一開出,加上各種實習環節,勢必只有壓縮專業課課時。筆者所在學校的中國現代文學課程,課時從150節壓縮到100節再到90節,再減去因為各種假期和學校活動減掉的課時實際上不到90課時。中國現代文學這門學科卻是研究者眾多,隨著研究深入、這門學科研究成果不斷豐富,不少曾因為各種原因或被塵封或被遺忘的作家重回文學史,如徐訏、張恨水、張愛玲等。但是課程內容越來越豐富,教材越編越厚,課時卻越來越少,使得部分作家作品教師無法在課堂上給學生講精講透,只能蜻蜓點水地帶過,學生當然無法產生閱讀興趣。

3.社會大環境導致學生和學校浮躁而功利。錢理群教授曾說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作為教育的實施方和受眾方都無可奈何。學校只是按照教育方針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學生只是很好地適應這種潮流而已。現在普通地方院校不斷以各種數字進行精確比拼,如科研專案、學術專著與論文、就業率、四六級通過率等,學生只是較好地適應這個比拼過程的產品而已。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很快就找準自己的定位,從大一一開始,學生就開始為大四後的去向而焦慮,或考研或就業,目的非常明確,功利主義學習成為一種常態,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只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

四、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

針對學生目前的閱讀狀況,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為此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1.發揮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一邊講課,一邊引導學生同步閱讀。中國現代文學在整個文學長河中只是短暫三十年,然而,這三十年裡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風雲變幻呈現非常複雜的文學現象與思潮,作家作品豐富多彩,如今學生遠離這段歷史背景,因此對很多作家作品產生了嚴重的疏離感,學生普遍反映有許多作品讀不懂,或者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注意教學方法,發揮自身和課堂的引導作用。如魯迅先生的作品,自國小起語文教材中就選用了《風箏》這篇文章,到了中學更是選用了一系列小說、雜文和抒情散文作為精讀篇目,然而由於魯迅先生所處時代背景及戰鬥的需要,很多話難以直說,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幾無興趣,以至於中學生中流傳著“三怕”,即“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三怕文言文”。雖為戲言,卻道出了學生的心聲,魯迅成為中學生中最不受歡迎的作家。然而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魯迅是一面旗幟,不讀魯迅不懂魯迅,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很難學好。因此,必須加強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採用精讀方式講透部分作品,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筆者經常採用課堂閱讀與課後閱讀相結合的方法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佈置學生的閱讀首先要跟上教學進度,教學和閱讀同步進行,一方面保證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更好地實行課後閱讀的拓展和延伸。

2.借影視作品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在筆者十幾年教學經歷中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提問學生是否讀過某部作品,學生往往表示沒讀過或不知道這個作家,一問是否看過某部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課堂異常活躍,如張恨水的《金粉世家》。的確,紙媒閱讀呈現的只有文字元號,需要讀者充分調動想象力領略作品的豐富內涵,對當下在各種電子傳媒包圍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來說顯得枯燥單調。經典作品經過編劇的改編地演員的演繹,加上服裝、道具、燈光、音響等加工製作而成之後,學生無需動腦筋就可以輕鬆掌握作品內容。面對如今擴招之後各地高校在經歷拼招生數量和進行應用型轉型後,許多學生少卻了人文情懷,甚至很多學生是用調劑的方式招進來的,教師很難期待學生如同以前真正熱愛文學的青年那樣認真閱讀,只能藉助影視作品的巨大影響力引導學生觀看影視作品之後再讀文學原著。如魯迅的《阿Q正傳》、老舍的《駱駝祥子》、《月牙兒》、曹禺的《雷雨》等。

3.建立課外閱讀小組。筆者在長期教學經歷中發現,我們使用課堂閱讀教學方法或影視作品的引導,很難達到持續性效果,想要達到長效機制,還要另尋他途。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生活與學習變得更便捷,但是大眾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手機綁架,想要阻止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學的,但是對於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與時俱進,組織學生利用QQ或微信建立課外閱讀群,利用課餘時間在群裡組織討論,帶領學生有步驟、有計劃地閱讀,學生在群裡暢所欲言,教師加以適當帶領,閱讀氛圍很好,效果不錯,延伸和拓展了同步閱讀成果。

4.合理使用電子裝置和讀書軟體,把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結合起來。當下我們正處於資訊大爆炸時代,各種電子裝置和軟體成為學習與生活的必需品,因此閱讀方法上不必墨守成規,引導學生合理運用各種軟體及裝置帶來的便捷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今大學生利用手機上QQ、微信、微博,瀏覽各大網站,查詢需要的各種資訊,耗費了大量時間進行各種“碎片式閱讀”或“淺閱讀”,這樣閱讀不僅無益,反而不利於學生進步,造成學生不良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智慧手機帶來的便捷下載合適閱讀資料,隨時隨地地閱讀,有效利用時間。如筆者要求學生在手機上下載移動圖書館或掌閱等閱讀軟體,一是順應學生的閱讀習慣,二是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校各大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料,三是有效地利用學生所有可利用的時間。教師在群裡不時加以引導,幾方面結合在一起,勢必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婷.中國現代文學課程閱讀現狀及對策———以邵陽學院中文系為例[J].現代語文,2016(1).

[2]曹祥芹,韓雪屏.閱讀學原理[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

[3]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