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改革思路論文

才智咖 人氣:7.78K

目前藝術就業市場相對飽和,隨著畢業生的逐年遞增,就業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藝術生日趨嚴重的就業形勢,已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然而,卻沒有得到教育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縱觀近幾年風起雲湧的高校專業藝術教育改革,涉及學科定位、培養模式、課程設定、教學教改等,但對就業問題卻關注過少。誠然,上面所提改革對於整個專業藝術教育的繁榮與發展肯定是有促進作用。但筆者認為,當今專業藝術教育改革,如果不把就業問題當作重點,無視整個嚴峻的就業形勢而盲目發展,那麼這些改革的作用將顯得蒼白無力,專業藝術教育也將走向一個死衚衕。

藝術教育的改革思路論文

原因在於:

第一,在我國現階段,專業藝術教育首先應該是一種職業教育,其次才是素質教育。我們不能否認,有些學生進大學學習藝術純粹是為了提高自己素質,但事實仍是絕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這巨大的投資去尋找一個合適的工作。在現今中國,一般百姓還沒到掏出高額的學費並付出時間去大學培養“素質”的程度。既然是職業教育,當然須以就業為重。

第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專業藝術教育也已傾向市場化。無論是招生模式、高收費還是暗箱操作的建校費、贊助費等等,都具有強烈的市場因素。所以,儘管高校是事業單位,但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一個生產部門,它培養的學生就像企業的產品,學生的就業率就等同於產品銷售狀況。企業的革新一般都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因此,專業藝術教育的改革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三,是專業藝術教育發展的需要。在2004年,教育部就曾明確表示,“對連續2年就業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6],這幾年各地高校陸續有就業不達標的專業停招。若單從上面山東省統計資料來看,音樂表演、藝術設計就業率離30%也已不遠。倘若是不努力提高該專業的就業率,那麼,總有一天,某些高校的該專業將退出歷史舞臺。這對於有過一定的投入,現在又集聚了較多師資的藝術專業來說,這可不是好訊息。既然說專業藝術教育改革須圍繞學生就業進行,那麼,其改革思路該是怎樣?

筆者認為須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方面是以教育部為主導的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所進行的巨集觀改革。在這個思路中,主要有兩點。首先,必須嚴格控制招生規模。藝術生就業難,大手筆的擴招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從現在來看,控制招生規模是有效解決藝術生就業難的最好途徑。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對高等藝術專業招生的巨集觀調控力度,統一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和嚴格的審批制度。招生規模控制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控制總體招生數量;二是控制高校新開專業。無論是招生人數還是新設專業,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式。同時,控制應以市場為導向,對一些就業面窄、就業率低下的專業要降低招生數量,並停止審批。招生規模的控制不僅可以有效解決藝術生的就業壓力,還可以帶來一系列的反應:招生量的下降引起升學率的下降,升學率的下降引起當前不正常的“藝考熱”的降溫,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生源質量。生源質量的提高必將有利於培養高質量的藝術人才,也就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這是一個良性的迴圈。

其次,改革現行的收費制度。事實上,高校增設和擴招藝術專業,很多就是衝著昂貴的學費而去。現在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年學費是從6000到18000元不等,有些表演專業甚至高達25000元。難道藝術生的培養真的需要高收費不可嗎?很多專家持肯定態度。但就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高等專業藝術教育模式,正處在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並重時期,因而收費也需一分為二。對於國家級藝術類院校,如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由於有高水平的師資、高的就業率、好的前途,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收費上放開些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對於一般院校就不應該高收費。現在,這些院校的招生量大,其生源很多來自底層百姓子弟,難以負擔高額費用。更為重要的是很多高校為解決師資緊缺以及減少教學成本,已把先前由專業性質所決定的個別課(一對一,如音樂類專業聲樂、器樂等技能課)、小組課改為小組課、集體課;一般公共課程更是上百人聚集在一個教室,使藝術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向普及性、大眾性方向的平民教育。既然培養都已經向普及性、大眾化了,那麼學費也完全可以同一般的專業看齊。所以,教育部門應該重新制定政策,除實行精英教育的國家級藝術院校外,其它大學的藝術類專業,特別是就業形勢不好的專業,學費可向一般專業靠攏。

如此做可以有幾個好處:

一是能提高就業率。說藝術類人才已經供大於求,這其實主要是針對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而言。實際上在一些內陸省市偏遠地區以及沿海一些條件較差的民辦單位,藝術人才還是處於一種缺需狀態。先前藝術生不想去這些地方就業,除了待遇差外,最大原因在於他們的高額投入。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投入與產出要成正比,才會符合其規律。以高額的投入(一個藝術生從培訓到大學畢業,一般須10萬左右)去拿一個月頂多千把塊的工資(有些還不到),不吃不喝也要好幾年才能賺回來,這是不符合規律的,所以藝術生“有業不就”,寧願死守發達地區。而學費的降低,自然使他們的投入降低;投入降低,對要求的回報值也會降低;這將有力地促使畢業生前往這些地方就業。這樣,不僅解決了就業,更為重要的是還能活躍當地的藝術氣氛,有力地促進當地整體藝術素質的提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這於國於民於生都是百利無一害的'好事。

二是能促進社會和諧。倘若高投入得不到起碼的一個就業崗位,必將引起藝術生乃至家長思想上的變化,抱怨生活甚至怨恨社會,這都與我們所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是相悖的。同時,讓他們更覺得知識無用,使本來就已經抬頭的“教育無用論”更為加劇,這對於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也是極為不利的。而收費的降低可以使他們投入更少,即便最後真的找不到工作,也會更多的以平常心來對待。

三是可以有效控制招生規模。對於某些想利用該專業牟利的大學來說,收費的降低使其失去了從該專業牟利的可能,因此,他們不僅不會再找原因尋求擴招,甚至可能進行自我控制。如此,使整個藝術就業向好方向發展。第二個方面是各高校內部所進行的微觀改革。微觀改革主要是改進人才的培養,如何使自己的學生為社會所接受是其關鍵所在。在市場環境中,一個企業的生產既要保證產品質量,更要緊貼市場,只有生產出市場所需,企業才能獲益,才能發展。同樣的道理,高校專業藝術教育單位不僅要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也要有良好的市場導向,求取培養與市場接軌,以提高就業率,這樣才能促進發展。那麼,如何使培養與就業市場接軌呢?筆者認為:首先是學習理念要與市場接軌。長期以來,藝術生都是“重專輕博”、“重藝輕文”的思想,認為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立於不敗之地。而對藝術生影響最大的專業技能老師也是以學生技能水平的高低來定位自己的教學能力,從不去關心學生其它方面的學習,以至整體素質一直上不去。而在當今社會,專業拔尖的固然不可缺少,但需要更多的還是綜合素質強的人才。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須樹立新的理念。教師,不僅要教專業知識,更要教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而學生,不僅要學專業技能,更要學會迎接社會挑戰的能力。其次,就業思想要與市場接軌。

從學生來說,須破除“鐵飯碗”觀念,樹立“先就業,再擇業”或“棄就業,自創業”理念。並非行政、事業單位就是就業,只要可以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是好的就業。因此,高校要從開始就向學生灌輸這種思想,儘量開闊其眼界,努力把死盯藝術的目光轉向死盯就業市場,圍繞就業進行思維,這樣,才能有效改進將來工作的選擇,擴大就業面。同時,學校也要更新自己的就業指導思路。現在很多大學的就業指導中心實際是個擺設,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他們的思維還有很多停留在計劃體制時代,等待需求部門前來要人。這在市場經濟時代是已經落後了,這種等的體制對頂級的大學可能還有一定的作用,但對於大部分一般的大學來說,已經行不通。因此,對於學校,也必須走出去,就業指導中心就如企業的營銷部門,要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產品———學生推銷出去。只有你的學生佔領了人才市場,那麼你的學校的經營才是成功的。因此,學校須改革就業指導中心人事配備理念,儘量配備具有市場觀念的人才,努力把提高自己學生的就業率為己任,這樣才能使就業率有個真正的提高。第三,專業設定要與市場接軌。現在藝術生就業率整體是不高,但具體到各專業,則並非一律都難,而是冷熱不均,如遊戲製作、藝術管理等新興的應用型專業備受市場青睞,就業形勢看好。因此,高校要及時把握藝術人才市場的需求動向,在培養能力範圍內多增設一些就業形勢看好的專業,而對於就業難的專業可以暫停甚至完全停招。同時,可以適當的增添一些試驗性、探索性的專業,如藝術創意。第四,課程設定要與市場接軌。我國藝術專業課程體系主要承接前蘇聯模式,更多的注重技能和理論學習,缺少實踐性。現在這種傳統的課程設定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藝術教育課程設定要體現針對性、實用性與社會性原則。也就是課程設定要針對就業市場進行開設,要能體現可操作性或運用性,同時,要緊密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只有在社會中能運用得上的課程,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要在儘可能的範圍內,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課程的機會。只有把課堂與社會聯絡在一起,與市場連在一起,才能較好的實現學能有用,能用所學,最終實現就業。

除此之外,還要加大投入,完善師資配備和教學設施,增強培養能力;全面跟進,對學生就業形勢進行分析和有效指導;改進和縮減相關程式,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就業提供方便;等等。高等專業藝術教育在跨越式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肯定是在所難免的,為解決各種問題所進行的改革肯定也是方方面面的;但無論是什麼問題,只要我們正視它,就有解決的辦法,無論什麼樣的改革,只要能抓住關鍵,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體制和機制完善了,相信有更多的解決辦法。當然,我們更要清醒的認識到,藝術生就業難的問題並非可以一蹴而就,專業藝術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