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英譯研究中的主要問題

才智咖 人氣:2.77W

京劇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可翻譯出去的劇本卻不多,由於翻譯的原因而沒有系統地介紹到國外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憾,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關於京劇英譯研究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

京劇英譯研究中的主要問題

    前言

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文化歷史的積澱,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是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被視為國粹。著名戲劇電影藝術家黃佐臨先生認為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體系是現存的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目前,我國京劇大概有 1000 多部,可是翻譯出去的劇本卻不多,由於翻譯的原因而沒有系統地介紹到國外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憾。京劇英譯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京劇研究與翻譯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完成“中國京劇百部經典英譯系列”工程,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作為這套叢書的主編,曾赴匈牙利、美國講學數年。英文京劇開創者、戲劇學家伊麗莎白·維克曼 - 沃爾扎克教授( Elizabeth Wich-mann - Walczak) ,中文名魏莉莎,曾翻譯、編導的《鳳還巢》《秦香蓮》等英文京劇劇本,把用英語表演的京劇搬上西方的舞臺,為推動中國京劇藝術走向世界做了積極的努力。

一、京劇英譯研究的主要問題

 ( 一) 譯者主體性: 能動性和受動性

主體性是哲學上的概念,運用到翻譯理論上,就是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尊重翻譯物件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和受動性是人的主體性的兩個重要特徵。主觀能動性發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體現為“為我性”.譯者在京劇英譯實踐中,應該正確闡釋源語文字,充分認識兩種語言及其文化差異,運用主觀能動性發揮譯者本身的藝術創造力進行藝術再創造,同時應忠於原著,在受動性的基礎上發揮能動性,最終達到翻譯目的,既忠實傳達原著內容又保持原有的風格神韻,體現出主體性中能動性、受動性和為我性的辯證統一。下面以京劇《四郎探母》中一例,說明譯者在京劇英譯中如何發揮主體性:

鐵鏡公主( 西皮慢板) : 猜一猜駙馬爺滿腹機關。

Princess( Singing) : Guess what is hidden in yoursleeves. Ah.

原劇本中含有借代格,“滿腹機關”指計謀、心機很多。試想,如果把其譯成“organ”,外國觀眾在觀看京劇表演,沒有條件閱讀註解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疑問和誤解。因此,譯者運用主觀能動性把“滿腹機關”譯作“what is hidden in your sleeves. ”有助於國外觀眾理解其內涵。這種翻譯方法放棄了源語的修辭格譯出隱含義,是譯者主體性中能動性的典型體現。

( 二) 京劇英譯譯本: 為我性和一本多譯

京劇英譯是一種文學體裁的翻譯,但它又有別於其他文學體裁。我國著名戲劇演員及戲劇翻譯家英若成先生提出“為我性”的戲劇翻譯理論,為我性即強調舞臺效果。京劇英譯譯本中體現的譯者的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結合是由為我性所決定的。京劇英譯譯本的為我性多體現在舞臺演出上。因此,強調舞臺效果是其“為我性”的一種體現。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到京劇唸白的特點,因而譯文要多使用短句及口語化的詞並要注意節奏感。

例如《汾河灣》( Fen River Bay)薛仁貴好命苦無親無鄰,幼年間父早亡母又喪命。柳家莊上招了親,你的父嫌貧心太狠。將你我二人趕出了門庭,夫妻雙雙無投奔。在破瓦寒窯暫安身,每日裡窯中苦難忍。無奈何立志去投軍,結交下弟兄周青等。跨海徵東把賊平,保定了聖駕轉還京。前三日修下了辭王的本,特地歸來探望柳迎春。

我的妻你若是不肯信,來來來,算一算,連來帶去十八春。

My life has been so lonely and hard,I was or-phaned when just a boy. I married a girl from the LiuFamily Village,But her father thought me too poor.

They chased us out from the family home,Husband andwife condemned to roam. Until we found a broken downshack,It was tough with just clothes on our back. I hadno choice but to bid my wife farewell and turn to sol-diering life. Friends well met and rebellions quelled.

With the king to the capital I did go. And asked forleave three days ago. To return for my Liu Yingchun.

My wife,it seems you can't believe your ears. Come,let's count,it's been eighteen years.

為了增加唱腔的音樂性,體現出京劇唱詞富含古典詩詞的文學特色,常把同韻字放在句末,以達到和諧動聽的舞臺表演效果。

20 世紀 70 年代,弗米爾從行為學理論角度提出翻譯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活動,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的行為即翻譯目的論( Skopos Theory) .她指出,原文的語言特徵和文體特徵不再是衡量譯文的唯一標準。譯者應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可以根據翻譯需求決定對原文的內容做出調整、保留和修改。即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譯文的預期目的決定翻譯策略和方法。因此,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同一京劇可以一本多譯,如為滿足舞臺表演就要求其譯本具有可表演性,為滿足以文學欣賞與研究為目的的京劇文學愛好者就要求其譯本具有可讀性。

例如: 秦仲義: 不能這麼說,我那點威風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來了! 哈哈哈!

龐太監: 說得好,咱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

哈哈哈!

譯文一:

Qin Zhong - yi: Well,I wouldn't say that. Whatlittle influence i may wield won't go far in your pres-ence. Ha! Ha! Ha!

Eunuch Pang: Well said! Let'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 Ha! Ha! Ha!

---英若成譯文二:

Qin Zhong - yi: Not so ,not so. What little pres-tige I have pales in your presence. ( Laughs heartily)Eunuch Pang: Nicely said!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eh? ( Laughs heartily)---John Howard - Gibbon京劇( 戲劇) 對白或唱詞具有古典詩詞的文學特色,常出現一些有豐富內涵的文化負載詞。比如上例中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原意是指古典神話當中的八仙發揮各自的能力橫渡東海的故事,比喻人們做事情憑藉自身的本領以達到目的。譯文一用於舞臺表演,受舞臺瞬間性和觀眾文化背景的限制無法加註,如果在目的語中也找不到合適的替換,則採用直譯會出現晦澀的詞彙和表達,使觀眾難以理解,降低舞臺藝術效果。英若成把這個典故的意義明晰化,犧牲了其特有的文化含義,用了“Let'sboth try our best”,具有直接的舞臺效果。譯文二,John Howard 對這個典故採用直譯的方法,忠於原文,用於文學欣賞和研究時,可以採用加註的方法,使讀者瞭解其真正含義,增加譯本的藝術感染力和讀者的閱讀享受。這個例子是戲劇翻譯中的例項,也可以借鑑到京劇英譯中。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了一本多譯的出現。

( 三) 京劇英譯原則: 表演性和可讀性

目的論框架下翻譯必須遵循三個法則: 目的法則( the skopos rule) ,即譯文所要實現的預期目的.決定翻譯的整個過程; 連貫法則( the coherence rule) ,即譯文必須語內連貫,符合譯語表達習慣,能為譯文接受者所理解,在譯語交際環境中有意義; 忠實法則( the fidelity rule) ,即原文與譯文應存在某種對應關係,譯文要忠實於原文。目的法則是三者中的核心法則,即從事翻譯實踐活動要遵循的首要法則。由於京劇英譯兼具可表演性和文學性,因此,主張把翻譯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作為翻譯批評的標準的翻譯目的論對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目的論指導下的京劇英譯原則可大致分為表演性原則和可讀性原則。表演性原則即京劇英譯的目的為適應舞臺表演,則翻譯手段、翻譯策略和方法應以適應舞臺表演為主,譯本應符合舞臺表演的要求,做到口語化、性格化、簡潔化,儘量消除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理解障礙,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 可讀性原則即京劇英譯的目的為適應文學欣賞和研究,則翻譯手段、翻譯策略和方法應以適應閱讀為主,譯本應注重閱讀的要求,儘可能地保留原文特有的語言文化特徵,最大限度保留原作的風格,忠實再現原文。譯本可採取直譯、加註等翻譯方法,滿足讀者全面細緻閱讀體會作品精髓的需求。

 ( 四) 京劇英譯文化轉換: 異化與歸化

異化與歸化這兩個翻譯策略在翻譯向文化轉向之後一直是國內外翻譯界爭論的熱點。這對翻譯術語是 1995 年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異化以源語文化為歸宿,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是“譯者儘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採用異化翻譯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反映源語的文化特色、民族特徵和語言風格。歸化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把源語本土化,採用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是“譯者儘可能不去打擾讀者,讓作者向讀者靠攏”.採用歸化翻譯有幫於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本,使譯本的可讀性和可欣賞性更強。筆者認為,在京劇英譯的翻譯實踐當中,異化與歸化應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譯者應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源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特點、民族文化等恰當運用兩種策略。如翻譯目的以舞臺表演為主,則可採用歸化為主異化相輔,以文學欣賞和研究為主,則多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相輔。

例如: 京劇《四郎探母》中: “千金難買女裙釵”

和“賢弟可掛忠孝牌”

譯文一:

“A good lady can not be easily found. ”

“My good brother,you deserve the recognition ofbeing a good son. ”

譯文二:

“A thousand pounds can not buy a woman. ”

“My good brother can be bestowed the award ofloyalty and responsibility. ”

“千金難買女裙釵”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賢德有較高的期待,“賢弟可掛忠孝牌”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男性道德標準的較高評價。譯文一的翻譯目的為舞臺表演,採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直接在目的語中選用相應的表達,雖然過於本土化,但是卻直接而迅速地溝通了演出和目的語觀眾的聯絡,使外國觀眾更加容易接受京劇。譯文二的翻譯目的是為文學欣賞和研究,採用異化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的語言風格特色,可以採用加註的方式,使讀者最大程度的感受異域文化。

 二、結語

京劇英譯的主要目的是向外傳播中國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主要手段以舞臺演出為主,以文化欣賞和研究為輔,不久的將來也會走上大熒幕。因此,譯者不僅要考慮源語和目的語間的語際轉換,還要注意以目的論為指導,考慮譯文語言的口語性、表演性、動作性、觀眾的接受性( 以舞臺表演為主) ; 或是民族性、文學性、可讀性( 以文學欣賞和研究為主) .京劇英譯的譯者還應該力求與京劇演員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京劇英譯的特點和規律,翻譯出更多優秀的京劇作品,使我們的文化瑰寶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鄧笛。 英若成對中國戲劇翻譯理論的影響[J]. 藝術百家,2008,( 2) .

[2]李曉蘭。 目的論視角下的戲劇翻譯[J]. 思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 10) .

[3]郭建中。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異化與歸化[J]. 外國語: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 2) .

[4]Lefevere,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 A Source book,London & New York,1992.

[5]孟偉根。 戲劇翻譯研究述評[J]. 外國語: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 6) .

TAGS:英譯 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