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化程序中小城鎮驅動的城市化路徑探討

才智咖 人氣:6.64K
我國現代化程序中小城鎮驅動的城市化路徑探討
    摘 要: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是現代化程序的一般規律,也是近代以來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中國的現代化首先必須是農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的統一。其中農業現代化是根本,農村工業化是手段,農村城市化是載體。
  關鍵詞: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小城鎮
  
  1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關於農村城市化的理論研究,西方學者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古典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最早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動的原因。在其著作《政治算數》中,比較利益差異被看成是人口流動的直接原因。 在20世紀50年代末,唐納德·博格等人提出了人口流動的“推力——拉力”理論,認為人口流動是兩種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結果。舒爾茨等人的投資與收益理論則把人口流動看作是一種投資行為,從而用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來做出判斷。劉易斯、拉費僑根森和託達羅先後分別建立了鄉城人口流動模型。法國發展經濟學家佩魯於1995年提出了“增長極理論”,指出通過能對臨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增長極”的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而後繆爾達爾針對“增長極”對其他地區的不利影響,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利用“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的概念,說明了經濟發達地區優先發展對其他落後地區的促進作用和不利影響,提出瞭如何既充分發揮地區的帶動作用,又採取適應的對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地區間的發展水平的差異。
  國內關於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國外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通過對現狀的分析研究,一部分致力於找出影響我國人口流動、遷移的因素。如張培剛教授在20世紀40年代,指出擴張的經濟中,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總的說來要大於農業,這種差異使經濟重心由農業轉向非農產業。而後,辜勝祖教授系統總結了國內外各流派的勞動力非農化、人口城市化的思想,考察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中國的城市化戰略。另一部分則對我國的城鎮化過程做出分析。90年代以來,傳統小城鎮研究多是集中在小城鎮發展研究、小城鎮規劃和建設研究、小城鎮經濟研究、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等相關領域上。近年來,又掀起從產業聚集理論、區位理論、空間結構理論、路徑依賴理論等角度對城鎮發展進行闡述的研究熱潮。但綜而觀之,大多數論述都是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進行論述,缺乏對我國小城鎮系統體系的建構。
  
  2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背景
  
  我國城市化應當選擇什麼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曾經有過幾種不同的提法,但其基本精神是“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確認這一方針的基本出發點是防止大城市過分膨脹,生態環境惡化,出現類似某些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大城市病”。但是,在實際執行這一基本方針時,不僅大城市的規模沒有被控制住,同時也不利於各類城市因地制宜地發展。《“十五”計劃綱要》對城鎮化發展方針,作了新的表述:“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鎮密集區有序發展。”這個新的表述,對大城市的政策,從控制大城市規模改為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對中小城市的政策,從合理發展中等城市改為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對小城鎮的政策,從積極發展小城鎮改為有重點發展小城鎮。隨著八、九十年代我國小城鎮大規模的低水平的數量擴張,建制鎮的數量從1982年的2664個增加到2000年的19692個,農村集鎮達到3萬多個。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興起的小城鎮,更多的是依據從農村地區自身的角度規劃、忽視了與大中小城市之間的依存關係,所以在一些地方雖然也興建了一些小城鎮,但發展規模都比較小,也沒有起到帶動周圍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這就引發了學界關於“小城鎮戰略是否是農村城市化應堅持的路線”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