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代會計教育的目標與模式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5W

論文摘要:知識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對教育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和模式伴隨知識經濟的崛起也必將進行變革。文章從會計教學方式、教學組織、課程設定、考試改革等方面對會計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新經濟時代會計教育的目標與模式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 會計教育 目標與模式

會計教育是人類傳授、延續和發展會計學文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對會計教育的目標、物件、內容、方法以及組織管理方式等按照一定特徵進行的整體描述即為會計教育模式。會計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一方面必須突出會計學科的特徵,反映會計學的內在規律性;另一方面又必須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體現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試從會計教育的目標和模式兩方面對我國會計教育加以探討。

一、新經濟時代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

(一)知識經濟對會計教育的影響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量多少的概念,而主要是指利用知識的能力,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等。知識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對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傳統經濟賴以發展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有形資源,將逐步被知識取而代之。知識勞動者將取代體力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知識勞動者需要具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廣博的知識領域和熟練的動手能力,這些知識和技能都需要通過正規教育培養才能獲得。教育已經上升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首要地位,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隨著知識勞動中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含量越來越高,專業性的要求越來越強,以及對開拓性、創造性和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教育與學習就顯得更為重要。

在知識經濟形態中,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人起決定性作用,其經濟的增長主要靠知識、智力的拉動。這種經濟形態對會計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第一,知識產品、資訊科學技術中的衛星通訊、網路技術、多媒體等資訊產品使得資產表現為無形化,而這種無形化,增加了會計確認的難度,如人力資源的確認等;同時,知識經濟的無形化也增加了會計計量的難度,主要表現為資產計量和收益計量方面的難度;第二,知識經濟的無形化對會計控制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識經濟形成後,會計控制的客體發生了變化,由部分有形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如人力資源的控制要比其他有形資產的控制難度大得多,企業無形資源的轉移不僅意味著企業資產的減少,而且還可能導致商業祕密的丟失,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第三,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品的生產週期明顯縮短,產品壽命週期短,換代頻繁,加大了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因此,加強會計風險管理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第四,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科學技術的“舊新月異”,會計環境的複雜多變,經濟活動的靈活多變,會計理論和方法的不斷創新,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畢業後會被報廢,必須通過自學等途徑獲取新的知識。另外由於各單位實際情況不同,會計專業學生要適應不同單位的特殊情況,必須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而這一能力是建立在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二)新經濟時代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

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根本在於大力開發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個堅實的“人”的基礎。只有把勞動者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知識經濟時代,數字資訊網路化、知識資訊資本化、科學技術產業化將成為這一新興社會的時代特徵,併成為推動該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力量。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是當今人類歷史上最具震撼力的革新,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徹底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的生產方式。變革,使得會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變革,對高素質會計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變革,使得大學會計教育必須革新教育目標和教育模式,以培養適應時代的會計人才。

資訊科技進步給企業管理模式和會計流程帶來革新,利用資訊科技的前沿成果,進行會計模式創新,使會計向管理型轉化,並能結合管理模式的變化對新技術環境中的內部控制不斷創新是當今會計人員的責任。因此,大學會計教育目標定位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確立具有前瞻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會計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堅實的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心理、身體素質,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管理型會計人才,是新經濟時代會計教育的目標。

二、新經濟時代我國會計教育模式的確立

新經濟時代會計教育模式是目標導向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推動我國會計教育改革。

(一)積極進行會計考試改革,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會計考試內容和方式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有效的考試模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如下:

第一,會計考核方式的改革。主導思想是進一步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有機結合。增加平時成績考核的分量和難度,而不僅僅依靠期末考試,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平時學習的積累。平時成績可與多樣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增加那些能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內容。

第二,會計考試內容的改革。考試內容需要由針對具體問題、獨立知識點的考核向綜合性、系統性問題考核發展,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將參考教材、資料的內容納人期末考試範圍,而不是僅侷限於一本教科書甚至於教師劃的重點。 考試模式的改革不僅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更關鍵的是對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挑戰,如能否設計出適應學生水平的綜合性題目,能否對學生正確引導、開闊學生思路,能否對學生的綜合性作業予以恰當點評等。這就要求教師有紮實的理論功底,系統的知識體系,較強的總體把握和分析能力,並能及時加以更新。

(二)引入靈活多樣的會計教學方式

要進一步轉變會計教學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講授可以配合我們一直倡導的互動式、啟發式教學。

會計課堂教學要逐步從偏重講具體細節中解脫出來,避免講得太多太細,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注重講授理解知識要點的思路和整體把握知識的技巧。同時,要求學生通過大量參考書、資料的閱讀和分析,大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根據課程特點和需要,適當引人一些課堂演講、討論的方式。教師可以佈置綜合性作業,學生課下充分準備,獨立或分工合作完成,並進行課堂演講、研討,教師最後集中點評。

(三)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教學計劃要能體現社會對會計人才知識和能力的新要求。正像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提出的示範性課程表裡所要求的三種知識,即一般知識、通用商科知識和會計知識。並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像美國八大會計公司提出的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即交際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際關係能力。縮小專業課程的比例,提高基礎課程、選修課程的比例,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強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

(四)大力提高會計教師的科研能力

教師既要會講課,還要有研究成果來支援教學,兩者都不能少。科研不僅可以加快教師的知識更新,還可促使教師對於專業問題的深人理解和思考。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鼓勵教師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教師的科研能力,為承擔級別較高的課題打下基礎。對於可以承攬課題的教師學校可以採取鼓勵政策促使他們帶動其他教師一起做課題,增加教師學術交流、對外聯絡的機會,進而拓寬承攬課題的渠道。同時,也可以鼓勵教師加強與國外合作院校和其它院校教師的科研交流與合作。

(五)進一步提高現有基礎設施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加大投人,近年我國高等院校的電腦普及程度也在逐年增加,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目前,各院校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應用校園網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但實踐較好的學校為數不多。主要受兩方面制約:一是網路上與教學有關的資源較少,具體到會計教學領域就更少了;二是學生沒有足夠動力應用網路。因此,擴充網路資源,拓展網路功能非常必要。

(六)改革會計教育的評價制度

目前我國許多院校採用德智體量化綜合測評的方式考評學生。這種制度儘管比較直接規範,透明度和公平性都較高。但也不能忽視它的反面導向作用—學生唯“分”是圖。再加上現在的考試製度主要考查學生知識量的多少。因此,從總體上講,目前我國的教育評價制度與素質教育尤其是創造教育是不相適應的。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變靜態、單一、應試式的評價制度為系統、動態、多樣化的評價制度。包括:

(1)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不僅應評價所學知識的多寡和解題方法的熟悉性,還應評價其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評價過程的動態性,教學過程中的恰當評價有利於教學雙方總結經驗、調整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3)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包括以考試方式考核學生掌握的程度,以實驗方式考核學生的創造能力;

(4)評價指標的系統性,評價指標要儘可能覆蓋反映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各方面,除學習成績外,還應該包括社會工作能力、科研創造能力、文體素質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