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旅遊文化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6W

一、民間音樂生態系統的變異

生態系統旅遊文化的論文

民間音樂生態系統在現代科技的衝擊下產生了極大的變異,這種變異一方面表現為功能生態系統之功能的喪失,另一方面又表現為生態系統之功能的變異。

(一)原生態生態系統功能的喪失。正如前文所述,民間音樂的原生態生態系統是基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生活等社會關係的,與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諸因素緊密相關的功能生態系統,其中,功能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原生態的狀態下其功能極其多樣,因而,就存在極其多樣的子生態系統,形成了一個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群。但是,一旦其中的某些功能喪失,將會導致相應的子生態系統的消亡,從而導致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群的萎縮。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諸因素之間的格局形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生活等社會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中的許多事項不再需要依靠音樂就可以完成,因而導致民間音樂功能大量的喪失,如高速運載工具的出現,機器裝置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指揮生產、協調勞動動作和鼓舞勞動熱情的勞動號子和勞動歌曲就喪失其功能;現代通訊裝置的運用,縮短了人們時間、空間和心理距離,以歌(樂)傳情、傳信、傳授生產生活知識的功能喪失;現代科學技術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體自身的能力,破除了諸多的迷信,眾多用以主持儀式的音樂喪失其儀式功能,等等。隨著這些功能逐漸喪失,與之相應的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也就隨之消亡。接著,隨著這些子生態系統逐個消亡,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群也就漸次萎縮。

(二)原生態生態系統功能的變異。一方面,民間音樂原生態生態系統的功能在喪失,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在消亡;事實上,另一方面,民間音樂又企圖從別的地方尋找出路,生態系統又在轉化其功能,這就出現了功能的變異。顯然,變異產生的前提,是原生態功能的喪失,我們將變異前後生態系統各相關因素進行比較,就能找出其變異之所在。第一,原來豐富的企盼(動機),諸如希望順利完成勞動、風調雨順、找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家宅村坊平安、老人長壽、小孩順利入睡、獲得娛樂放鬆等,均已萎縮,有些已不復存在。如果要講有所企盼的話,那就是趨利的商業動機——希望掙錢,原來那五花八門的企盼都萎縮為這一個希望,它所表現出來的物質外殼是對民間音樂進行包裝。第二,原來的各種場所,如荒山曠野、牧場草地、田頭地角、路口水邊、祠堂廟宇、家堂香火、喜堂靈堂、街頭巷尾等,均不復存在,萎縮成一個方寸的空間——侷限於舞臺之類的一個劃定的表演空間。第三,活動的參與者產生了分化。原來所有在場的人員均為參與者,其中有操作者,沒有表演者和觀眾的稱謂,而現在分化出表演者和觀眾,其涇渭分明,參與者萎縮成操作者(即表演者)。第四,原來豐富的活動專案和音樂程式,如儀式中的哭嫁賀郎、超度亡魂、驅災解難、祝壽等專案,大為簡化,並且從活生生的生活現實中剝離出來,成為一種表演,萎縮成一種殘缺的標本。第五,原來那眾多的目的也萎縮成一個“獲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相關因素的變異之大,在這些變異後的因素作用下,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的功能必定產生變異,原來由眾多企盼所生成的、要達到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關的眾多目的之眾多功能,萎縮成一個簡單的“獲利”功能。

(三)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的產生。由於上述民間音樂生態系統各相關因素和功能的變異,民間音樂生態系統必須產生變異,將變成為:包裝(商業動機)→表演空間→表演者和觀眾→表演和觀賞→獲利從整個過程及其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來看,它們已經嚴重的脫離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生活等社會關係的實際情況,不再是原生態的生態系統了,在本質上它是一個追逐利潤的商業運作系統,那種原生態的功能性已經完全喪失,相反,其功利性是主要的。我們把它再進一步濃縮,就得到:包裝(商業動機)→表演→獲利這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基於這一點,我們認為這一民間音樂的運作系統是一個以商業動機為驅動力的系統,因而,是一個以功利為主的生態系統,在此,我們將變異後的民間音樂生態系統稱作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在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中,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那些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業已消失,它缺乏子生態系統,因而沒有其生態系統群。

二、生態系統在旅遊文化產業中的重建

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在其功能性喪失,生態系統群嚴重萎縮的情況下,走進旅遊文化產業,企圖依附旅遊文化產業以延續自己的生命力,重建新的生態系統,就目前的現實而言,如果任意發展的話,那免不了是一個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的出現。擺在眼前的事實說明,在旅遊文化產業中重建民間音樂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人為的過程,建構怎樣的一個生態系統能夠做到既有利於民間音樂的活態保護和傳承發展,又能利於旅遊文化產業維持恆久不衰的效益,能做到二者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民間音樂功能變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旅遊文化產業中重建民間音樂生態系統的時候,首先應該理清一個問題,即我們要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生態系統?是恢復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是幫助構建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還是來一個折中,構建既原生態又變生態的合二為一的某種系統?還是別的某一種系統?這是頗值得探究的問題。

1.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不可恢復。民間音樂的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是經過千百年來民間音樂的傳承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它的功能性決定其系統的運作,一旦功能消失,系統即停止運作,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導致諸多民間音樂的功能消失,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間音樂的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的喪失是正常的,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我們要充分地認識這一點,必須明白的是:我們總不至於為了挽救一些原生態民間音樂的樂種,將歷史倒退過去,讓一部分人停留在業已過時的歲月裡,不讓他們享受現代化的文明成果。在這方面曾經有不少的探索者做過實驗,他們模仿自然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做法,歷盡千辛萬苦保留或者恢復原生態的環境,建立或保護原生態的村寨,對一部分民間音樂的操作者、物品和場地,進行類似封閉式的保護,然而,這些被保護的人認為自己落後,渴望住現代化的洋房、聽流行音樂和穿時裝,渴望使用現代化的物品。這證明了一個事實: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在功能喪失以後不可恢復,所以,要想在旅遊文化產業中重建民間音樂的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是根本不可能的。

2.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危機四伏。既然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在功能喪失以後不可恢復,那麼,就讓它隨目前的現狀左右,成為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這樣是否可行?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注重的是經濟效益,就現在的狀況來看,許多專案的經濟效益相當不錯,呈現出一定的繁榮局面。但是,它們大多數注重的是眼前利益,沒有注重對民間音樂文化價值的研究和挖掘,多有膚淺的破壞性的開發利用。事實上,大家一同追逐利潤,專案雷同和重複,沒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作為支點,會對民間音樂價值造成很大的破壞,最終,導致民間音樂更快地消亡,與此同時,相應的旅遊文化產業也難以為繼。可以說,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顯現的是眼前的功利,而並非長遠的利益。它只能在“包裝(商業動機)→表演→獲利”這個框架下運作,不可能作為民間音樂和旅遊文化產業二者可持續發展之可以依賴的運作系統。它隱藏著較多的危機。

3.能否構建既原生態又變生態的合二為一的某種系統?這個合二為一的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其合理性在於:民間音樂要生存,就要保持其生原生功能生態系統的特點;要它在現實的情形下存活,就要保持它變異後的變生態功力生態系統的特點,使其系統同時滿足二者的要求。按照理論上來講,它是有可能的,實際當中是否可行,那當然需要事實來證明。但是,原生態功能的喪失,不可能恢復,再者,原生態和變生態二者之間的調和,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實踐上,都有一個很艱難的轉換過程,看來,這個二合一的產物降臨的可能性比較小。至於別的某一種生態系統的建構,肯定是有可能的。

(二)再生態文化生態系統的構建。現在我們考慮在旅遊文化產業中重建民間音樂生態系統的問題。這裡先提出一個狹義的專業音樂生態系統,這是排除音樂與自然和社會等諸方面的功能,單就音樂自身而言的整個音樂活動過程所構成的一個系統。它包括創作、表演和欣賞三個方面,是由作曲者、作品、表演時空、表演者和欣賞者、表演和欣賞諸因素構成的一個小範圍的生態系統。即作曲者→作品→表演時空→表演者和欣賞者→表演→欣賞一般來說,專供欣賞的音樂藝術活動,即遵循這個系統進行運作。在這個運作系統中,維持系統運作的關鍵性因素是欣賞者的欣賞。這個運作系統與原生態音樂的原生態功能沒有關係,它們主要是一種藝術的審美活動。假如我們把民間音樂拿到這個系統內進行運作,那就能夠排除其受原生態功能的制約,就很容易避免隨其原生態功能喪失而消亡的問題。其實,旅遊文化產業中包含著頗相類似的運作環境,我們只要從專業音樂生態系統的視角去審視,就能夠將其轉換成與專業音樂生態系統相類似的形式。

在旅遊文化產業專案中,其作曲者是一個隱性的因素,為民間無名藝術家;作品為民間音樂專案;表演時空中的空間由專業音樂的音樂廳、舞臺轉向為旅遊景點的表演場所;表演者變成了民間音樂的操作者,他們的表演給遊客觀賞,遊客是觀眾。其運作系統為:民間音樂專案→旅遊景點→民間音樂操作者和遊客→表演→欣賞在這個運作系統中游客就是欣賞者,維持系統運作的關鍵性因素是遊客的欣賞。由此可知,旅遊文化產業中的民間音樂可以參照專業音樂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運作,這樣,就能排除原生態功能這種致命因素的控制,會有更多活態的潛力可發揮。當然,這個運作系統還得遵循旅遊產業的運作規律。旅遊產業的運作規律是以贏利為目的的,一般的運作原則是:投資→產品打造→產品消費→獲利目前,民間音樂旅遊文化產業就是按照這個系統執行的。這個系統強調的是產業的一面,旅遊部門通過表演獲取收入,是最終目的,是推動系統運作的`根本動力。如果從民間音樂功能變異的角度考慮的話,實際上就是一個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那麼,它與專業音樂生態系統及其相類似的運作系統存在哪些相通之處呢?現在,我們將二者各因素做一對照:在民間音樂旅遊文化產業運作系統中,“產品打造”就是打造“民間音樂專案”;“產品銷售”就是“表演”和“欣賞”;其中的“投資”和“獲利”,在專業音樂生態系統中作為因素是存在的,但不是那麼突出,不具有顯性特徵。

這樣,二者就具有了一致性,因而,就具有轉換的基礎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旅遊產業的運作系統,具體地說是把目前民間音樂旅遊文化產業的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通過轉換其著重點,強調其專業音樂生態系統功用的一面,就能夠轉換成與專業音樂生態系統相類似的形式。這種形式把旅遊產業的運作系統、民間音樂的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和專業音樂生態系統三者結合為一個整體,具有綜合性的功用。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它能排除原生態功能這種致命因素的控制,為民間音樂的活態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考慮在旅遊文化產業中建構一個什麼樣的民間音樂生態系統。我們要建構的關於民間音樂旅遊文化產業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民間音樂文化和旅遊文化產業雙重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系統。它既要滿足民間音樂活態保護和發展的要求,又要使旅遊文化產業良性運作,我們必須把此二者結合起來。基於上述的分析,其關鍵主要在於,藉助專業音樂生態系統的特徵,建構起與之相類似的運作系統。然而,單是做到這一步,還是遠遠不夠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的運作方式用於文化,要謹防膚淺地理解文化,謹防對文化價值的破壞和傷害。這在原生態民間音樂功能變異的過程中,是有很深刻的教訓的。因此,必須投進科研和教育,發揮研究者和教育部門的作用,從保護文化價值的角度切入,保住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代表性的風格特徵,保住其珍貴的文化價值,方能保證民間音樂文化產業的雙重可持續發展。綜合上述諸方面的因素,我們專門為民間音樂旅遊文化產構建一個生態系統:科研(文化價值動機)→民間音樂專案→旅遊景點→研究者、表演者和遊客→研究、表演和觀賞→文化的交流與傳承、獲利在這個運作系統中,首先以科研為開路先鋒,探究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代表性的風格特徵以及文化價值,這是整個系統的動因。

旅遊景點是民間音樂操作的場域。參與者大概由四種人組成:一是民間音樂的研究者;二是民間音樂專案的策劃主持(包括程式和音樂的改編)者;三是旅遊產業中民間音樂的操作者——表演者;四是遊客(觀者),他們在特定的情況下有相容的關係。其活動的過程包括研究、表演和觀賞三個方面的過程。最後的目的是達到文化的交流和傳承,並獲利。整個系統的運作過程起因是文化價值的挖掘,目的是文化交流和傳承,並在此基礎上獲利,其核心是文化價值。從整個過程及其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來看,它雖然脫離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生活等社會關係的實際情況,不再是原生態的生態系統了,原生態的功能性已經完全喪失,但是,它卻保留了原生態民間音樂本質特色和精髓,能夠按照專業音樂的生態系統進行運作,並且包含著產業運作方式,因此,它是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全新的生態系統。我們把它再進一步濃縮,就得到:科研(文化價值動機)→研究、表演和觀賞→文化的交流與傳承、獲利在本質上,它是一個以文化價值為核心的運作系統,這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基於這一點,我們認為這一民間音樂文化產業的運作系統是一個以文化價值動機為驅動力的系統,是在民間音樂通過功能變異後,在融合功能性和功利性生態系統的因素,兼顧民間音樂本身的傳承和旅遊文化產業的良性運作的雙重可持續性發展的一種新型的生態系統,對於瀕臨消亡的民間音樂而言具有再生的意義,因此,可以稱作民間音樂再生態文化生態系統。

三、結語

在我國西部地區,民間音樂的原生態生態系統是基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生活等社會關係的,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其生態系統是功能生態系統。由於其功能極其多樣,存在多樣的子生態系統,所以,形成一個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群。由於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民間音樂功能喪失,所以,相應的子生態系統的消亡、功能生態系統群萎縮。民間音樂在面臨消亡危機的情形下尋找出路,產生功能變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異,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應運而生。原生態功能生態系統不可恢復,變生態功利生態系統危機四伏,為了做到西部地區民間音樂文化與旅遊文化產業的雙重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融合功能性、功利性生態系統和產業運作原則的因素,以文化價值為核心,保留原生態民間音樂本質特色和精髓,按照專業音樂的生態系統進行運作,構建民間音樂再生態文化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