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探析

才智咖 人氣:1.62W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對知識依賴的明顯增加和高科技產業在經濟比重所佔比例的加大,知識經濟時代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面對知識經濟,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完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資訊能力為基礎的創新精神,全面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

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探析

關鍵詞:知識經濟;大學生;素質教育

知識經濟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這一理論的提出,標誌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隨著以知識為發展基礎的高科技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佔比重的日益增加,知識經濟時代日漸向我們走來。面對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高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方面應該突出知識經濟發展需要的特點。

1知識經濟時代

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釋出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首次使用這個概念,是指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這裡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所有知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方面的知識。OECD的報告把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分為四大形態:(1)事實知識(Know-what),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2)原理知識(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科學理論;(3)技能知識(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能和能力;(4)人力知識(Know-who),指知道誰有知識能做某些事情的判斷。知識至少具有以下四個特徵:(1)不可替代性。在經濟理論中,所有物品是可以替代的,而知識是不可替代的。(2)不可逆性。人們一旦掌握了某種知識,便不可能被剝奪,某種知識一旦傳播開來,就不可能收回。(3)非磨損性。知識在使用中本身不會被消耗,可重複使用。(4)共享性。所有物品都具有排他性,而知識不同,某人擁有知識不排除他人也完整地擁有同樣的知識。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以資訊科技和網路建設為核心;以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 以強大的科學研究為後盾。在知識經濟中,智慧工具取代傳統機器裝置而處於主導地位,知識創意成為生產經營活動的核心,而勞動主體則是擁有綜合知識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的人員。高新科技產業群的崛起和發展,帶動其他知識密集型產業從而推動整個知識產業規模迅猛擴張,又以創用CC效應和收益遞增效應推動整個產業結構優化和不斷升級,最終使整個社會經濟得以長期持續增長和發展。以數字網路化的通訊系統為主渠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形成直接的互聯互動關係,實現了“平等互利”地提供“位元”為基本單元的知識產品。整個社會再生產的流轉由於可以實現光速傳遞,通過一種超物理空間的“媒體空間”來進行,使整個經濟活動的節奏加速,使經濟真正實現向區域、全國乃至全球一體化發展。 [1]

知識經濟時代即“人類正步人一個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耗)為最主要因素的經濟時代”,也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從經濟發展史看來,以產業結構劃分,可以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高技術經濟;以資源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勞力經濟(自然)、資源經濟和知識(智力)經濟。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經濟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2]

1999年2月第1版《市場經濟詞典》中將我國學者對知識經濟認識的特點總結為::(1)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資訊作為基本生產要素的經濟;(2)知識經濟是資訊化的經濟;(3)知識經濟是創新性經濟;(4)知識經濟是產值輕型化的經濟;(5)知識經濟是勞動主體智力化的經濟;(6)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7)知識經濟是知識化管理的經濟;(8)知識經濟是國際性的經濟。知識經濟將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更高的經濟時代。

因此知識社會是學習的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是教育的時代。高等教育肩負著為知識經濟發展培養知識基礎紮實並且善於學習的高素質人才。

2知識經濟給教育帶來的啟示

知識經濟時代作為人類新的文明形態建立在高素質人才培養基礎之上,以知識為基礎,創造性地應用知識作為經濟增長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對“工業經濟時代”的揚棄,作為對“工業經濟時代”文明侷限的校正和克服,在“知識經濟時代”,“開發人類自身潛能以設計和美化生存環境”的新理念將取代“征服自然以滿足需要和謀取利潤”的傳統理念而成為主導性的行動綱領和目標取向。[3]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給我國教育發展提供的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2.1教育目的——人的全面發展

工業經濟時代那種為追求利潤和財富而使人淪為機器和技術奴隸。知識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基於人和人類利益考慮的,以捍衛和尋求人的價值和尊嚴為目的,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人類文明的構建必須根據人和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來定向地控制和利用高技術,而不能根據利潤或其他有悖於人作為目的的總原則的目標,否則,我們可能造出最終導致人類毀滅的東西來。知識、資訊、技術和財富等都只是人類實現目的的中介和工具。真正以人為目的來著手迴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轉型及其所引發的挑戰,並建構即將到來的新文明時代,我們追求和參與完成的“知識經濟時代”才不致使我們自身再度成為“單向度”的人,我們作為人所創造的一切才真正地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而不是汙染、恐怖和毀滅。[4]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目的,在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發展。因此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於培養德才兼備、人格完善的高素質人才。

2.2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創新

知識經濟是創新型經濟,知識經濟生產的商品是知識化商品,其實質就是知識的再創造。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勞動者。教育要培養學生在知識“爆炸”時代,要具有前瞻性思維模式,著眼於未來,創造性地探索未來發展趨向。早在1997年,“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要“真正搞出我們自己的創新體系”。在西方,英語中Innovation(創新)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就是對原有的東西就行替換;第二,創造新的東西,就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東西;第三,改變,就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發展和改造。 創新的基礎是在原有經驗或者知識基礎之上,加以改進或者改變。創新人才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有自信、激情、承擔風險和失敗責任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徵。

2.3教育的持續——不斷地學習

知識經濟是資訊化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都依賴於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

在資訊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資訊與知識的急劇增長,知識更新的週期縮短,創新的頻率加快,對人的素質的要求提高,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增加,學習就成為個人、組織,以及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時,明確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習行為的社會化和普遍化,要求學習行為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個人要終身學習和教育,企業要不斷學習與變革,國家要始終保持競爭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教育應在培養人的終身學習、學會生存方面作出努力。教育的關鍵在於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方法,造就不斷學習的人才。

3大學生素質的培養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域性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綱要》專門就高等教育提高人才質量做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高等學校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這為高等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指明瞭方向,其途徑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基於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新精神。

3.1轉變人才培養觀念

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的發展為根本,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關乎人格的完善與人性的發展,培養合格公民的核心理念符合教育的基本屬性。把教育看成是推動經濟的動力與因素的觀點,推崇的只是教育的附加價值而不是教育真正的內涵。把最具生命活力的人視為可"投入產出"的人力資源;把一種蘊含公平與普適意義的教育與只關乎小部分人的"成才之路"聯絡在一起,只能催生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國家需要富強,更需要文明,這必須從教育的源頭上進行深刻反思。教育培養合格公民的底線,應當是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期待。[5]大學是人生人格完善、技能培養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關乎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復興。

3.2資訊能力的培養

知識經濟顯著的特徵就是資訊化、知識“爆炸”。大學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資訊獲取”、“資訊分析”和“資訊利用”能力,這三者即所謂“資訊能力”。培養具有“資訊能力”的新型人才對於能在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保持領先地位是至關重要的,而基於Internet的網路化教育則為培養這種資訊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資訊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很強資訊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內容應側重於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而不強調直接教給學生大量的知識,並確保有較高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以便與知識經濟和知識快速更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相適應。[6]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資訊。在資訊化社會勞動力主體不再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資訊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大力加強學生資訊能力的培養將是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3.3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資訊、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刨新精神是一種勇於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知識經濟建立在知識基礎上,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創新精神提倡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並不是不傾聽別人的意見、孤芳自賞、固執己見、狂妄自大,而是要團結合作、相互交流,邊是當代創新活動不可少的方式:創新精神提膽大、不怕犯錯誤,並不是鼓勵犯錯誤,只是客服畏錯認識是科學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創新精神提倡不迷信書本、權威,並不反對學習前人經驗,任何創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精神提倡大膽質疑,而質疑要有事實和思考的根據。

知識經濟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人的全面發展、創新精神、自主學習等日漸成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顯著素質要求。高等學校要轉變觀念,教育總體目標是培訓社會合格公民,以人格的完善為目標。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突出資訊能力的培養。資訊能力是人持續學習,不斷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根本動力,創新精神就是知識時代的精神。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是塑造知識經濟時代合格人才的核心內容。素質是人們生存、發展和從事社會實踐能力的總和,是一個人知識和能力、性格和情操的綜合體現。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重視和尊重知識的觀念,獲取資訊和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個人素質和創新精神等。

參考文獻:

[1]龐元正.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新聞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版社,2001.

[2]秦玉琴.新世紀領導幹部百科全書 (五卷)[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9.

[3]張安民. 關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哲學反思[J].當代世界,1999(7):26-28.

[4]吳遵民.倡導“成才之路”還是培養“合格公民”——兼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核心理念[J].現代遠端教育研究,2010(6):9-13.

[5]邱奉興.論面向知識經濟的大學生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0(6):36-3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knowledge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economy proportion in proportion to the increase,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has come into our life. Intellectual economy is to establish the production i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llocate and use the economy on the foundation. The fac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ai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perfect moral quality, training students to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ility base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Knowledge economy;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