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翻譯哲學思想分析

才智咖 人氣:1.13W

本雅明從本體論層面對翻譯的本質做出了精闢的論述,他獨特的翻譯哲學思想引發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界對翻譯理論的重新思考,拓寬了翻譯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將其從翻譯實踐的研究延伸到了語言層次和哲學高度。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本雅明翻譯哲學思想之論文範文。

本雅明翻譯哲學思想分析

摘要:本雅明從語言哲學角度對翻譯的本質做出了精闢的論述,他的“純語言觀”、“可譯性與後續生命”以及“意指方式與精英讀者”等核心觀點對一系列翻譯問題如翻譯中原文、譯文、讀者的關係、翻譯中形與意的關係、翻譯立場的選擇以及經典作品的復譯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引發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翻譯界對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重新思考。

關鍵詞:本雅明;翻譯哲學;純語言;理論價值;實踐價值

瓦爾特?本雅明是20世紀翻譯界一位傑出的哲學家和翻譯家,對翻譯理論發展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在1923年為波德萊爾的詩集《巴黎風貌》所撰寫的序言《譯者的任務》一文對翻譯的實質、標準、方法等方面發表了獨到的見解,其觀點高屋建瓴,神祕獨特,將譯者從幕後推到了前臺,從邊緣推到了中心,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翻譯的地位,一度被奉為“翻譯的聖經”。國外學者自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了對本雅明的關注和研究。美國女作家漢娜?阿倫特,英國翻譯家保羅?德曼,法國解構主義創始人德里達、以及美國詩人、翻譯家威利斯?巴恩斯等人均對本雅明及其翻譯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德里達的名篇《巴別塔之旅》就是在他認真研究本雅明翻譯哲學思想之後的成果。國外學者對本雅明翻譯思想的研究注重從哲學及語言學角度的挖掘,認為本雅明的翻譯思想重點是從語言的角度揭示翻譯的哲學本質,即翻譯行為所具有的形而上的本質與使命。然而,受長期以來的實用主義影響,我國譯界對交際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翻譯目的論、文化翻譯理論等研究比較深入,對本雅明翻譯理論的價值認識還遠遠不夠。因此,本文擬從本雅明翻譯哲學的各個層面對其翻譯哲學思想進行再探討,並著力分析本雅明的翻譯觀對一系列翻譯問題的啟示,特別是對歷來爭論不休的一些問題的啟示,從而進一步揭示其翻譯哲學思想的理論及實踐價值。

一、本雅明翻譯思想概要解讀

(一)“純語言”觀

本雅明認為翻譯是一種追求“純語言”的方式,這一思想與他的語言宗教觀密不可分。本雅明理論的卓越與非凡正是基於這個包括一切的語言概念:大千世界是由語言構成的,最終的目標是理解世界的構成,在不完整的人的語言和上帝的語言間達成和諧。這種思想受猶太教神祕哲學思想影響很大,並在格爾肖姆?肖勒姆的宣傳下,被廣泛接受。為了體現翻譯的重要意義,一個前提便是首先要考慮語言理論,這是任何翻譯和可譯性概念的必要基礎。在《譯者的任務》發表七年前,本雅明曾發表了一篇更加形而上學的文章《論本體語言和人的語言》。在此文中,本雅明提出了人類語言中思想實體和語言實體的區別。本雅明假定了一個普遍的概念範圍,將其命名為“思想實體”,完全脫離且區別於“語言實體”。人的思想實體和語言實體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關聯的,但語言實體永不能包含整個概念範圍。因此,一種語言根本無法表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因為各種語言都是不完整的。依據聖經的觀點,在天堂中曾經存在一種完整的語言,在人類企圖建造巴別塔通往天堂之後,上帝便將這種語言分裂成不同的語言。因此,特定的單一語言便是起初純語言的一部分,是不完整的,而翻譯就是要使語言完整,要將分解的“意圖模式”拼湊起來完善被認為是不完整的源語言。由此可見,“純語言”是本雅明語言哲學和翻譯思想的出發點和根基,它擁有超越性,是本體論意義上的“終極語言”。在此意義上,譯者的任務就是把具有親緣性的各種純語言的碎片拼接粘合起來,在目的語語言中把流放在原語語言中的“純語言”的可能性釋放出來,從而使各種語言相互補充、相互融合而趨於圓滿。

(二)可譯性與後續生命說

在純語言這個形而上的框架內,翻譯於是也被提高到了語言的層面來理解。翻譯將在對原作的再創造中把被囚禁在原作中的純語言解放出來,從語言的流動中獲得完全成熟的圓滿的純語言,因而,語言哲學中“不可譯”的悖論在本雅明的翻譯理論中並不存在。本雅明認為原作的可譯性取決於:

1.在原作的讀者中有稱職的譯者;

2.源語言需要翻譯,而可譯性是其固有的特性及內在法則。因為藝術作品不屬於任何特定時期;相反,它的生命是短暫的。藝術作品具有“時間效應”,而這一效應以“語境”的形式滲透在作品中。這一“語境”無法複製,它必須重新建立,譯者的任務就是利用語言轉換的形式去重新塑造原文字的生命。換言之,每一個作品涉及到它的翻譯時,都是一種新作品的誕生,可譯性因而成為原作與譯作之間至關重要的生命紐帶,作品的被翻譯則標誌著原作的生命在譯作中獲得了最新的、完整的展現,從而使原作進入了後續生命的階段。由此看來,翻譯是由原作的可譯性召喚出來的後代,原作必須仰仗譯作來完成自己的生命過程。因此,譯作不是服務於原作,而是因原作而獲得自己的存在。這一觀點為經典作品的復譯提供了理論基礎,因為譯者只有在翻譯中不斷尋找“純語言”,原作才能重獲新生,原作語言與譯作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才可被意指(表達)出來。

(三)意指方式與精英讀者觀

既然翻譯是挖掘原語與譯入語之間的“親緣性”、“互補性”從而達到“純語言”境界,那麼尋求原語與譯入語之間意指方式的互補交融則成為翻譯的關鍵所在,因為“純語言”只有藉助語言間互補的總體意圖才能實現,而譯者正是要“從譯入語中找出那特殊的意指方式,以便用那種語言創造出原作的回聲”[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是響應原作的要求,將它的意指方式帶入譯入語中,因為譯入語需要這種外部力量來釋放自身被隱藏的發展進化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譯者要傳達“如何表達”的,而不僅僅是“表達了什麼”。歸根結底,翻譯就是對純語言的救贖。意指方式的提出也印證了本雅明可譯性論述中對合格譯者的選擇問題。因為翻譯物件不是一般的資訊類作品,而是具有高度文學性與文學內涵的經典之作,所以譯者必定是精英讀者,否則譯作必定是對原作內容與內涵的不精確的表述,從而成為劣質譯作。因此,作為精英讀者的譯者,不能遷就一般讀者的接受習慣與認知水平,而應該勇敢地傳達新穎的意指方式,把原作帶到一個更高、更完美的語言層次,用高標準引領讀者,拓展其認知視野與鑑賞水平,這是翻譯語言具有價值的先在條件之一。

二、本雅明翻譯哲學思想的理論價值探析

(一)“形而上”意義

不同於傳統觀念,本雅明給翻譯“賦予了某種本體的地位”[2]。本雅明提出的“純語言”概念,從語言哲學的層面追問並回答了“翻譯何以可能”這樣一個翻譯的本質問題,這十分類似於康德哲學三大批判的研究方式,追問的是翻譯的前提條件、翻譯的限度以及從什麼意義上來講翻譯是可能的問題,從而深刻揭示了翻譯的哲學本質。正如本雅明所說,“翻譯最終達到表現語言間深層關係的目的,以滿足我們的需要而達到表現語言間內部關係的目的”[3]。翻譯的本質不在於交流溝通,不在於其傳達的資訊,而在於翻譯就是人類在試圖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必須使用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翻譯就是我們的思維本身,是尋找種語言源頭的工作。這一思想揭示了翻譯這項極具實踐經驗的人類行為的本質、價值和基本方法,圍繞翻譯自身構建了一個理論研究的框架體系,併為其提供了相應的視域和立場界定,可以說囊括了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的所有基本問題。因此,本雅明一直被譯界公認為是解構學派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