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技術社會學產生的理論背景

才智咖 人氣:1.72W

摘要:新技術社會學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歐美,它有豐富的學術淵源:馬克思主義技術社會觀的汲取、科學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影響、對技術決定論的批判、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實踐等。

談新技術社會學產生的理論背景


關鍵詞:新技術社會學;理論背景


  在人類歷史上,技術的產生較科學要更為悠久,對社會的作用也更為直接和深刻。但就社會學而言,對技術的研究卻始終沒有很好地發展,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在批判傳統技術社會觀(傳統技術社會觀比較重視技術對社會的作用,未能充分地認識到社會對技術的作用,因而傳統技術社會觀又被稱為“技術決定論”),的基礎上,產生了“技術的社會形成(建構)”理論及系列經驗研究成果。為了與新科學知識社會學相呼應,也為了區別於傳統的技術社會學研究,以“技術的社會建構(形成)”為標誌的技術社會學被稱之為新技術社會學,其核心主張是“技術的社會形成”(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簡稱SST)或“技術的社會建構”(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yg,簡稱SCOT)。新技術社會學的產生,主要是汲取了馬克思主義技術社會觀的營養,深受科學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影響,批判了技術決定論以及移植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結果。
  1馬克思主義的技術社會觀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雷蒙·阿隆曾經講過:“馬克思並不像科斯塔·阿克塞洛斯所說的那樣是一位技術哲學家,也不是其他人所認為的主張異化的哲學家。他首先是一位社會學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學家”(雷蒙·阿隆,2000:91)。正是在這種前提下,馬克思把對技術的研究引入其理論分析的視域之中,力圖解釋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階級鬥爭、社會變遷之間的作用與關係,所以對於他而言,“技術不僅構成了技術專家們感興趣的主題,而且也構成了社會以及社會病態研究者們感興趣的主題” (Rosenberg,1982:34)。
  新技術社會學的許多觀點在馬克思那裡就曾有過深刻的見解或預言。馬克思運用辯證分析方法,不是把技術當作經濟與社會的外生變數,而是強調了技術與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之問的互動機制。一方面,他承認科學技術是歷史發展中的一種革命性的力量,明確提出技術是生產力。“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機器67)。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他還認為,“機械發明引起生產方式上的改變,並且由此引起生產關係上的改變,因而引起社會關係上的改變,並且歸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139)。此外,現代技術還促使社會分工和社會流動的變革。“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方式看成和當作最後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現代工業通過機器、化學過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革。這樣,它也同樣不斷地使社會內部的分工發生革命,不斷地把大量資本和大批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交換、職能的變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資本論》第1卷:533—534)。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髮展而不斷進步的”(《馬恩全集》第23卷,664)。他還認為是技術改變了落後的社會狀況,“不列顛的蒸氣和不列顛的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把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徹底摧毀了”;“蒸氣、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馬恩選集》第2卷,65,78);“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生產關係”(《馬恩選集》第1卷,108)。因此,“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氣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同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包括技術在內的生產力對社會歷史發展所具有的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