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鳴之我見音樂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3W

論文導讀:哼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聲音基礎訓練,哼鳴訓練是塑造美好聲音的重要輔助手段,是獲得頭腔共鳴有效快捷的方法之一。我們將通過哼鳴的狀態、氣息、音色、表現等方面加以說明哼鳴的作用及方法。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很多聲樂學生在練習哼鳴是缺乏良好的氣息支援,感到練習哼鳴非常困難,通過長期練習也收益不大,甚至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哼鳴之我見音樂論文

關鍵詞:哼鳴,狀態,氣息,表現訓練

哼鳴,又分閉口哼鳴和開口哼鳴;閉口哼鳴在練習時一般都把嘴脣輕輕閉上,在口腔、咽腔、鼻腔、喉腔自然而不擴張的基礎上,以真聲哼唱中低聲區,同時使聲門可以良好的閉合。開口哼鳴是將嘴張開,抬起懸雍垂,使聲音完全由鼻道哼出,更接近於歌唱中的鼻腔共鳴的感覺。

在歌唱者作閉口哼鳴時,由於無法直接觀察歌唱者的口腔狀態,所以可能會出現舌頭後縮、舌根隆起等毛病,因為是閉口,所以不宜及時糾正問題。免費論文參考網。再者由於人們都習慣於張開嘴巴演唱,我們可以直接地看到歌唱者口腔狀態,如果歌唱者出現上述毛病時,能夠及時調整,減少口腔內部不協調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哼鳴訓練的效果。免費論文參考網。開口哼鳴的感覺更接近於“唱”,避免了哼鳴是由於閉口的緣故,帶給歌唱著的特殊感受。其實正是由於這種的特殊感受干擾了歌唱這部能夠準確地掌握哼鳴。開口哼鳴是歌唱者的自我感受能夠和平實的歌唱感覺接近一致,所以可以使歌唱者快速建立起鼻腔、口腔、咽腔的協調、平衡、配合的能力,有助於從容的、有效地進行訓練。在練習的時候,歌唱者在張口的同時,輕輕的吸氣,並和歌唱時的口型保持一致,嘴鬆弛地豎起張開,不要橫向開口,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分張大。

一、如何調整哼鳴時的氣息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很多聲樂學生在練習哼鳴是缺乏良好的氣息支援,感到練習哼鳴非常困難,通過長期練習也收益不大,甚至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哼鳴是檢查“氣”、“聲”結合的一面鏡子,正確的哼鳴首先應該建立在穩定的呼吸基礎上,如果沒有良好的氣息上的支援,就會發生喉頭的緊縮。喉頭一旦緊縮就絕不可能發出通暢的“哼鳴”,脫離氣息的訓練會對哼鳴的訓練,對發聲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同時會阻斷由氣息建立起來的發聲通道,使歌唱者的聲音吊起來,失去胸腔的共鳴,使聲帶疲勞,聲音單薄。但實際上不是哼鳴使喉頭髮緊,而是不正確的氣息運用導致了後頭的發緊,從而使哼鳴不能夠順利正常的進行。因此,哼鳴練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學習正確的呼吸。運用口鼻同時進行呼吸,但是不宜吸得過滿,因為過於飽滿的吸氣反而容易造成氣息的僵硬,引起喉頭髮緊。良好的哼鳴,需要有吸氣擴張的感覺,在哼鳴進行的時候,氣息要做平穩的運動,同時要注意保持住橫膈膜的支撐狀態,以保持吸氣的平穩進行。氣息的平穩和流暢是哼鳴進行時質量的重要保證。保持氣息運動勻速進行,注意氣息的流動性,可以使哼鳴地進行變得較為容易,充滿彈性,圓潤,優美。

二、如何調整哼鳴的音色

哼鳴雖然強調鼻腔的積極性,但哼鳴並不意味著就是鼻音。即便是傳統的閉合嘴脣的哼鳴,也和鼻音有著本質的區別。鼻音是由於歌唱者完全丟掉了唱腔的作用,在哼鳴時軟顎下垂、舍後部隆起、咽腔緊縮、上嚥肌的擴張動作把鼻腔和整個發聲系統割斷,孤立地由鼻子發出“哼”的'聲音,這樣發出的聲音發悶、發澀,像人們在感冒時鼻腔堵塞所發出的聲音,只侷限在一個部位。另一種哼鳴現象則是聽起來很響,但是隻能在很窄的中、低聲區徘徊,無法進入到更高的音區。這種現象則是拋棄鼻腔的配合,壓迫喉嚨過分用力,氣息僵硬所致,聽起來完全是喉音。在對閉口哼鳴和開口哼鳴的練習時要謹慎一些,只有在中聲區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再練為佳,如果過多、過早地取得了較多的鼻腔共鳴,會無意中失去中聲區悅耳的光彩。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後也要結合開口音、半開口音的練習,注意調整好鼻咽腔、鼻腔共鳴和口腔共鳴的比例關係;以達到中聲區悅耳而不蒼白、豐滿而不昏暗的聲音。我們不僅要在理論上區別何為哼鳴,何為鼻音和喉音,更重要得是從聲音色彩上加以區別。只有建立了正確的聲音觀念,對聲音具有專業性的高度敏感,才能在實際訓練中準確把握哼鳴,指導練習哼鳴,使哼鳴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三、哼鳴在藝術作品中是如何表現的

哼鳴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歌唱方法,其發出的聲音色彩和一般性的歌唱有著極大的差異。雖然哼鳴和歌唱的發聲運動方式是一致的。但哼鳴在進行時不能夠藉助語言來直接表達音樂的文化含義,它只能用充滿感情的純粹的人聲、運用獨特的音色來表現音樂。這就使哼鳴區別於歌唱而別具魅力。免費論文參考網。

在中外許多聲樂藝術作品中,對哼鳴的巧妙運用也同樣不乏佳作,如合唱作品中有一首非常經典的無伴奏合唱《牧歌》:首先由女低音和男低音哼鳴進入主旋律,把人們帶入了遼闊無垠、綠草藍天、白雲羊群的內蒙古大草原上,展示了一幅寧靜、優美、充滿生氣和詩情畫意的草原放牧圖。此曲在結束部分四個聲部同時進入哼鳴狀態,慢慢地由強到弱再到極弱…羊群由近到遠,最後消失在綠絨似的草原盡頭。此曲用哼鳴充分地體現了草原那遼闊、寧靜、優美的景象。

東北民歌《搖籃曲》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刻畫了一幅恬美的母親與待睡嬰兒的生動生活畫面。歌曲的結尾有5小節的哼唱,再一次重複了歌曲的主旋律。通過哼鳴強調了歌曲的主題,深刻而生動。柔和哼唱漸漸弱去,使人們彷彿聽到了寶貝慢慢入睡的甜美鼾聲。在我國傳統戲曲藝術中,對哼鳴的應用也很廣泛。京劇、崑曲、豫劇等的旦角唱腔中,經常運用哼鳴來表現沉思、猶豫、害羞或者得意等情緒,一小段優美流暢的哼唱,往往具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在外國歌劇或藝術歌曲裡,哼鳴的表現也是功不可沒的,凡是看過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的人都不會忘記,當第二幕緩緩拉開時,女主人公喬喬桑靜靜地守坐在視窗旁等待丈夫歸來得情景。長夜已過,晨曦映照著喬喬桑孤寂的背影,只有幽幽的哼唱圍繞著她。伴唱者發出的聲音顯得很悠遠,這是哼鳴高位置發聲阿的特性所至,無言的哼鳴聲把喬喬桑的無助、哀怨和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又內斂含蓄,勝過千言萬語。所以,哼鳴不僅是一種輔助發聲的練習方法,也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音色,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段。

四、如何將哼鳴用於民歌的訓練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其發聲方法是歌唱藝術中根本的重要問題之一。當前,民族唱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也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增多而相互溝通,二者在發聲方法上有共同之處。民族唱法在培養學生歌唱整體感、呼吸的支援、共鳴腔體的運用,以及喉頭位置相對穩定等方面和美聲唱法雖在說法上不同,但實際上要求卻是相通的。通常,民族唱法的學生容易“擠、捏、壓、白”,下巴使勁,共鳴位置低,單純使用口腔共鳴等毛病,從而造成唱高音費力,嗓音持久能力差,共鳴不飽滿,演唱範圍受限制,只能演唱一些小型抒情民歌,像一些音域廣、力度大、感情幅度變化較多的民族歌唱、創作歌曲等就難以勝任了,而哼鳴練習是正確解決以上問題的最直接、最能應用的方法之一。

在歌唱方法中,哼鳴是一種很好的調節聲音高位置和發展共鳴的練習方法。無論是哪一種訓練手段,只要符合生理髮聲規律,正缺的啟發指導手段,以理性思維為基礎,都會具有良好的訓練效果。正確運用共鳴器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擴大和美化聲音的一條必由之路,只有掌握好共鳴,才會有明亮、寬鬆、優美動聽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怎樣提高聲樂演唱水平》 中央音樂學報編輯部 華樂出版社 2003年5月

[2] 《歌唱的藝術》 薛良 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8月

[3] 《歌唱——機理於技巧》 李維渤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