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擇政策的選擇及其對我國教育管理改革的啟示論文

才智咖 人氣:1.72W

全球化和市場力量衝擊公立教育的表現之一,就是學校選擇在西方國家的普遍出現。在美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中,人們對學校選擇政策的爭議不斷,對於究竟應當選擇怎樣的擇校政策也是莫衷一是。本文雖然很短,但作者在表達其對校擇政策觀點的同時,卻給我國教育管理改革帶來兩點啟示。

校擇政策的選擇及其對我國教育管理改革的啟示論文

其一是,面對全球化和市場力量帶來的多元化價值,我們既無法強行抵制,但也不應無所作為,而應通過制定恰當的政策,努力使其與我們原有的價值取得平衡。其二是,如何通過“校中校”的策略,使不利於形成特色的大型學校形成多種特色。這對於我國近年大量出現的大型、超大型中學的特色建立問題,提供了比較實用的管理思路。

在全球範圍內,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科技和社會力量正在對文化的傳統與價值、國家的邊界以及各種社會制度提出挑戰。公立教育顯然是正在受到挑戰的制度之一。許多教育家擔心,諸如市場化、私有化、選擇性和多樣化將危及公立教育已經培育起來的民主和公平的價值觀。因此,我們需要對我們所感受的外部壓力加以審視,考慮如何才能把全球化、市場力量等等作為重新檢視我們教育體系背後的價值觀的動力,以便積極地適應這種變化的環境,而不是讓其成為推動我們所不希望的變化的力量。

例如,在因特網、電視衛星、影視業和國際大眾營銷、多元文化被加速開發的今天,我們似乎正生活在一個“電子村”中。然而,這是一種喜憂參半的現象。在資訊溝通和資訊流動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全球範圍內的種種圖象以及來自好萊塢、及麥迪遜大道的種種理念也一同相伴而來。雖然,資訊能夠藉助英特網來流通,對教育而言是個福音,但伴之而來的,是享樂主義和即時行樂文化對全球年輕人的影響,這種影響已經在漸漸危及社會倫理。而且,多元選擇的理念下的市場力量已對公立教育原有的價值體系形成了衝擊。

對公立教育的價值體系形成衝擊的市場力量重要表現之一,是來自學校選擇。在美國和加拿大,公立學校原來是一種培育民主和社會公正、減少社會階級之間的緊張氣氛、建立共享價值觀的機構。然而,隨著學校選擇的出現,原來的情況改變了。如今,學校選擇現象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城市已經存在,而且如果不採取強迫的嚴格措施,就不能阻止擇校現象。在擇校過程中,富裕的家庭顯然佔據著優勢。他們可以通過選擇住宅區、社群來達到選擇好學校的目的。

這樣,公立學校的民主和公正的價值體系就被打破了。既然學校選擇幾乎是不可能去除的,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如何去建立有利於教育公平和有利於教育改善的最好的學校選擇政策。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一項研究發現,如何設計學校選擇的政策十分關鍵。因為有事實表明學校選擇的政策可以促進理想的改革,但也有例子證明學校選擇的政策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有關學校選擇的政策涉及許多問題。例如,如何制定一些公共政策來支援和促進公立學校和非公立學校之間的選擇問題。這個問題牽涉到學生在公立學校和非公立學校之間流動時,既要建立和維護一個“進入這一領域的水準”,還要建立和維護尊嚴的平等過程;既要制定公立學校和非公立學校的投資和控制的精密的政策,也要注意處理一些潛在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有關學校選擇的政策,在澳大利亞和其他一些國家出現了許多爭議。而爭議的雙方對同一現象、同一結果往往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究竟應當選擇怎樣的政策,才能使全球化和市場力量帶給公立教育的衝擊變成一種積極的力量?基於我對國際上有關研究的瞭解和認識,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在考慮學校選擇政策的過程中,至少存在著六種價值觀念或目標。它們是:自由(或選擇)、平等、美德、共同體(或互助)、民主、效率。這些價值觀念和目標有時可能會互相牴觸。例如,強調自由(或選擇),可能會影響平等;而強調民主,也可能會犧牲一些效率。

我們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可能需要對這些價值觀進行深思熟慮的協調。現有的學校選擇政策多種多樣,包括開放式入學(即允許在學區內擇校,甚至跨學區擇校);特許學校;可供選擇的“二次機會”學校等等。但我以為,在學校選擇政策制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由於我們的家庭和孩子並不是一樣的,他們的需要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對上述六種價值觀採取“均碼”對待的方法是不妥當的,在管理上採取“同等對待”的標準也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思路是,我們要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一個多樣化的'公立學校系統供他們選擇,這樣才能很快形成擁有共享價值觀和共同興趣的共同體,從而對改進教學質量發揮促進作用。

按照這樣的觀點,多建立一些“焦點學校”或“特色學校”以滿足不同的家庭的多樣化需要是很有必要的。所謂“焦點學校”或“特色學校”是這樣一種學校:它不僅在學生學業和人格發展方面有自己獨特的主題和焦點,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而且還具有貫徹實施這種主題、焦點和特色的清晰而又以一慣之的工作特徵。這樣的學校,是體驗和分享共同意願的中心,是強調學校的學生和成人(即教職員工)的各盡其責和強調學生學習結果改善的共同體。“焦點學校”或“特色學校”一般在小型學校才能建成,規模太大的學校是很難形成一個焦點的。既然與大型的、沒有焦點特色的綜合高中相比,“焦點學校”或“特色學校”具有明顯的優點,那麼,改變學校的大型化就顯得必要。

在不使現有的大型學校解體的前提下,建設“校中校”是一個有效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個大型學校中,可以組建多個具有各自獨特焦點和個性特色的子學校,以便把具有不同意願、興趣、特長的教師和學生分別聚合在不同學習共同體———“校中校”之中,以使不同的學生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這樣就能使全球化、市場力量帶來的多樣化價值更容易與公立教育原有的公平、民主價值觀取得平衡。而且這樣做,還節省了因擇校而帶來的公共汽車接送學生的大量開支,從而提高公立教育的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