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橋樑地基處理方法淺析

才智咖 人氣:3.96K

摘要:橋樑上部結構荷載通常較大,後期質量穩定、承載能力高的鑽孔灌注樁往往成為絕大多數橋樑工程首選的基礎形式。橋樑樁基的設計是否得當,對工程造價、質量、工期及使用影響很大。所以在橋樑施工中做好橋樑地基的處理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常用橋樑地基處理方法淺析

關鍵詞:橋樑基礎問題處理

0引言

基礎是橋樑和地基之間的連線體。基礎把橋樑豎向體系傳來的荷載傳給地基。從平面上可見,豎向結構體系將荷載集中於點,或分佈成線形,但作為最終支承機構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種分佈的承載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載能力足夠,則基礎的分佈方式可與豎向結構的分佈方式相同。但有時由於土或荷載的條件,需要採用滿鋪的伐形基礎。伐形基礎有擴大地基接觸面的優點,但與獨立基礎相比,它的造價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時才使用。不論哪一種情況,基礎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載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載不超過地基的長期承載力。因此,分散的'程度與地基的承載能力成反比。

如果地基承載力不足,就可以判定為軟弱地基,就必須採取措施對軟弱地基進行處理。軟弱地基係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衝填土、雜填土或其他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在建築地基的區域性範圍內有高壓縮性土層時,應按區域性軟弱土層考慮。勘察時,應查明軟弱土層的均勻性、組成、分佈範圍和土質情況,根據擬採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提供相應引數。衝填土尚應瞭解排水固結條件。雜填土應查明堆積,明確自重下穩定性、溼陷性等基本因素。

1橋樑工程樁基施工混凝土中存在的幾個技術問題

1.1樁基施工中護壁混凝土強度等級應與樁基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一樣,且護壁應高出地面至少30釐米,另外應對護壁進行仔細檢查有無漏水和滲水。

1.2樁基混凝土配合比,應在施工前選擇取料場對原材料進行檢測合格後,分人工挖孔樁和鑽孔樁進行配合比設計,一般情況下,鑽孔樁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比人工挖孔樁混凝土坍落度要大,但無論何種混凝土都應滿足施工工藝的具體要求,如混凝土坍落度、初凝時間、終凝時間等,其中最重要是混凝土粘聚性和保水性一定要好。

1.3混凝土灌注前應仔細對孔底進行檢查,檢查孔底有無積水和沉渣。一般情況下,沉渣較容易清除,但由於地下水位比較高時,積水就難清盡,鑑於此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地下水量較少時,可在第一盤混凝土灌注前使用海綿、毛氈等物品儘量將孔底積水吸乾淨,一旦吸乾淨就可以立即進行混凝土灌注;且第一盤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應適大加大,灌注高度應嚴格進行控制,也利混凝土充分振搗;一是地下水量較大采用海綿、毛氈無法吸乾淨時,可以考慮按鑽孔樁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1.4鑽孔樁水下混凝土灌注應仔細對每盤混凝土下料量和導管拔管高度進行嚴格的。否則極易出現導管拔出混凝土以造成斷樁,另外,應將混凝土灌注超過樁頂設計標高至少0.8米,也保證將樁頭鑿出浮漿後樁頂的混凝土質量。

1.5人工挖樁混凝土灌注首先應將孔積水,特別是串筒潤溼而流下的積水吸乾淨,避免孔底混凝土由於積水而使混凝土區域性水灰比增大而出現混凝土強度偏低,嚴重時會造成混凝土離析,另外灌注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混凝土振搗高度,保證混凝土振搗充分避免漏振和過振,最後隨著樁基混凝土的不斷上升,樁基表面由於混凝土振搗而產生的浮漿不斷增加,這時應用捉桶將表面的浮漿捉出倒掉,特別是接近樁頂更是如此,也避免由於混凝土配合比失真而造成樁頂出現低強度區。

2常用的橋樑地基處理方法

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換填墊層法、強夯法、砂石樁法、振衝法、水泥土攪拌法、高壓噴射注漿法、預壓法、夯實水泥土樁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法、石灰樁法、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柱錘沖擴樁法等。

2.1換填墊層法適用於淺層軟弱地基及不均勻地基的處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加速軟弱土層的排水固結,防止凍脹和消除膨脹土的脹縮。

2.2強夯法適用於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溼陷性黃土、雜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強夯置換法適用於高飽和度的粉土,軟-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對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在設計前必須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和處理效果。強夯法和強夯置換法主要用來提高土的強度,減少壓縮性,改善土體抵抗振動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溼陷性。對飽和粘性土宜結合堆載預壓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2.3砂石樁法適用於擠密鬆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雜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降低壓縮性,也可用於處理可液化地基。對飽和粘土地基上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也可採用砂石樁置換處理,使砂石樁與軟粘土構成複合地基,加速軟土的排水固結,提高地基承載力。

TAGS:淺析 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