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玉米粗縮病的發生及防治

才智咖 人氣:1.45W
淺談玉米粗縮病的發生及防治

  論文關鍵詞:玉米粗縮病;發病症狀;發病因素;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
闡述了玉米粗縮病的症狀,分析了玉米粗縮病的發病因素,提出了具體的防治措施,以期科學防治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MRDV)引起的一種玉米病毒病。玉米一旦感病,單株產量損失達70%~100%,為毀滅性病害。2008年,寧國市玉米粗縮病大面積發生,現將其發病特點與防治措施作一,供同行和農民朋友參考。
  
  1發病症狀
  
  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髮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葉即可顯症。開始在心葉基部及中脈兩側產生透明的油浸狀褪綠虛線條點,逐漸擴及整個葉片。病苗葉色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而厚,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病株生長遲緩,矮化葉片背部葉脈上產生蠟白色隆起條紋,用手觸控有明顯的粗糙感,節間粗短,頂葉簇生狀如君子蘭。葉背、葉鞘及苞葉的葉脈上具有粗細不一的蠟白色條狀突起,有明顯的粗糙感。九至十葉期,病株矮化現象更為明顯,上部節間短縮粗腫,頂部葉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數不能抽穗結實,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沒有花粉。果穗畸型,花絲極少,植株嚴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嚴重時不能結實。
  
  2發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飛蝨是玉米粗縮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飛蝨帶毒率及其發生數量與玉米粗縮病發生輕重呈顯著正相關。在生產中,田間、田埂雜草多,生產粗放的玉米田發生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發病程度差異顯著。播期決定了第1代灰飛蝨成蟲遷飛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葉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長,病害越嚴重。本地區5月中旬播種的玉米,苗期與第1代灰飛蝨成蟲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發病程度明顯高於其他型別,因此應推遲播期,避開灰飛蝨遷飛高峰期。三是品種。不同品種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鄭單系列品種田間病株率平均為6%,發病率為10%左右,平均減產5%~10%;而掖單系列抗性很差,發病率為50%以上,減產達7成以上,因此在生產上應選擇鄭單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氣候條件。氣候是影響玉米粗縮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氣溫偏高,春季乾旱的年份,灰飛蝨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飛蝨的發生基數與帶毒率,有利於玉米粗縮病的發生。五是耕作制度。由於不同茬口和播種方式會影響玉米的播期,間接地影響到玉米粗縮病發生的輕重。根據近年來的調查發現,耕作制度簡單的發病輕,耕作制度相對複雜的發病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