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才智咖 人氣:8.97K

【論文關鍵詞】新體系 學前兒童 音樂教育改革

淺談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吸收了三大國際音樂教育體系的先進理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學校音樂教學體系。在新體系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策略包括:開展最自然的音樂活動,使用最好的音樂引領兒童開啟音樂進階之門;強調學前音樂教育階段的感性積累;強調開展音樂綜合活動。新體系改革的關鍵因素是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提高其音樂素養,更新其音樂能力評價標準,樹立新的教師觀。

  一、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由來與發展
  21世紀初,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建立了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這是基於國際化的視野,積極研究與探索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學科體系。該體系立足於中國音樂文化,融達爾克羅茲、奧爾夫、科達伊三大國際先進音樂教育體系優長,注重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新體系以“讓音樂屬於每一箇中國人”為教育理念,以獲得感性經驗為主要教學目的,以音樂的藝術性為主要教學內容,以音樂實踐活動為重要教學方法,以內心音樂聯覺為重要音樂能力。
  新體系自建立以來,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2011年初,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全面啟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專案——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專案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對全國幼兒園、中國小音樂教師及各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截至2012年初,該專案已經進行了三期培訓,已經培訓了60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國小、中學、高校教師。通過培訓,學員們瞭解了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的最新動態與成果,學習了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方法、內容以及各類教學案例。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策略探索
  1.尊重兒童天性,強調最自然的音樂活動
  “兒童”一詞在拉丁語中意味著“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動好奇、熱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教育的責任就是創造適當的環境,保證和促進兒童天性自然發展。
  自然的音樂活動必須是兒童親身參與的。奧爾夫認為兒童參與音樂的方式,必須自己參與,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中。這種行為方式合乎兒童的天性。兒童在其中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作的積極參與者。自然的音樂活動簡單易行,沒有人為的附加物,沒有繁贅的結構,接近生活、自然及兒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樂活動是“娛己”而不是“娛他”。音樂起源於遊戲,從根源上看,音樂就是為了自娛自樂,“心中的喜悅,是兒童生長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樂活動是“零功利”的。音樂活動的成果存在於教育行為過程之中。音樂活動中兒童充分開啟的五官、積極運作的聯覺、創造性的即興反應、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樂活動的成果。把音樂活動做成音樂會形式等娛他性音樂活動,會給兒童增加太多的負擔,剝奪兒童內心的快樂。科達伊說:“快樂不是音樂的全部價值,但是沒有快樂音樂就沒有價值。”
  自然的音樂活動強調即興、開放、遊戲化。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音樂反應全盤強加給兒童,也不需要精心調控活動結果使其表面上變得圓滿成功。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一般無法預料活動產生的結果,只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經驗進行適當的推測。自然的音樂活動包羅永珍,兒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達都是合理的。活動的亮點就是兒童對音樂敏感和個性化的迴應。在遊戲中,兒童從自我內心出發,用最自然的行為方式與音樂互動交流。
  2.用最好的音樂引領兒童開啟音樂進階之門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確提出:“音樂教育中只應該使用最高質量的音樂。”②走進幼兒園,經常會聽到電聲音樂,會發現教師從網路上隨便下載一些音樂給孩子聽。這其實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音樂教育界一直強調3至9歲是音樂學習的關鍵期,這其中又以3至5歲最為關鍵,這一時期的塑造對畢生發展可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起決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質量的音樂不僅會影響兒童對音樂風格的偏好、對音樂認知的態度、對音樂審美的能力,還會影響其對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關注程度,甚至會影響到今後的情感發展。音樂教師要給孩子聽最好的音樂,上最好的音樂課。
  什麼樣的音樂最好?筆者從多個視角思考認為:
  簡單的音樂最好。音樂來源於生活,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生活中簡單的音樂訊號,如約翰斯特勞斯《維也納森林故事》裡的音樂動機就是布穀鳥的叫聲;肖邦《雨滴前奏曲》裡淅淅瀝瀝的雨滴聲等。用簡單的形式表現形象的音樂。簡單的音樂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發出的音響(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兒童藉助周圍物理條件發出的一切音樂訊號。簡單的音樂還包括模擬自然界及社會中的音響,例如:下行三度的布穀鳥叫聲、由弱到強的風聲、由遠及近的馬蹄聲等。
  古典音樂最好。古典音樂泛指過去時代具有典範意義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經過歷史的篩選流傳至今,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經典名著雖然不能一下子被人們深刻領會,卻是有著豐富營養、高品位、高質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體驗、領會的精神食糧。
  民族音樂最好。民族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科達依強調,民歌是孩子的'音樂母語,兒童音樂教育應該以民歌為基礎。歌唱遊戲、民間兒童歌曲是發展民族特點、民族潛意識的最好基礎。新體系挖掘了大量優秀的民間童謠,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買梨》等。中國民歌豐富多彩,對於音樂教育來說,民族音樂作品不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