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與社群整合

才智咖 人氣:1.32W

仙圃寨位於潮安縣金石鎮,由11個村所組成。2001年11月,我在對這個寨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以風雨聖者信仰為中心的超宗族的民間信仰,與該寨的歷史發展和寨內各村之間衝突的協調有密切的聯絡。

民間信仰與社群整合

一、仙圃寨風雨聖者信仰圈的形成及其發展

1.仙圃寨建寨的歷史原因及概況

明朝中後期,戰爭迭起,社會動盪,山賊海盜趁機作亂,侵害村民;[1](P65)同時,村落械鬥之風甚盛,大村吞食小村,同宗欺負異姓的現象不時發生。有些村落為了增強力量、確保自身安全,聯合友好村落,組成會鄉進行械鬥。這種會鄉械鬥規模更大,時間更長,危害也更嚴重。村民為了有效抵禦山賊海盜的侵犯和敵村的進攻,就在鄉的周圍築起圍牆,從而形成一個寨堡。仙圃寨的形成就屬於這種情況。仙圃寨最初是由辜厝、田頭黃、廠頭吳、賴厝、廖厝、上官路、南埔黃、黃厝巷、張厝巷、陳厝巷10個村組成的。明朝末期,黃厝巷、張厝巷、陳厝巷和橫隴,辜厝和仙樂,賴厝、廖厝和仙都,廠頭吳和古樓林、下隴之間互有矛盾,吵架械鬥時常爆發,於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這10個村結成聯盟,建立仙圃寨。“仙圃寨與東莆金石市接界,距城三十五公里。”(注:參見清代吳道róng@①所纂《(光緒)海陽縣誌》(卷三)之《輿地略二》,1900年版,第25頁。)它長約2公里,寬約1公里,北鄰龍下村,東鄰仙樂村,南面巨集安,西面仙都,地勢開闊,寨內除賴厝的西厝屬於海陽縣東莆都外,其餘各村都屬於海陽縣上莆都。

2.仙圃寨信仰風雨聖者及組織巡遊會的緣由

仙圃寨建寨的確切時間無從考察。但據寨中老人說,建寨是由“戊辰八賢”之一的辜朝薦(注:辜朝薦:字端敬,號在公,海陽縣上莆都仙圃寨人,崇禎元年進士,永曆二十二年病逝。《金石鎮志》(卷2),1978年版,第245頁。)主持的。(注:筆者調查材料。報告人:翁和坤,男,翁厝村人,71歲,退休教師,高中文化。調查時間:2001年12月11日。)可知建寨時間應在明末清初。而仙圃寨信仰風雨聖者是至清嘉慶三年(1798)才開始的。據記載:

“蓋仙圃寨所祀風雨聖者,原於浮洋鬥文。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吾寨乾旱,鄉紳自鬥文恭請聖者金印、香火設壇求雨而得甘霖。迴鑾之期,神示駐駕仙圃,民以寨中諸神裁定,示警大路頂黃林謝莊合建之娘宮前殿,故設廟刻金身奉之。後有鑑於各地會鄉之風甚盛,為增全寨團結,共禦外侮,便遵鬥文村舊例,每年正月二十二日為神遊期,並拈鬮以定燈首,主全年神事。至於神遊所行之路,則由神降乩於黃厝巷烏門一位十餘歲童子之身,由其前導而確立之。燈首則由嘉慶六年(1801)始輪排。”(注:仙圃聖廟石刻《潮州仙圃寨風雨聖者史略》。該碑存於風雨聖者廟內,1993年立,寬116釐米,長232釐米。)

那麼,風雨聖者究系何方神聖,為何仙圃寨要以它為主祭神並組織規模浩大的巡遊會呢?陳景熙在《孫雨仙信仰研究》一文中已作概述:風雨聖者姓孫名道者,南宋人,生於揭陽孫畔村北厝,小時候就能預知風雨。13歲時,他在開元寺看到官民設壇求雨,於是登壇代之,雨果然大至。第二年,他在寶峰山上牧牛時忽然不見,人們認為他是鑽入巨樟中遁仙而去,於是伐樟刻像建廟奉拜,皇帝也封其為“風雨聖者”。[2](P237)由於風雨聖者很靈驗,又是皇帝親自冊封的,因此信仰它的人很多。每逢大旱之年,不少鄉村從擁有“雨仙真像”的浮洋鬥文恭請雨仙金印、香火設壇求雨,立廟祭拜。

仙圃寨內各村歷來都是以農業為主。在古時水利灌溉系統不發達、人力對自然的改造無法取得實質性成果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對自然的依賴性很大,特別是在旱魔的威脅下,人們只能仰仗神力,祈求神明的幫助。仙圃寨的雨仙信仰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建立起來的。至於把風雨聖者作為全寨的主祭神並組織隆重的巡遊會,則是適應“增全寨團結,共禦外侮”的需要。當時,仙圃寨各村都有自己的信仰神,但要把寨內別村的神作為自己的主祭神,村民也不願意。於是,新誕生的風雨聖者信仰及其巡遊會適應形勢的需要被全寨村民共同接受了。這個以風雨聖者為中心的超村際的祭祀圈,經歷了兩百餘年複雜紛繁的內外部社群整合,直至今日還是一個非常緊密的地域組織,這也可以看出民間信仰超凡的凝聚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