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展觀在地理教學的作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8W

摘要:自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觀主旨內容已經由原來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向可持續發展過渡,同時社會經濟發展觀與地理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這個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觀主旨內容早已通過各種形式滲透與中學地理教學中,同時也在地理教學中起到了很好的應用,最終通過地理教學這一過程以知識的方式培養了當代青年正確的社會經濟發展觀以及對主旨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認識與瞭解。

社會經濟發展觀在地理教學的作用論文

關鍵詞:兩者的現狀發展;異曲同工;相容與應用

一、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

(一)社會經濟發展觀的主旨內容。自21世紀以來,經濟發展趨勢便呈直線上升,然而更多的劣端卻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光環下日益顯露,這些劣端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如同花瓶的裂縫,是無法掩蓋和避免的,也是自21世紀開始,社會經濟發展觀中心內容從實現經濟飛速發展向可持續發展過渡[1]。眾所周知,由於早先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對於這個世界的保護,致使21世紀人類生活環境與資源的餘量不得已成為焦點,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也成為了當今人類社會的重中之重,而培養後代青年持續發展觀迫在眉睫,而這就需要一種途徑使得社會經濟發展觀深入人心,而這種方式就是通過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將社會經濟發展觀的主旨內容灌入當代青年的思想中。

(二)中學地理學科的特性及教學目的。地理學科所傳授的知識相伴人類的發源而產生,同時地理知識也相伴著社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地理學科所傳授知識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知識相關,多數從事於地理學科的工作者都知道地理學科擁有兩大特性,這兩大特性分別是區域性和綜合性。區域性所包含的意思是任何人文現象都有一定的分佈範圍和特定的空間,比如地理位置、分佈範圍、區域差異、空間結構、區域特性與規律等,丟掉區域這個特性,也就不是地理學了,因此,區域性是地理學特性之一。地理學的另一個特性即綜合性,對於地理這門學科,它所研究的物件是一個具有多樣性、複雜性的整體,它研究的不只是組成這個物件的某一客觀因素,而是從整體的局面去研究,這使得它具有全面性和客觀性。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者通過對這兩大特性的學習,會知曉地理學科研究的物件是一個完整系統,進而發現一個完整的系統中,無可避免的會出現相互促進及相互制約等一系列關係,同時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標所在,而中學地理教學正是從這方面入手,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經濟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觀。

二、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兩者的聯絡

(一)社會經濟發展及地理學科的特點。經濟可以定義為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方式,具體表現為個體、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它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而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任何一個因素,毫無疑問這一點充分體現了經濟的整體性,要想經濟實現飛速發展,這就需要特定的去考慮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方式,這體現了每一個元素所佔地位的重要性[2],概括為個體性。從上述的語句中不難發現社會經濟發展觀所具有的整體性和個體性,同時這一點與中學地理教學中綜合性這一特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地理學科研究範圍可大可小,但無一例外的是必須將研究物件作為一個整體來剖析,這裡舉例說明,國家地理學研究組發現一片流域,並經過初次勘察發現該流域資源充足,而這時這片流域的未來發展發向就存在多方面發展,比如向旅遊業、水產業、林業又或是礦業發展都是正面的,但最終必須通過各種計算與取捨拿出一個切實可行並且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上述可以證明地理這門學科具有的重要性,而這門學科的目的在於通過一系列知識,讓中學生能夠從一個整體的眼光去看待中學地理學科所研究的物件,同時又時刻明白即使是再完整的個體,它會因為每個地區位置的不同又會出現所謂的地域差異,在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研究中,學生還必須有條不紊的去發現同一區域內各個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以小見大,從而去發現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的聯絡促進以及各種制約,最終明白區域的開發以及利用是綜合的,而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彼此影響的,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的。

(二)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兩者的關聯。中學地理教學中提及最多的關係就是人地關係,而人地關係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這也是一個自古至今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人地關係自人類起源那天就已經客觀存在了,毫無疑問的是,從遠古社會到現在都市,人地關係的發展已經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人地關係正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點,讓學生即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同時也能植入正確的社會經濟觀,達到教學的知識與觀念的相結合。在人類發展中,經濟及其生產力得到了不俗的發展與提高,而一旦經濟與生產力得到發展與提高那麼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的速率便又提高了許多,之後便是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最後無疑又是加快了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從而致使各個區域的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都或大或小的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些知識已經在思想領域成為觀念,即社會經濟發展觀。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兩者不可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刻領悟經濟發展地理知識的相連關係,如果地理環境遭到了不俗的開採破壞,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危害變得越來越明顯,並且危害也逐漸增大,正所謂損高樓者必是一磚一土,最終區域性的危害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問題,同時各種關係已經被打亂了原有的秩序,社會中人口、資源、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矛盾關係愈來愈劇烈,讓學生了解人類與資源以及地理環境之間的矛盾顯的日益重要[3]。今天,將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觀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課本中,並將其以傳授知識的途徑灌輸給當代青年併為當代青年培養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觀顯的尤為重要。

三、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相容與應用

(一)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相容。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涉及某個話題的討論時,無一例外的會去關注它的'中心內容,對於社會經濟發展觀我們在前面就已經提起過經濟發展觀的主旨思想,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其次,我們從中學地理學科教學所用課本來看,其編排方式是由小到大,從細緻的結構發展到物質,最後再發展到一個圈層,從而去發現一些現象,繼而總結一些規律,最終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系統,而滲透並灌輸社會經濟發展觀是在什麼時候呢?其實,中學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讓同學們去發現各個圈層、各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關係,而學習者涉及到這些關係是就會不自覺聯絡到可持續這個觀念,所以這個時侯社會發展觀中可持續的思想已經開始滲透並開始灌輸,並最終為當代青年培養行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後期完善並形成社會經濟發展觀奠定了基礎。

(二)社會經濟發展觀的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中學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社會經濟發展觀與環境資源持續利用的思想,讓學習者也就是當代青年們樹立以可持續經濟發展觀念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發展觀,從而深切明白對於以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必須採取一種持續合理的方式,正所謂做什麼事都不可竭澤而漁,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也是必須顧及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環境的、社會和經濟的效益,不可破壞到自然資源的發展基礎,學會去降低不可再生資源開發力度,同時對於已經開發的不可再生資源應努力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讓學生明白對於其他開發資源的做法應該是將各種資源放置於一個迴圈再生的系統中,做到可持續,從而確保環境中的生態平衡並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物種多樣性,使得各種資源迴圈再生重複利用。每個國家的所處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不同,通過對環境及周圍經濟的分析,展現給學生們一個完整的中學地理課,讓社會經濟發展觀的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例如限制對煤炭石油等資源的開發力度以及開發產量,增大開發天然氣的力度並實施西氣東輸計劃,對於北方半乾旱地區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對於牧區實行定期輪牧、規定載畜量、建立人工草場措施,對於溼地及其稀有動物的保護、為其建立保護區等,讓學生在瞭解地理知識的同時掌握相關的發展情況,最終達到地理與經濟發展觀念的融合。

四、結語

值得肯定的是人類社會經濟與生產力都得到了飛速發展,而面對消耗殆盡的資源、環境的破壞、掠奪式開採方式,人類也翻然悔悟並最終形成了社會經濟發展觀這一觀點,而社會發展觀的內容便是可持續發展思想,併為其建立並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制度與措施,而意料之中的是這些制度與措施被中學地理教學進行了廣泛應用,並最終通過傳授知識這一途徑進行了很好的傳播,從一定程度上讓當代青少年對與社會經濟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與認識,同時它也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當代青少年經濟可持續觀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毛廣雄.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J].淮陰師範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8(01).

[2]陳蘊慧.地理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J].中國科技資訊.2005(14).

[3]李亞姍.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D].聊城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