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理論》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6.71K

《經濟發展理論》讀後感

《經濟發展理論》讀後感

《經濟發展理論》於1911年問世,正如大多數包含重要思想的著作一樣,這本書在專業的經濟學術語中也閃現著簡潔的光芒,無論是否經過經濟學訓練,幾乎每個人都能理解它。書中沒有數學、數字、圖表或曲線,也沒有令人厭煩的統計學,具有巨集偉堂皇的理論風格,讀起來像個故事——關於經濟是什麼,它怎樣發展和為什麼發展的故事。

這本書一開始,熊彼特就用幾頁的篇幅勾畫了靜態經濟的圖景,描述了什麼是經濟執行的內在特徵。圖景是從一個普通人的生產活動開始的:

有一個農民,在遙遠的山村為城市生產穀物,用來製作麵包供居民消費。問題是:這個農民怎麼知道消費者需要麵包,並且需要多少穀物來製作麵包?實際上,這個農民根本不知道穀物會流向哪裡,由什麼人消費;不僅如此,農民的穀物必須通過一些中間人,才能達到最終的消費者那裡,而所有這些人,也都不知道最終的消費者誰,只有最後的麵包出售人可能是例外。既然如此,農民是如何決定自己的產量的?

農民很容易回答:長期的經驗(部分是來自前人)告訴他,他應該生產多少;經驗教導他,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應該滿足的需求的大小和強度是多少,除非有意外情況發生,他不會輕易改變生產決策。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無論是經過簡單的核算,還是遵從習慣的力量,他知道該怎樣去耕作;他知道必須購入多少生產材料;他也知道必須支出多少勞動——這一切全都是根據長期的經驗。

過去的經驗支配著這個農民的活動,不僅是因為它們告訴他應該做什麼,還因為在一定的時期內,他必須依靠前一時期的產品實物或這種產品換來的收入來生活;出於經驗,農民的供貨商也限定了他的各種需求的大小和強度,這使他捲入了一個社會和經濟的關係網,這張網向他傳送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法,同時把他牢牢地固定在某種行為軌道上,不能輕易擺脫。

在這裡,出現了一種力量,使得經濟中的每一個人在這一時期做的事情,與上一時期基本相同,從而使經濟體系以巨大的慣性進行著“迴圈流轉”。

我們可以把農民的例子推廣開,說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屠戶出售的肉是多少,由他的顧客(比如裁縫)的購買願望和價格來決定;裁縫購買多少,依賴於他的營業收入,這個收入又依存於他的'顧客(比如鞋匠)的需要和購買力;而鞋匠的購買力又依存於他的顧客的需要和購買力;如此等等,不斷追溯,最後我們會找到一個人,他的收入恰好來自於將貨物賣給屠夫,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迴圈。

如果不用常規的方式來表示消費行為,我們看到的圖景就會更加全面,例如,每個人不僅是麵包和肉的消費者,而且實際上也是土地、服務、鐵等等的消費者,可以想象,生產要素的每一次使用,都是為了滿足某個消費者的需求而進行的;反過來,也可以說,經濟中的任何一項需求,都有一項供給去滿足它。這種關係隨處可見,不論你從什麼地方跳入其中,不論你選擇什麼方向去追溯,最後你推導的起點一定可以和終點重合在一起,這就是經濟的迴圈流轉。

在經濟的迴圈流轉中,各個家庭或廠商的行為,都是按照經驗給定的資料和方式來作出的,但這不意味著他們的行為就不會發生變化,因為經濟中的條件和資料可能改變,人們一旦注意到這種變化,就會作出反應——這種變化和反應,很大一部分就是經濟發展的內容。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每個人都會盡可能地遵守習慣的決策,只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根據外部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經濟狀況就不會隨意地發生變化,而是保持某種穩定,這就是巨集觀視野中的均衡。

怎樣寫讀後感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xxx》有感,為副標題。也可直接寫讀《xxx》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絡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