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才智咖 人氣:8.64K

 一、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背景和意義

試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新課程是以改革傳統教育教學的弊端為出發點,其核心理念是“促進人(學生)的發展”。要求改變傳統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新課程總體理念,體現“教育面向現代化、現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它要求由“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教師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歷史轉變;要求師生角色、行為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與學的過程成為師生與生生對話、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實現以上新課程理念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們對新課程觀的理解,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

從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要改變過於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境。

當前,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學生應該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同時,教師還應當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提高利用率。

 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基本認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對此,我們可以對語文課程資源形成這樣的認識,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及教學本身的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教材資源本身的內容豐富性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

教學本身的資源包括師生人際交往、作業及批改、各種教學案例等。(甚至學生也是一種資源)

2、傳媒資源

資訊科技使我們身在學校能知天下事,因此對網路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是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環節。近幾年,我校逐步建成了校園區域網,連通了因特網,並已接入寬頻,進入了市教育系統區域網。而且,教師的電腦操作水平和常規軟體的使用有了提高;學生上網的基本技能也用的不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必要而良好的物質條件。

3、學校資源

學校是課程活動的舞臺,是課程資源最為集中的場所。這裡學校資源主要是指館藏資料、校園建設、各類活動以及教師經驗、學生經驗等。例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等等。

4、社會自然資源

關心社會和關心自然是人類發展的兩個重大主題。社會性資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產勞動和人際交往,語文課程以認識社會為主線,沿著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認識思路。自然性資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態(日月星辰、風霜雨雪、高原山嶺、平原大海、江河湖泊等)和人工形態(海堤水庫、農田果園、園林花卉、特種養殖、基礎設施等)。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社會自然資源,為我所用。

5、家庭資源

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它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誌、音像資料、家用電器,以及家庭文化環境、親友人際交往、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如果我們能把家庭語文課程資源利用起來將是很具有親和力的一部分。

 三、如何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並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攀巖、公園水渠衝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夸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蹟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路、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網際網路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網際網路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