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代的會計結構模式重塑

才智咖 人氣:2.28W
新經濟時代的會計結構模式重塑
結構模式受制於其所處的環境即會計環境。在資訊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知識和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而形成了創新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資訊化使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本成為其經營管理的中心,而產業結構資訊化則奠定了會計結構模式轉變的基本條件。

  一、新經濟傳統會計結構模式面臨的衝擊和挑戰

  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高技術具有高度的知識性、高度的增殖性、高度的滲透擴散性、高度的風險性、極強的時效性等特徵。這一特徵的存在,首先是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會計人員要提供準確的成本資訊,就必須瞭解和熟悉主體的生產過程及其工藝。而新經濟形態中的高新技術生產過程與工藝,與傳統經濟相比較更加複雜化。因此,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財務會計的知識,而且還必須掌握相關以及相應交叉產業的基本知識。因為高新技術大部分是跨學科共同協作完成的。同時由於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新的生產過程會取代原有形式,這就使會計人員始終處於接收新知識和資訊的過程中。

  其次,新經濟的資訊化也會對會計處理程式與提出挑戰。這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傳統會計成本分類與分配方法產生了衝擊。由於產品生產的個性化,其生產工藝、原材料消耗的結構與數量、生產流程與環節等必然與傳統生產相異,即傳統會計中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均不適應新經濟形態中產品的生產成本分配的要求,相應產品成本的分類分配也必然要作相應的改革;二是對收益處理方法的衝擊。資訊產品資源限制約束的消失及可重複使用的特徵,使成本約束限制將不再起作用。在收益遞增和成本遞減的支配下,企業收益必然會呈現出爆發性變動的趨勢,即企業的收益與產品的市場佔有份額呈正相關關係,產品市場佔有份額越大,收益愈高。而當產品失去市場份額時收益隨之消失。這種現象必然導致企業收益呈非穩定狀態。再加上收益產生基礎的模糊性,給會計處理收益的方法增加了難度。因為收益分配是在所有者、投資者、生產者之間進行的,收益產生基礎的模糊性和非穩定性,使收益分配合理程度難以界定,而收益分配是否合理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和。三是風險處理步入困境。新經濟中收益與風險都呈極大化特徵,即收益與風險同作為新經濟支柱產業的高新技術開發的成敗成正比例關係。據已開發國家的實踐,從高新科學技術的投資成功率的概率來看,開發研究失敗率遠大於成功率。一旦投資失敗造成鉅額投資損失,會計如何處理既巨集觀經濟的執行,又關係到微觀經濟開發投資主體的利益甚至其生存。如將投資損失列入當期損益,不僅當期巨集觀效益將會下降,而且微觀經濟投資主體也無承受能力。在不能資本化的條件下只能列入遞延專案用再投資收益補償,這樣會增加再投資者逃避負擔和風險的心理,影響投資開發的執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經濟的資訊化特徵對會計人員素質及其處理程式與方法提出挑戰的同時,新經濟的無形化特徵,也會對會計目標、確認、計量及其規範體系形成衝擊。無形化是新經濟的顯著特徵,它首先在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上起決定性作用。與傳統經濟相比,新經濟不是依靠大量機器、裝置、土地等有形資產投入,而是依靠知識智力等的投入。這樣一來,由於知識、智力在形態上是無形的,故無法觀察也無法計量,而是通過有形化的人作為其載體而發生作用。經濟主體是否有生命力,關鍵要看是否擁有掌握科學知識,並具有創新、創造和運用能力的高智力人才。

  新經濟無形化特徵還表現為知識產品及資產的無形化。如資訊科學技術中的光纖通訊、衛星通訊、遙感技術、技術、多媒體等資訊產品,除佔價值極小的顯性外在的傳輸裝置具有實物形態外,功能是隱性無形的。如最廣泛的電腦虛擬現實技術,已經應用到軍事、遠端、商品交易、醫療、建築、等領域,不僅徹底改變了社會、經濟乃至人們生活的執行方式,而且已經構成經濟的主體。微軟公司1997年的無形資產比例達90%,美國、西歐等國家高企業的無形資產比重達60%以上。知識產業的無形化在服務產業中也呈上升趨勢。這一切表明,人類正進入無形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