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關於商學院專業課雙語教學方式方法的思考

才智咖 人氣:1.53W

    論文關鍵詞:雙語教學 專業詞彙 案例教學

論述關於商學院專業課雙語教學方式方法的思考

  論文摘要:通過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與瑞士西北應用科技大學合作專案的實施情況,觀察並分析了在雙語教學中來自師生兩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力求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幫助師生解決實際的困難。 
  
  近年來,隨著的國際化,很多院校都與國外建立了合作辦學的新機制。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自2006年與瑞士西北應用科技大學合作辦學,開設國際商務專業課程。此合作專案所採用的教學模式是3+1,學生在國內學習三年,國外學習一年,學習期滿合格後,由青島理工大學頒發專科證書,瑞士西北應用科技大學頒發本科學位證書。這就要求學生在瑞士最後一年的學習中,要很快的進入到國外的教學學習中,很順利地用英文直接聽課學習,同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否則,難以畢業。
  所以這就要求學生在國內的這三年學習時間裡,不僅要打好專業課的基礎,同時也要打好的基礎。必不可少的,其中要有很多主要專業課程採用雙語教學的方式,還有些課程,由瑞方派老師直接過來用全英文授課。到目前為止,雖然很多大專院校的合作辦學都採用和認可這樣的教學方式,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雙語和全英文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商務專業三年的國內學習中,很多專業課程要直接用英文和雙語來授課。包括:國際商務管理、管理、消費者行為學、巨集觀學等等。學生在大一的時間裡主要學習的是英語聽說讀寫以及商務英語和雅思強訓課程,目的是增強英語的水平和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為專業課的學習和出習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雖然如此,但到第二年接觸專業課程的時候,學生們還是感到對有些課程直接用英語學習很困難。
  1.學生存在的問題
  (1)專有名詞難以掌握。專業課程中涉及到的專有詞彙較多。比如說國際商務管理,涉及面廣,從全球化、跨、經濟、貿易到資源管理和管理等內容都會涉及到,學生在初學時由於沒有專業基礎又直接用英文來學,很多專有詞彙不懂,上課的程序緩慢。比如講到國際商務管理關於這一章時涉及到的專有名詞非常多,而同學們並沒有學習管理會計的專業課程,有些詞彙講解起來要中英文同時解釋。比如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攤薄或稀釋後每股盈利),由於學生缺乏專業知識,對中文的名詞解釋都不知道,而要直接理解英文就更具有困難,所以就要求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很細緻,而不能象對待一般的專有名詞一樣普通講解。再比如講到時候,以IBM為例,會涉及到很多IT服務的詞彙,學生本身不是學習軟體專業,所以涉及到這些詞彙的時候理解的也比較困難。比如說: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blade system(刀片系統)等,不僅需要學生認識單詞,而且需要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再比如管理會計的很多名詞很多非常晦澀,例如作業(activity),在管理會計裡作業(activity)指的是生產作業,而不是需要完成的課後作業(assignment),等等,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
  (2)內容不易理解。有些專業課程知識體系很龐雜,所用的分析方法也很獨特,完全是為企業管理者如何快速準確做出決策服務的。而且有時還要涉及到文化宗教的借鑑,要想理解得很透徹也非常困難,尤其是在英語授課的時候理解起來就更加的困難。比如,在講到全球化環境下得溝通時,表示各個國家有些不可改變的或不易改變的價值觀時,課文直接用“sacred cows”來表示,“sacred cows”本意是“神聖的牛”,來自於印度教的教徒不吃牛肉,用此表示一個國家不可輕易改變的'價值觀及文化。這就需要學生靈敏的思維考慮到不同國家的不同宗教背景,也同時要求老師要有廣博的知識面。簡單的查字典是無法解決這類問題的,因為這不單單是詞彙量的問題。這涉及到文化的背景。再比如講到創新的時候,以蘋果總裁Jobs在斯坦福大學引用的某個雜誌的座右銘“stay hungry,stay foolish”時,就不能簡單的把它理解為“保持飢餓,保持愚蠢”,就要講到這句話的來源以及所要表達的最深層次的理念,而如果把它成“充滿渴望,大智若愚”或“求知若渴,虛心若愚”也不能令同學們深刻的理解。所以背景知識就非常的重要。這也不是詞彙量和查字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會出現不得要領,花了時間和精力又達不到目的的現象。
  (3)學生對英文原版教材接受度低,不易抓住要點。教材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性依託,其選擇應以是否“有助於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為基本規範和根本標準。在合作專案中,專業雙語課程都是選用原版的教材。比如:國際商務管理選擇的是Charels. W.L. Hill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國際人力資源管理選擇的是ing 的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這種純外文版的教材動輒上千頁,所有章節都以案例開篇以討論的形式結束。本身這一模式應該是好的,但大多數的案例企業都是歐美企業,有些還是歐美的中小型企業作為案例,中國學生對這些公司並不瞭解沒有一個感性和理性的認識,所以大部分案例對於學生理解起相關章節的內容和理論的幫助並不是很大,所以也需要教師來解釋很多公司的背景。並且對早已熟悉了國內教材形式的學生來說不能很快抓住重點,另外,受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的限制,讀起來也比較費力且耗時比較長。於是大部分學生都詢問想要購買國外教材的中譯本。這種學習方式雖然幫助學生的閱讀理解,但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部分學生會過分關注和依賴資訊,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學習和體會,從而削弱英文教學的作用。
  2.教師存在的問題
  一般來說,授課比例應取決於教師本身的外語水平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商學院目前高校青年教師中的碩博士學歷比率相當大,通過英語六級、八級等外語等級考試的很多,還有留學背景的教師,留學碩士、留學博士等也不佔少數。這些都是教師外語水平的基本保證。可是並沒有多少教師在課堂中完全用英文教授。因為用外語教授專業課不僅涉及教師的書面語水平,還涉及其口語水平,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是用第二語言傳授學科知識,是對老師的一個根本能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