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多媒體用於古代文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才智咖 人氣:5.12K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古代文學 誤區

淺談多媒體用於古代文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論文摘 要:古代文學是一門傳統課程,本文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古代文學實際教學中教學效果的探究, 分析了多媒體技術手段在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誤區:過分追求多媒體表面效應,忽視傳統教學手段;違反資訊量適度原則,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過分依賴多媒體資源,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論述以期對古代文學教學有所裨益。

古代文學課程是所有綜合性及師範類大學的一門傳統課程, 是高校中文系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幹課、基礎課。近幾年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受到多媒體技術的巨大沖擊,如今,僅僅運用板書和教師口授的方法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不能把古代文學的優勢充分地表現出來。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備,將古代文學知識與傳統的音樂、書畫聯絡在一起,使學生將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當作一種享受,同時擴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趣味性,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更有利於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高;它使教學方法多樣化,教育手段多樣化,資訊科技傳遞立體化,具備了以往教具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符合認知理論模型,對現代教育技術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為我們的古代文學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在教學中受到很多教師的歡迎。但是這畢竟是一種新興事物,還處於發展階段,同時它也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於我們來說,任何真理走向極端就會變成謬誤,在這種手段的具體操作運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或者誤區,還有許多領域有待探索。比如在理論上顯得超前和樂觀,把多媒體技術會帶來優質課堂教學的可能性當成了必然性,同時片面地否定傳統教學模式,導致多媒體教學模式難以發揮應有的優勢等等。本文試就如下幾個問題做些探討。

一、過分追求多媒體表面效應,忽視傳統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手段仍不能脫離傳統的教學手段,必須承認傳統教學手段仍然具有生命力,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輔助”的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同教學方法一樣,只有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才是有效的。否則,就不可用,也不能用。比如經常見到有的教師將教案內容原原本本搬到了電腦螢幕上,再用投影儀裝置投射到大螢幕上,用課件替代黑板,學生拼命記筆記,但也趕不上教師的講課速度。而其他教學方法依舊。老師眼不離顯示器,手不離滑鼠、鍵盤,無章法的機械式教學模式,實際上是把課件變成了單純的“黑板搬家”或“課本搬家”,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精力的`極大浪費。過多地使用這種方式,也會造成“審美疲勞”,使學生出現厭學症。長此以往學生必然失去學習興趣,多媒體也起不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了,這樣的教學效果也絕對不如板書。還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勢,於是他們為了譁眾取寵以達到烘托課堂氣氛的效果,竟做得花裡胡哨。更有甚者,竟故弄玄虛,給課堂教學造成了負面影響。這都是沒有把握好尺度、過於極端的表現。由此可見,把課件作為教案的翻版或完全替代黑板的教學,弊大於利,應慎之又慎。

二、違反資訊量適度原則,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教學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資訊傳輸過程。課件教學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課堂教學效率高而備受青睞,是不是課件教學過程中就要無限制地向學生傳遞教學資訊呢?顯然不能。但是,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是否真正重視了這個問題呢?眾所周知,傳統教學都能存在“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何況在多媒體課件教學中,如果稍不注意,就更容易發生“吃不了”的現象,從而嚴重製約多媒體教學優越性的發揮。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資訊量堆積過多過大、畫面切換得太快的現象,像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學生難以消化吸收,違背了資訊量適度這一條教學原則,過猶不及,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還有些課件教學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有的教師違反多樣性的教學規律,上課時只顧用事先設計好的課件,單方面地一味播放、講解,而無暇顧及學生聽課時的表情反應,結果使多媒體教學成了講稿演示。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很好的交流,無法進行教學互動,也就無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組織資訊資源,提供適度的資訊量,在解決教學難點、重點、擴大視野的同時,又能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和質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以後更需要教師的激情、學術修養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也應該站在講臺前面,面向學生,有表情、有手勢、抑揚頓挫、即興發揮,和學生要有交流,對學生的表現和表情要有所反應,要讓學生感到面對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臺機器。否則,學生完全可以自學。也就是說,有了好的工具,還要有好的使用者,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過分依賴多媒體資源,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多媒體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多媒體技術。不能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更不能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用合適的技術。切忌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就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況下,還去生硬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如有的教師在進行網路教學時,即使與學生近在咫尺,卻非得通過BBS對話方式才可以交流,認為這才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其實恰恰相反,這樣反而人為地拉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我們經常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網路上的課程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這並不意味著放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當我們建立了公共學習郵箱、討論區、把學習資料掛到網上後,有些教師隨之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迴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出現了放手讓學生在網路中自學而不進行監控,在討論區中自由發言而不圍繞主題的現象。這樣,在網路環境下學習的優勢不但沒有發揮出來,而且連傳統教學的任務也沒有完成。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系統考慮教學活動諸要素和諸環節的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優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通過多媒體技術、多種學習策略和多種活動形式主動學習的同時,不斷地將反饋資訊傳遞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地對教學過程實施隨機調控,達到和諧共振的狀態。整個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向交流互動、不斷迴圈、不斷調控的過程。可見多媒體僅僅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學中教師還要發揮其主導作用,也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過分誇大課件的作用,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鄧其暢.物理課件製作的誤區[J].教育資訊科技,2003,(3).

[2]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212-230.

[3]劉繼徵.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6).

[4]林國慶.探究多媒體教學的優點與誤區[J].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胡麗竹.高校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