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內體育健美操專修課現況

才智咖 人氣:2.69W

1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專修課發展歷程

論國內體育健美操專修課現況

我國的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專修課開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哈爾濱體院、北京師範大學等體育院校及師範大學最先開設。九十年代初,由於健美操迅速風靡於社會、學校,各大體育院系的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先後為各級大、中、國小輸送了大批的健美操教師、教練,健美操教師一度供不應求,與美國、日本、蘇聯等國家早期的情況基本相同。進入2005年後,經歷十多年的擴張,學校健美操教師、教練基本進入飽和狀態,對健美操教師的需求急劇下降,社會健身俱樂部對健美操教練的需求卻在擴大。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時有運動員和裁判員等級的要求,這是直接模仿原蘇聯的辦學特點,至今仍在執行,這種模式在早期對滿足社會需求是有極大幫助的,但隨著我國社會需求的轉變、競技健美操難度的提高、各級學院專業的細化等變遷後,我們仍沿用舊的思維來進行教學改革,必然面臨難以解決的問題。

2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專修課存在的問題

2.1培養目標單一性與社會需求的多樣性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肩負著培養未來學校體育教師的任務,他們素質結構的.形成與水平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同時也肩負著社會體育指導的重任[4]。一些學校雖然意識到社會需求發生了變化,試圖在進行一定的改革、嘗試,但由於改革總是會對部分人的利益產生影響,其結果往往是把重點放在了利益的平衡點及形式的改變上,並沒有從社會的需求及學生的需求出發。2001年,社會體育指導員被國家社會勞動保障部批准為一種正式的社會職業,健美操屬於其中的一項。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拓寬知識面、擴大就業渠道,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體育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

2.2重競技,輕普及

長期以來,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專項一直存在“重競技輕普及”的傾向,因此課程結構出現偏差,過多地方注重等級動作訓練或套路學習,忽視各類基本動作學習的廣泛性和延伸性[5]。在早期蘇聯模式大背景的影響下,我們的健美操專項課仍然受到重競技思維的影響,一味強化學生的競技水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必然忽略普及性健美操及相關技能的培養。事實上,在競技健美操專業化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有限的教學時間已無法保證學生實現 “一專”的目標,而對中國小、健身指導員所需要掌握的普及性健美操及相關技能的不重視,使學生最終也不能實現“多能”的任務,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既不一專,也不多能。

2.3健身教練資格培訓缺乏系統性、品牌性

儘管各級學院也在進行健美操、啦啦操、健身社會指導員等方面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但系統性不強,具體表現在:學院的培訓始終沒有脫離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的思維模式;由於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及評價措施不合理等原因,導致健美操的教學缺乏廣度與深度,不能真正將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康復、音樂、舞蹈、健美、健美操等理論、技術全面整合,形成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後再傳授給學生,學生得到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識、技能,缺乏綜合運用的能力。甚至一些與體育局聯辦的培訓往往也存在時間短、實踐少、宣傳力度差、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導致培訓缺乏品牌性,難免給學生造成“交錢拿證”的誤解。然而,外資健身機構的培訓逐漸受到市場認可,如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亞洲體能專業人員學院(AFPI)、澳洲體適能專業教練學院(ATP)、美國國家體適能協會(NSCN)、俄羅斯的舍賓(SHAPING)、紐西蘭的萊美(LESMILL)教練培訓等,儘管收費不菲,但參加學員人數逐年增加,應引起我們的高度反思。

2.4管理、評價體制有待創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需求特徵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供給的方式和途徑。健美操人才的供給已大大超出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需求,但卻遠遠沒有滿足社會健身市場發展的需要。由於延續一貫的管理體制,教師職稱評定主要以學歷、論文等為指標,其結果是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學生的需求、市場的需要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學質量、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與教師的利益沒有直接關係,這些顯然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最終也必然受到市場規律的制裁。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缺乏市場意識、創新意識及創業能力。許多教師已習慣於按部就班的教學工作,對市場的變化不敏感,缺乏創業實踐,沒有緊迫感,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只能做一些膚淺理論上的指導,缺乏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