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音樂教育及其啟示論文

才智咖 人氣:5.8K

一、李叔同音樂教育實踐概況

李叔同的音樂教育及其啟示論文

李叔同先生於1911年日本東京美術高等學校學成歸國,直至1918年剃度為僧,長達7年的時間裡,主要精力都貢獻給了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事業。他先後在上海城東女學、浙江兩級師範(後改稱浙江第一師範)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主教音樂和美術,尤其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長達6年的音樂教育實踐[2]32,是李叔同從事學2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時期,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音樂教育思想。這段時間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困、民族復甦的歷史時期,此時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剛剛起步,師資力量極其薄弱。李叔同原本是受時任浙江第一師範校長經亨頤之邀擔任圖畫手工科教師的,由於學生強烈要求李叔同先生開設音樂教育課,校方只好慨然允諾。由於沒有現成的音樂教材,李叔同便自選部分中外優秀歌曲進行改編和填詞。基於紮實的國學根基再加上其接受過非常系統的西洋音樂教育,因而由他自己作曲作詞的音樂作品富有意蘊且易唱易學,從而受到浙江第一師範學生極大歡迎,並被當時很多其他新式學堂所採用[3]。李叔同先生以其對音樂教育的奉獻精神、對音樂教育的獨特認識和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投入到當時並不被社會所重視的音樂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的培養出一大批優秀音樂人才,從而實現了音樂教育和音樂創作的雙豐收。李叔同先生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成為近代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音樂教育家群體,為發展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李叔同先生於1918年皈依佛門,依然以“出世的精神”關心和幫助他的弟子們所從事的“入世”的音樂教育事業[4]。

二、李叔同先生音樂教育思想探析

作為中國學堂樂歌主要開創者以及近代著名啟蒙音樂教育家和實踐家,李叔同通過自己的音樂教育實踐,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教育思想。其音樂教育思想產生的根源,是植根於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並通過具體的音樂教育實踐而逐步形成的[5]。

(一)主張“先器識而後文藝”的音樂教育思想

“先器識而後文藝”不僅是李叔同先生音樂教育理念的核心,同時也是其一貫堅持的藝術教育思想的核心。早在李叔同19歲以童生身份參加天津縣學考試時,便提出了士應以“器識為先,文藝為後”的觀念。可以看出,“先器識而後文藝”的理念已經存在於先生思想之中,並且一直貫穿並指導其開展音樂教育實踐。“器識”主要指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李叔同先生認為從事藝術工作者必須首先進行培養和提高自身人格修養,只有達至一定的精神境界,才可以對其傳授相應的技藝,方可以培養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反之,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藝德,3不管其如何精通熟練技藝,也不足以稱道。李叔同先生在進行音樂教育時非常重視訓練學生的音樂技能,嚴格但溫和。從音樂專業角度嚴格把關,但這並非李叔同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和唯一目標,其培養的唯一目標和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養。李叔同先生的高足之一——劉質平當時雖然已經在音樂創作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先生卻對其一再強調必須重視提高個人修養。在他看來,若要達到一個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必須以加強自身個人修養作為根本。另一方面,李叔同先生經常將自己的個人財物用於支援日常辦學,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先器識”也是李叔同一生身體力行的做人準則。

(二)主張“因材施教”的音樂教學理念

中國因材施教的傳統教育理念源自孔子,即根據弟子自身特點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從而培養出一大批不同特點的優秀人才。進入21世紀以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漸被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教育界認同並接受,而世界教育發展史也一再證明任何一種教育行為都必須做到因材施教,才可以最大程度達到教育效果。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體現對受教育者的人性關懷,從而實現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李叔同先生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繼承了中國因材施教的傳統教學理念,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以自身良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藝術特長[6]。著名畫家豐子愷開始同時學習繪畫和音樂兩個方向,但在經過一次考試之後,李叔同先生和其進行了一次深入溝通,根據豐子愷自身特點,建議其專門學習繪畫,從而造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美術大家[7]。

(三)主張“以學生為本”的音樂教學理念

任何一種教育行為的開展都應該以人為本,這樣才可以全面體現對人的尊嚴的關懷,才可以幫助受教育者實現真正的自由全面發展。李叔同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始終堅持尊重每一個學生,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對於學生從不使用過激的語言教訓學生,而是用循循善誘的`話語,加上自身一絲不苟的教育態度去感染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和存在價值[8]。李叔同先生對學生專業學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各種音樂技能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完美無缺。但在表達方式上,卻是等學生演奏完後,先肯定他的進步之處,然後再請這個學生明天再次演奏,並且提出應注意一些存在的問題[9]。李叔同主張的“以學生為本”音樂教學理念,建立在對學生賞識的基礎之上,雖沒有嚴格的說教和嚴肅的訓誡,卻一樣可以達到讓學生心悅誠服進而心生敬佩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李叔同先生音樂教育思想對當前音樂教育的重要啟示

當前,社會輿論仍然對音樂教育存在一些錯誤認識,導致當今音樂教育存在著李叔同生活時代相同的境遇。李叔同的“先器識而後文藝”以及“以學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音樂教育思想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從中我們能夠得到一些有益啟示。

(一)音樂教育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當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大都存在著重視培養學生音樂技能,忽視對學生音樂理論、學生道德素養和文化知識學習的培養,使得很多音樂學生一味追求技能學習,而對其他文化知識課程重視不夠,導致音樂學生綜合素質的欠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大眾對音樂專業學生存在偏見,認這藝術類學生文化綜合修養有限。可以說,李叔同先生主張的“先器識而後文藝”教育理念是符合中國音樂教育改革要求的,在當下音樂教育體系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0]。當前的音樂教育,應重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改變“唯技術論”的錯誤觀念,應該利用優秀音樂作品本身蘊含的豐富思想情感和多彩的歷史文化因素,引導音樂專業學生深入瞭解音樂作品創作者的成長經歷、歷史背景以及內在情感表達,從而陶冶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反過來也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加深入詮釋和完美的演繹。

(二)音樂教育應以學生為本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李叔同先生主張的“以學生為本”的音樂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來對待,並且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給他們自主進行音樂學習的權利。教師通過鼓勵和引導的而非訓斥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意識和自身獨立人格,進而促使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稟賦發展自身的個性和能力,成為可以掌握自身命運的人。另一方面,當前很多音樂教師大都是從自身主觀經驗出發,對大部分學生使用完全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11]。因此,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繼承李叔同先生的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深入持久地瞭解和觀察每一個學生,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為其量體裁衣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從而有效發揮學生的特長。

(三)音樂教師應該重視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李叔同先生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和高尚的修養,並且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堅持身體力行的教學品格,為學生做出表率,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教師重視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對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1世紀理想的音樂教師不僅應該是音樂藝術大師,同時也應該是教育藝術大師。一方面,作為一個合格的音樂教師應該學習李叔同先生人格感化的音樂教學品格。不僅表現在對祖國和音樂教育事業的愛,同時也表現在對每一個學生細緻入微的關懷。教師除了賦予學生良好的專業技術以外,更應該身體力行,幫助學生同時具備高尚的道德和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音樂作為一門學科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音樂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因此,音樂教師加深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樹立不斷學習的發展理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添磚加瓦。李叔同先生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和音樂教育的創新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傑出音樂教育家,其獨特且豐富的音樂教育思想是先生留給中國音樂教育界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時至今日,我們回頭重新認識和學習李叔同先生“先器識而後文藝”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及“以學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音樂教學理念,仍然對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