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課堂教學程式評價化

才智咖 人氣:2.73W
課堂教學程式評價化 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複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是根據自己的已知資訊、已有知識和經驗對資訊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的思維過程,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認知行為。積極高效的閱讀教學活動應具備以下特徵:

將課堂教學程式評價化


  1、個人參與。有兩層含義:作為閱讀主體—學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參與;作為實施教學的教師要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主體參與閱讀活動。

2、自我發起。就課堂上某一次閱讀活動而言,學生可以藉助外部的推動或刺激使其轉化為自我閱讀的需求,才能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活動從形式化的表面上升為閱讀的本質—理解內容並伴隨著各種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閱讀情感的實際體驗與交流。

3、自我評價。積極的閱讀體驗和自我評價是閱讀主體不斷進行閱讀活動並獲得更多實踐的心理基礎,也是閱讀主體不斷調整和完美自己閱讀行為的動力源。因此,閱讀體驗的強烈程度和評價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具體體現。

  當前,國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未能真正參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從而缺乏相應的、及時的課堂教學環節評價,即形成性評價。閱讀課上仍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為主,即使有檢測閱讀理解效果的提問或討論,也往往流於形式,或侷限於教師與個別學生的相互“應和”上,而大多數學生更多的'只是充當“聽眾”的角色,因此,國中閱讀教學的方法必須加以改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的不僅僅是語篇內容的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積極創設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條件和氛圍,使教、學和課堂評價一位一體;課堂評價應成為教師和學生教學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課堂評價始終貫穿於教與學的整個過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將課堂教學程式評價化是進行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一、 課堂教學程式評價化實施的理論依據—形成性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階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確規定:“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還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重的評價思想,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推動因素。如果形成性評價使用恰當,就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之處,並得到激勵,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形成繼續進步的動力;也可以讓學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處,調整學習策略,並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適當監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將課堂教學程式評價化的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

(一)實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給學生閱讀的具體目標及策略。學生在閱讀中檢驗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些目標、運用了這些策略,這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的過程。
  李靜純先生的“閱讀的具體目標”具有極大的參照性,見下列卡片:

  卡片一、閱讀過程

TAGS:課堂教學
1、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for reading.
  在接觸文字之前的幾秒鐘內對閱讀目的進行定位。
2、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the text.
  確認文字的體裁
3、 Predicting what massage might follow.
  隨著視覺掃描程序不斷地對接踵而來的資訊進行預測。
4、 Controlling the speed.
  依據閱讀過程的實際需要把握閱讀速度。
5、 Scanning
  跳讀
6、 Skimming
  略讀
7、 Deciding what the ac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字中起作用的積極詞彙。
8、 Deciding what the recep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字中需要暫時接受的詞彙。
9、 Deciding what throw—away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字中可以忽略的詞彙。
10、Stor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為了後續的需要,把掃描過程中的有用資訊暫時儲存在頭腦中。
11、Recognizing the presuppositions underlying the text.
  確認作者根據接受物件而預先略去的資訊表述。
12、Recognizing implication and making inference.
  確認隱藏在文字“深層”的因素,並據此進行意義上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