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師學生鋼琴學習生理及心理認知特徵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2W

論文摘要:高師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為缺少“童子功”、進入青少年階段以後才開始學習鋼琴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學習鋼琴的生理條件並不是很具優勢,但在心理認知能力方面卻較強,學習效果易產生正遷移,善於理性分析並具有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教師可根據這些特點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適,以增強教學效果。

淺談高師學生鋼琴學習生理及心理認知特徵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師;鋼琴;音樂教育;生理特徵;心理認知特徵;

近年來,隨著高師音樂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其中,不乏有自國小習鋼琴的學生,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上高中以後才進入音樂班學習。這些學生的資質良莠不齊,有的缺乏起碼的音樂素質,而有的卻有較好的音樂天賦,只是起步太遲。對此,必須要充分了解這部分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才能進一步設計相應的教學計劃。由此,本文主要探討那些高師學生中缺少“童子功”、進入高中以後才開始學習鋼琴的學生學習鋼琴的生理及心理認知特徵。

一、高師學生鋼琴學習的生理特徵

在探討高師學生鋼琴學習的心理特徵之前,有必要先談一下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生理特徵。大學生進校的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剛從少年期跨入青年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生理和智力發育日趨成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能力和習慣業已形成。由於鋼琴演奏技巧性很強,需要較強的動手能力,這門課程的學習也呈現出很大的特殊性,生理特點與學習效果關係緊密。

低年級大學生的機體發育成熟,演奏的先天生理條件已定型。與演奏相關的生理部位主要有手部、耳以及記憶等等。其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手部條件:手的大小,手指的長短、粗細,肌肉與關節的柔韌性、協調性等等。手部的先天生理條件好壞直接影響了人與鍵盤的契合度。先天條件的不足,將會形成演奏者在演奏時的障礙,甚至無法逾越。由於高師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教學人才,遴選生源時並沒有更多的注重學生手部生理條件。高師學生的手部生理條件參差不齊,具有較好的演奏條件的較少,部分學生甚至有著明顯的不足,不是手太小就是手指缺乏柔韌性、協調性,而這些方面與學生學習鋼琴的一些技術指標有著直接聯絡,主要表徵為:

1.力量性較好——力度

如前所述,高師學生進校時已成年,一般學生都具有健康的體魄,骨骼發育成熟,一般的學生手部力量都較大。這是較之兒童學琴的優勢。但是,沒有經過系統化訓練的手指仍然缺乏獨立性,力量在單個手指演奏時並不能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手指的獨立性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在不違背生理常識的條件下,可以適當地加大手指訓練強度,科學的安排學習時間和頻率,儘可能的縮短獨立性訓練的週期,為其他技能技巧的學習打好基礎。

2.靈活性欠缺——速度

雖然高師學生手部力量較強,但骨骼的定型也導致手指不夠靈活。這樣,多數學生的彈奏速度上不去,這方面能力較之兒童學琴更弱。那麼,在手指獨立性解決較好的基礎上,要在觸鍵的速度訓練上下功夫。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雖然發聲的顆粒感和跑動速度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學生往往對此並不是很清晰。究其原因,亦是高師學生的生理心理原因所致。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少兒時期有所下降。針對高師學生認知能力較強的特點,有必要將觸鍵過程進行分解講授,使學生明白與發聲相關的物理過程,目的明確地進行手指控制練習。

3.柔韌性不夠——音色

鋼琴演奏需要極其豐富的音色變化,而高師學生中,有的手部骨骼的硬度較強,演奏時聲音過於堅硬;也有部分學生手指過於柔軟,演奏時聲音缺乏穿透力,在處理音色時往往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總體來說,高師學生學習鋼琴的生理條件方面顯得有些先天不足。然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又是採用一種規範化教學模式,尤其是對條件稍好一點的學生,將其選拔為鋼琴主修專業學生,教學形式儘量向表演專業水準靠攏。但不得不承認,二者在生理條件和學習背景方面確實有一定區別。如此,就產生了拔高程度、降低演奏要求的一系列現象。演奏效果達不到心理的預設標準,學生的求知慾望與動手能力之間從而產生矛盾,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高師學生鋼琴學習的心理認知特徵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經過普通高中學習的高師學生在心理認知能力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這裡的心理認知能力主要指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的能力,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水平基礎,學習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等等。高師學生普遍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接受能力強,能夠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迅速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在鋼琴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習效果易產生正遷移,善於理性分析和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這些因素也是直接指向鋼琴技能學習的某些指標。掌握了這些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某些學生在生理條件方面的欠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習效果易產生正遷移——左右手及聲部的配合

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指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境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產生積極影響的為正遷移,產生消極影響的稱作負遷移。①高師學生的學琴過程中,常常會發生此類現象:左右手之間或是各個聲部之間的彈奏相互影響。對此,教師合理加以引導,可以有效地減除學習中的負遷移因素,提高正遷移效果。譬如,在復調作品的學習中,根據學生個人而異,謹慎地處理雙手和各聲部之間的學習順序,使其產生積極的正遷移作用,將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善於理性分析——音樂記憶及理解能力

高師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高強度學習,自身已經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進入大學後,師範專業在課程設定方面又十分強調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再通過一些專業理論基礎課如樂理、和聲、曲式、音樂創作等課程的學習,其音樂分析能力在逐年提高。在背譜方面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隨著學生學習時間的增長,逐漸由機械記憶轉為理解記憶。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作品分析,使學生由被動學習、機械記憶變為主動學習、理解記憶。

(三)音樂審美能力強——作品風格的把握

音樂審美能力包括了音樂感覺和知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象、音樂動作和智慧、音樂表現等多種能力。它是一種在特殊情感體驗狀態下,體現在音樂審美創造性認知能力或敏感性方面的特殊的音樂能力。②多年的學校教育和生活經歷使高師學生有一定的人文素質基礎,具備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已產生自我的音樂審美標準,有一定的音樂審美理想,並有著明顯的音樂審美偏好。再通過音樂賞析、音樂史、音樂美學等課程的學習,不乏能力突出的學生在作品的音樂風格處理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音樂音響自身的美學特徵而言,由於它的非語義性屬性,音樂理解具有多解性和不確定性。③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持一種尊重學生的態度,而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提高音樂審美的能力。

三、高師鋼琴教學的調適

掌握了以上高師學生學習鋼琴的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特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一些調適:

首先,針對個體的生理條件差異,揚長避短,防止學習焦慮。教師對學生的生理條件和能力差異要有科學的評價,及時調整學習的長、短期目標。尤其在作品的難易程度上一定要把好關,務必使學生的技術水平能夠勝任作品的演奏,否則易使學生自尊心受到損傷、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感或失敗感等不良的焦慮情緒。

其次,發揮心理認知優勢,加強音樂審美心理的培養。高師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較強,不過這只是音樂審美心理的一部分。良好的音樂審美心理固然離不開音樂感知覺、音樂想象、音樂記憶、情感反應等一系列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應端正音樂審美態度,提高音樂審美趣味。具體措施方面,教師可以將鋼琴教學與視唱練耳、和聲、作品分析、音樂史等理論課程聯絡起來,進行一種綜合音樂感的培養。④

 另外,還可以適當地刺激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之一,正確且適度的學習動機能有效地加強學習效果。鋼琴學習是一個枯燥而又持久的過程,教師尤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大學生活是學生生涯最重要的分水嶺,剛跨入大學校園的高師學生,面臨的刺激是新鮮而又豐富的,興趣指向往往廣泛而不夠專一。大學聯考階段所產生的強烈的學習動機減弱,學習興趣有所下降。學習動機過弱,會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可以從多方面對學習動機進行刺激。如增加表演和比賽的實踐機會,學生為了獲得教師、旁人的認可與表揚而奮鬥,產生強烈的外部動機;還有更高層次的動機,即為了獲得知識技藝而努力刻苦學習,這是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的內部動機,來自於學習者自身的認知內驅力,穩定而又持久。教師宜多采取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還可以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責任編輯:陳娟娟)

①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頁。

② 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頁。

③ 周海巨集《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表現物件之間關係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頁。

④ 李俊《綜合音樂感教育在高師鋼琴基礎課的運用》,載於《黃鐘》,2005年第3期,第101-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