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語言與思維的差異及在雙元結構中的解釋

才智咖 人氣:2.05W

【摘要】本文在“知識——認知”雙元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方面探討雙元結構。本文分析了語言、思維的本質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闡釋了外語學習時從刺激輸入到言語輸出的過程,力求解釋成年人學習外語時遇到問題、感覺困惑的根本原因,希望幫助成年人排除外語學習的障礙。

英漢語言與思維的差異及在雙元結構中的解釋

【關鍵詞】雙元結構;語言;思維;關係;外語學習

1.引言

“雙元結構”的中心思想是從研究成年語言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心理機制(Mental Mechanism)出發,描述兩種不同語言(母語和英語)的知識結構(Knowledge Structure,KS)和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CS),解釋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兩種語言知識同化時兩種結構的相互排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並對它們之間的這種能動的、動態的、發展的關係做出詳盡闡釋。在研究“知識——認知”雙元結構的基礎上,本文從“語言——思維”的關係層面著手完善雙元結構理論,希望從根本上解釋成年人學習英語困難的原因。研究語言時發現,語言與現實之間是標誌與被標誌的關係,而思維與現實之間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語言與思維通過現實聯絡在一起。在語言學習中,特別是在母語環境下學習外語,語言與思維之間微妙的關係及相互的影響對外語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2.雙元結構理論

雙元結構理論認為,在成年人(特別是大學生)外語學習的知識同化過程中,學習者的大腦中已經有了強大的母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並且(由於前期的學校教育或環境影響)也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外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這種以兩種語言為思維載體的知識與認知的雙元結構,構成了外語學習過程中的特殊語言與思維方式,即這一學習過程始終存在有兩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語言-認知結構,這種雙元結構分別受制於母語和外語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外語學習的成功,就在於儘可能的'減少母語結構對外語結構的副作用,儘可能地利用母語結構對外語結構產生積極推動作用,而母語與外語在思維上的交叉使用,又形成了在對輸入符號資訊的加工過程以及知識和認知的同化過程中的思維模式,這便是外語學習心理活動的特殊機制。

“知識——認知”雙元結構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出發,解釋了外語學習中母語、外語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係,但我們仍然需要更深層的挖掘雙元結構下,母語和外語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係——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3.雙元結構下的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我們在談論雙元結構下“思維—語言”的關係時,主要討論的是母語和外語的不同的思維模式及語言的表徵。語言是思維的藝術。不同的思維模式產生出不同的語言。這是人類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而思維模式並非是天生的,它是一定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在社會生活的交際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語言文化的反映,而這種語言文化藉助這種思維模式不斷鞏固原有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儘量排除母語思維以達到英語表達的流暢,然而讓一個已有強大的母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成年人完全排除母語思維,不通過內在翻譯而達到語言通順與流暢的目的是很難的。母語的思維在成年人認識事物、學習語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單詞的時候,成年人都需要通過將單詞的意義翻譯成母語,再通過認知的轉換達到對事物的理解。

外語學習時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所經歷的過程,成年人通過聽覺、視覺得到的英語刺激通過對刺激的編碼和解碼,抽象出原型概念進入人腦的思維加工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就涉及到對語言的選擇,語言與思維就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選擇了一種語言後就進入了“知識——認知”雙元結構中,經過雙元結構的相互同化作用,最終達到言語輸出的目的。

4.英、漢語言與思維的差異及在雙元結構中的解釋

語言和思維方式都屬於文化範疇,但又受民族文化和哲學觀念的影響。東西方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哲學觀念、宗教信仰和認知心理,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思維的語言形式。英漢民族分屬於東西方民族,有不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它們的語言結構和思維方式都各自有自身的特點。

英漢兩種語言的結構是不同的,漢語歸結為主題結構性語言,而英語則是主謂結構性語。所謂主題結構性語言,即首先講事情而後表態,或講話。而主謂結構性語言,即先談主觀感受,然後就對與主語有關的事情加以敘述,說明。英漢兩種語言背後的思維模式也不盡相同,中國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和影響下,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以及語言觀方面都傾向於求整體、求綜合和知覺上的垂直感而異於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觀。中國人表達事物總是由整體到具體再到區域性,因而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表達事物總是按時間和事理髮展順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後,由大到小,由具體到一般進行闡述。西方人則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即天人相分,崇尚“人物分立”,西方人對原罪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為贖罪而不屈不撓地征服自然,天人相分的思想決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改造自然,講究理性。久而久之,使得西方人習慣於分析事物、習慣於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模式,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具體表達事物方面,總是先概括後分解,先表態後敘述,先總結後事例,先總體後具體,先結果後原因,先小後大。這樣的思維差異使得我們必須要區分“用母語思維”和“用英語思維”。

在學習外語的時候,由於外語與母語本身的差異以及依賴這兩種語言的不同的思維模式使得我們在對待不同的語言材料的時候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及過程,當然,在成年人最初學習外語時,都是依賴於母語思維的,但是在瞭解了外語所涵蓋的文化知識及外語思維模式的時候,會不自覺的運用外語思維,在課堂上一位大學生將“He didn’t come to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這句英語張口就譯成:“他沒有來上學,因為他有病”。在寫漢語的時候甚至會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運用於寫作中,如會造句:“他,一位讓人崇敬的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些都說明他們接受了英語的思維並且混淆於母語與外語的區別運用中。

有了這樣的母語與外語的思維與語言的相互作用、相互同化及滲透,使得“知識——認知”雙元結構在更深的層面得到更好的解釋:正是有了不同的語言表徵、不同的思維模式使得成年人學習外語時面臨兩種語言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的相互碰撞,從而造成外語學習的障礙。只要我們瞭解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由於語言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形成了母語、外語不同的思維模式,在人類共有一種通用的思維基礎上就能夠將母語思維、外語思維與母語、外語以及母語知識結構、母語認知結構和外語知識結構、外語認知結構進行融合,幫助外語學習。

5.結束語

我們研究雙元結構的主旨是研究成年人在學習外語中遇到的問題,從語言與思維的角度、從知識與認知的角度解釋學生感覺外語學習困難的原因,找到問題的根結所在。只有把問題的根結找到,才能對症下藥,以達到解決問題,排除外語學習障礙的目的。本文只在一個層面上淺析了雙元結構下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今後還需要對語言學習的心理機制等各方面進行研究,以完善雙元結構理論。

參考文獻

[1]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2]黃青龍.論英漢思維模式[J].山東外語教學,2003(2).

[3]肖少北,張文香.語言與思維關係理論述評[J].海南師範學報,2003(3).

[4][5]尹德謨.論語言與思維的關係[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6]曾劍平.從詞語看英漢名族思維的差異[J].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出版社,2002(5).

[7]趙豔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