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4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論文

摘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如何有效地發揮高校優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各高校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章在分析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基礎上,結合在新醫科背景下徐州醫科大學服務徐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完善制度體系、推進科研創新、產學研緊密合作、聚焦解決人民健康福祉和醫藥安全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為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益思路。

關鍵詞:新醫科;地方醫學院校;經濟社會發展

引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11日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地方醫學院校具備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重要職能,在其建設發展過程中,與地方經濟互動日漸頻繁[1]。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地方醫學院校的發展則互為助力、相輔相成[2],地方經濟的發展必然為地方醫學院校提供相應的資本支援,地方高校的穩步發展也為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3]。因此,在新醫科戰略背景下,地方醫學院校應努力提高自身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服務區域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能力,這將有助於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也將進一步推動醫學院校自身改革與創新發展。

1、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政策保障不夠健全

隨著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深入,地方醫學院校也在發展中不斷調整自身社會職能,《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確了高等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但對於地方醫學院校在具體發展過程中如何操作,各級法律法規沒有給出詳盡的明確規定[4]。而地方醫學院校往往缺乏針對服務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保障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難度,同時也阻礙了學校服務徐州經濟發展、徐州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有效開展。

1.2地方醫學院校科研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

科學研究、科研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5]。隨著徐州市經濟的轉型和新醫科戰略的提出,對於學校傳統科學研究方式產生了一定衝擊。作為地方醫學院校,學校科研水平、創新能力、承擔重大科研專案能力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標誌性的科研創新成果產出仍不夠。地方醫學院校科研成果在數量上的增長較迅速,但存在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轉化難度較大的問題[6-8],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地方醫學院校發展的瓶頸問題。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在成功轉化後能夠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比例較低,對於一些地方醫學院校,其科研成果轉化率甚至低於10%[9-10]。

1.3部分醫學院校缺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

在醫學院校上級主管部門方面,對高校、高校教師在社會服務方面的考核指標體系不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高等院校教師缺乏對市場、對社會經濟服務方面的瞭解。在高校層面,部分醫學院校未認識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與自身發展互為助力、相輔相成的關係,導致其在辦學模式上並沒有相應調整,部分教職工只顧埋頭工作,缺少參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

1.4產、學、研合作缺少政府部門的緊密配合,企業與醫學院校之間缺乏瞭解

地方財政的經費投入是地方高校發展的主要資本支援,地方政府對地方高校建設資金的投入才能進一步促進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服務。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為地方高校“牽線搭橋”的主動意識。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與地方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發揮協調溝通作用。由於地方高校與區域企業之間溝通機制不夠順暢導致企業對地方高校溝通不夠了解,進而缺少與地方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更有甚者地方企業對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功能存在質疑,導致部分企業寧願與區域外高校合作。

2、地方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探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同志在徐州醫科大學調研時,提出新時代醫學教育是“大民生、大國計、大學科、大專業”,並就加快推進“新醫科”建設進行了指導。作為淮海經濟區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的中心,徐州醫科大學承擔著區域“新醫科”建設的示範引領任務。學校按照“新醫科”新在背景、新在理念、新在專業、新在融合的特點,超前謀劃、主動融入,實施產學研融合發展和數字醫學引領發展的“雙輪”驅動,搶佔“新醫科”建設高地,推動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近年來,徐州市持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舉措。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具體指導下,徐州醫科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項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為徐州市確立在淮海經濟區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的中心地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1完善制度體系,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制定《徐州醫科大學科技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徐州醫科大學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修訂)》等系列制度檔案。《徐州醫科大學科技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以育人為本、以服務學校師生和地方經濟為導向,通過構建以產業主導、學科凝聚、政府指導、社會協同的產學研用創新基地,形成園區、基地、產業、人才四位一體、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新局面,服務學校教學、科研與人才培育,服務學校“新醫科”建設,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徐州醫科大學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修訂)》等檔案的出臺,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近年來徐州醫科大學各類專利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協作類合同較以往大幅提升。

2.2推進科研創新,適應徐州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

徐州醫科大學大力引進科技人才,集聚學校核心競爭力,提高自身承接重大科研專案能力,建立特色科研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以徐州經濟發展需求為引領,立足學科優勢,圍繞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建設、醫療健康大資料建設與運用等區域熱點共商共計,為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醫藥衛生事業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撐。依託徐州經開區雄厚的產業基礎,以東湖醫學產業園為載體,加強校地共建,推動產教融合,進一步促進成果轉化。

2.3產學研緊密合作增強區域影響力

學校形成與政府結親、與行業結盟、與企業結友的良好發展氛圍;與徐州市政府開展多輪校地對接工作會議,學校先後與華為、百度、東軟、浪潮等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徐州醫科大學數字醫學研究院建設;與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深化戰略合作,籌建徐州醫科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與正大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為公司擬將工程師培訓體系落戶徐州醫科大學,由該公司牽頭籌建的全國首個“醫療大健康數字創新產業聯盟”也將落戶徐州。大型科研儀器裝置全部納入線上共享平臺,實現“預約後使用”的集約化管理,在保障全校教學科研工作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共享服務。

2.4聚焦解決人民健康福祉和醫藥安全,為政府藥品監管提供智力支撐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校依託麻醉學學科特色優勢,2020年牽頭申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麻醉鎮痛與精神藥物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圍繞麻醉鎮痛和精神藥物研發和臨床應用關鍵科學問題和監管技術問題開展研究,系統謀劃麻醉鎮痛和精神藥物科學監管的新工藝、新方法和新標準,提高監管技術平臺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批藥品監管科學創新人才,2021年初,成功獲批。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將在東湖醫藥產業園為該實驗室提供一幢1.2萬平方米實驗樓作為專項基地,助力學校更好地服務我國麻醉鎮痛和精神藥物科學監管戰略需求和江蘇省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徐州市經濟升級轉型。

2.5以貢獻求支援,進一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學校依託腫瘤生物治療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徐州經開區開展密切合作,共建徐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園,參與推進醫藥創新谷和東湖醫學產業園建設。2020年,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7億元為腫瘤研究所建設的科研轉化大樓已全面啟用。醫藥龍頭企業復星集團萬邦醫藥積極參與徐州醫科大學“細胞治療藥物國家工程中心”申報工作,復星集團也將在原有合作基礎上追加投資1.5億元,助力該實驗室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服務生命健康需求一直以來都是徐州醫科大學開展校地深度合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該實驗室在國際上最早開展人源化CAR-T應用,“全人源CAR-T細胞治療腫瘤關鍵技術”入選江蘇省高技術發展重點專案計劃(江蘇省醫學院校僅1項)。作為牽頭單位,註冊完成國際臨床試驗10項,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登記CAR-T臨床試驗18項,數量居全國首位。參與獲得全國10張CAR-T臨床批件中的3張。國際首家開展CAR-T治療腫瘤並通過美國AABB認證,治療300餘例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患者,有效率達80.7%,技術影響力蜚聲海外。2020年10月,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一位高階官員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到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接受CAR-T細胞治療,目前,該患者已出院。

3、結語

醫學蘊含著多學科乃至國家產業發展的增長點。學校緊盯新時代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前沿,依託醫學資訊學新興交叉學科,積極推進醫學與工科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改革創新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經濟的發展一直以來都與地方高校的發展相輔相成,徐州醫科大學能夠立足徐州,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牢固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理念,結合自身實際,從完善制度體系、推進科研創新、產學研緊密合作、聚焦解決人民健康福祉和醫藥安全等方面實現了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有效實現資源共享,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4、參考文獻

[1]向愛國.新時代地方高校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路徑[J].科教導刊,2019(11):3-4.

[2]張帥,張穎.地方高校服務蘇州經濟發展研究-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J].江蘇科技資訊,2020(31):74-76.

[3]李先武.湖北省區域高等教育與區域社會互動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4]夏躍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務區域經濟[J].教育發展研究,2005(5):35-36.

[5]張水玲,楊同毅,王仁高,等.高校服務地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山東省高校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7(12):66-69.

[6]馮鋒,邱瑩瑩,張雷勇.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不確定性測度與行業比較-基於高技術產業18個子行業資料[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20(23):48-58.

[7]史麗萍,盛黎明,劉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多元化體系建構[J].管理現代化,2013(2):90-92.

[8]朱東傑,趙菁奇.安徽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為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861-865.

[9]李愛雄,賈長林.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與思考[J].產業創新研究,2018(3):60-62.

[10]沈彬,趙穎,袁淑蘭.大型綜合醫院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轉化醫學雜誌,2020(3):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