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者的第二度創造及培養

才智咖 人氣:2.68W

論文 關鍵詞:第二度創造  音樂 表演 培養 

  論文摘要:第二度創造是音樂表演者在進行成功的音樂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音樂 藝術 表演者,我們應如何著手培養?本文從心 理學 ,文化修養,藝術想象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0 引言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它必須通過表演這一中間環節才能把音樂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從而最終實現審美價值, 
  而實施這一環節的又必須由人來完成。因此,如何對音樂作品進行很好的詮釋和通過自己的技術傳達給欣賞者,將是音樂表演者永恆思考的問題和永恆奮鬥的目標。 
   
  1 第二度創造是音樂表演的本質 
   
  第二度創造是音樂表演的本質,而第二度創造的本質意義就不僅限於對第一度創造的傳達與再現,它還必須體現出表演者的創造。在 現代 科學 技術發達的今天,音樂演奏機器人已經出現,而人們卻依舊喜愛活生生的人來進行音樂表演,這是因為有個性的人在演奏時會溶入了自己對藝術的感受和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讓欣賞者在思想上、感情上與之產生共鳴,這種過程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是任何機器無法替代的。那麼這其中起著主導作用的就是演奏者的第二度創造。 
  1.1 讀譜。理解作品屬“內化”過程中的再造性想象。因為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但呈現在演奏者面前是已經抽掉了靈魂的作品,所剩的只是一些毫無生命力的樂譜符號而已。無論哪一位作曲家的樂譜有多麼詳盡,都沒辦法記錄出音樂運動的內在韻律,並且樂譜與他們的生活樂思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而要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在的生動樂思得以發掘,使得它們重獲“新生”,必須依靠音樂表演者的再造性想象。要讀懂音樂語言,需要專門訓練,特別是需要作品分析能力的訓練。因為演奏者並沒有作者的直接體驗,只能在自己的經驗中尋找類似的體驗。 
  1.2 演奏技術的處理。這是思維與實踐的結合,更需創造性。例如當代指揮大師卡拉揚執棒演繹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就是一個範例,我國聲樂表演藝術家郭淑珍教授演唱的《黃河怨》同樣堪稱範例。她運用聲音控制的技術,對作品內涵的詮釋更是深刻獨到。當代德國指揮家瓦爾特 總結 說:“演奏家的藝術處理和見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傳達該作品”,“只有偉大的個性才能明白揭示偉大的創造”。 
  1.3 演出。更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深刻感悟,通過技術技巧全面地傳達給欣賞者,並與欣賞者一起共同分享音樂藝術帶來的快樂。 
  總之,音樂表演的第二度創造,是賦予音樂作品的生命的創造行為,它不僅要忠實於原作,而且還要對原作予以補充、豐富、甚至超越作曲家的思想,使之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2 第二創造性又該如何培養呢? 
   
  第二創造性又該如何培養呢?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或採取有效途徑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1 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創造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啟發學生去發現一些新現象,鼓勵學生採用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但不是隻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而不給予指導,而是在自主動腦動手,自主發現創造的同時,教師必須給予示範,並且要將正誤告訴學生,指出思路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其實這裡講的就是一個“悟”字。這與禪宗的 教育 方式有類似之處,別人告訴你的並非你真知,只有自己去悟才能獲得真知。例如《六祖壇經》中“爐中靈火”這一案例說的是,老師百丈讓學生溈山撥一撥爐子,看看有沒有火,溈山撥過後,沒有發現任何火星,就說“爐內已無火”。百丈撥開蓋在上層的灰,火星立刻呈現出來。溈山頓時開悟,在看似不存在問題的地方,其實是存在著問題的,也就是說,教師不須在教學過程中從頭講到尾,把所有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尋找“原型”。 

音樂表演者的第二度創造及培養

2.2 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因為在第二度創造過程中發散思維起主導作用,它具有靈活性、獨特性和流暢性。 
  2.3 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與 自然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新活動,並給予正確的.評價。 
  2.4 創新能力的自我開發,破除思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