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音樂教育哲學論的啟迪

才智咖 人氣:2.06W

【摘要】以音樂美學為基礎建立的音樂教育哲學,對於很多音樂教育界的人士來說並不陌生。音樂教育哲學不僅為音樂教育事業提供了共同的基礎,還對音樂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文化、經濟、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的音樂教學策略已經不能夠達到真正作用上的“一樣教育”,因此應當放眼全球的音樂文化氛圍。現今,在先進的音樂教育哲學觀的影響下,建立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思想,結合本國不同的文化背景、語境,不同的歷史條件以及社會性質,形成一種多方面的、較為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並建構出適合不同年齡、不同人群、不同個體的音樂教育體制,並給予他們相對來說最合適的音樂教育和音樂內容,以全面實施我國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和建設。

有關於音樂教育哲學論的啟迪

【關鍵詞】音樂美學 音樂教育哲學 多元化 音樂教育體制

音樂教育哲學是以哲學為中心,圍繞其對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方向進行闡述,為音樂教育事業中的各種思想的產生提供共同的基礎。貝內特·雷默的《音樂教育的哲學》對20世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使音樂審美教育在美國成為主導思想。大衛·艾略特是雷默的學生,其在認真的學習與分析中,對先師的審美思想提出了質疑,並提出自己的實踐哲學觀點。此舉引發了當代西方音樂教育界的討論。從此,“音樂教育是審美哲學還是實踐哲學”成為了西方音樂教育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爭論話題。目前在中國,音樂教育還是一門比較新興的學科,哲學的基本理論對這門學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其給我們提供了音樂學習理論的基礎,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為音樂教育的未來指明方向。筆者所論述題目的目的並不是去效仿,而是希望可以在如此先進的教育浪尖上,找出具備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之路,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一、建立在音樂美學基礎上的音樂教育哲學的三個分類

“音樂美學”對很多人來講有點陌生且神祕,但是,如果把音樂美學看做是對音樂的認識和深思,那麼其歷史同音樂的歷史一樣,是十分久遠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在借鑑西方18、19世紀音樂美學的兩大觀點的基礎上,音樂教育哲學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類別:所指論、形式論、表情論。

(一)所指論

所指論認為,音樂可以被音樂之外的語言、景色、天氣等東西所具體指代。比如說中國的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百鳥朝鳳》《高山流水》,這兩首作品從標題中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具有指代物件的,並且都有著明確的主題和內容。還有就是帶有歌詞的音樂作品,它們都有著固定的講述內容。

而所指論還有另外一個分支,其認為音樂不能夠純粹地指代所有具體的事物,卻是可以指代“情感”的。音樂作品的音程、和聲佈局、織體結構等是可以直接明確地指代人的某種“情感”。

小二度:無力的痛苦。

小三度:淡薄地接受,悲劇。

大三度:愉快的。

增四度:窮凶極惡的。

大七度:強烈的期待、嚮往。

可以看出,這個分支的所指論是將音樂語言情感化的。所謂音樂的語言是指音程、旋律、肢體、結構等。而這些都是音樂本身構成的各種要素,這些要素的構成已經顯示出了所指的情感。

在音樂作品欣賞的教學中,也是這樣運用的。比如教師在教授《天鵝湖》故事的時候,要先將天鵝湖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讓學生感受故事當中的情感發展和走向,再將音樂說成是關於這個故事的,讓學生從故事中領悟情感,並把其附加到音樂作品中去。這就是所指論者的做法。他們認為,想讓學習音樂的人在許多方面更加完美,也是可以從非音樂的方面去教育的。

(二)形式論

形式論源自自律論的觀點,其認為音樂的內容和價值都是存在於音樂的內部的,但音樂不能夠指代任何事物或是情感。中國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和有一部很著名的著作——《聲無哀樂論》。從這部著作的名字就可以明確表達出形式論的基本觀點,它的意思是,音樂本身是沒有具體情感所指的,這需要試聽的人根據自己的心境而定。而音樂中的和聲、曲式、肢體、結構等純粹是音樂技術,其與音樂中的美是沒有直接聯絡的。這點是與所指論相矛盾的。

不能否認的是,在許多藝術作品當中包含著對作品以外的東西的參考,但形式論者始終堅持認為這些參考與藝術作品的作用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尤其在音樂領域中,他們認為“音樂無疑可以體現明確的感覺和感情”,是純音樂的。

(三)表情論

表情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所指表情論和絕對錶情論。

所指表情論,強調音樂的價值存在於音樂之外的形象當中,是指外在的具體事物,並認為音樂的情緒作用與外部世界是聯絡的。

絕對錶情論與形式論都屬於自律論的美學觀點,但不同的是,形式論是著眼於理性和理智的,注重的是一個認知過程。“音樂的作用在於藝術作品內容各種音樂的關係的感知和理解。”

而絕對錶情論著眼於音樂內部本身的藝術性對人在情緒方面的影響,注重一個感覺的過程。雖然在出發點上與形式論一樣,但在內容上卻有著本質區別。而貝內特·雷默的教育哲學觀就是絕對錶情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三種音樂教育哲學雖然本質上有著明顯差別,但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潛在聯絡的。

 二、絕對錶情論——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觀及啟迪

貝內特·雷默在闡述他的觀點之前,提出了一個前提,他將音樂的`教學建立在、哭泣、大喊大叫,這都是一個人自我表現的手段,但這些手段在表現出來後,是沒有人欣賞的。若一個表演者抱著“我不需要別人欣賞”的這種心理演繹音樂作品的話,那麼這個表演是不成功的,並且這個作品的藝術性也很難達到一個較高的程度。但是,絕對錶情主義強調音樂是一種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來自於音樂自身的,與音樂之外的事物是沒有關聯的。這種觀點與形式主義的主張相一致。審美的基礎之上,認為音樂的價值存在於音樂組織和質量以及其喚起情感的屬性。藝術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人們達到包含事物的藝術品質中的感覺體驗。因此,可以把藝術教育視為感覺教育。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貝內特·雷默是贊成所指論論述中音樂與情感是有一定關聯的,並且音樂與感覺之間有著某些潛在關聯,但他強調音樂不是一種情感語言的表現手段。這部分,絕對錶情論是不贊成所指論觀點的。同時在形式論的自我表現這個層面,絕對錶情論也是不贊成的。貝內特·雷默在書中提到,一個人的自我表現手段有很多種,像微笑、哭泣、大喊大叫,這都是一個人自我表現的手段,但這些手段在表現出來後,是沒有人欣賞的。若一個表演者抱著“我不需要別人欣賞”的這種心理演繹音樂作品的話,那麼這個表演是不成功的,並且這個作品的藝術性也很難達到一個較高的程度。但是,絕對錶情主義強調音樂是一種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來自於音樂自身的,與音樂之外的事物是沒有關聯的。這種觀點與形式主義的主張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