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圈經濟裝置發展認知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7W

 1.什麼是迴圈經濟

迴圈經濟裝置發展認知論文

從資源流程和經濟增長對資源需求與環境影響的角度分析,經濟增長方式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一,為傳統的單向進行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直線式過程。這意味著人們創造的產品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越多,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負面影響也越大。其二,為新型的迴圈進行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過程。它克服了上述傳統增長方式的負面影響。這種迴圈經濟的基本原則是4R,即:(1)減量化(Reduce)。即在生產或服務的過程中,儘量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率。例如,歐盟計劃2010年把汽車的燃料使用效率提高22.8%,CO2排放量降低20%。(2)再利用(Reuse)。這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對產品陳舊後經修復、改造繼續利用,延長其壽命週期;其二,是以廢棄物作為原料生產新的產品。例則,利用發電廠排放的粉煤灰加工建材產品;又如,用生活垃圾發電等。(3)再迴圈(Recycle)。即使報廢的物資經過加工變成新物資,迴圈使用。例如,把廢紙、廢鋼、廢玻璃、廢塑料加工成新的紙張、鋼材、玻璃和塑料,重複利用。(4)再製造(Remanufacture)。即利用高新技術,把裝置的失效零件修復,達到設計的效能標準,重新裝配成裝置進行使或出售,減少對新材料的消耗。迴圈經濟在微觀上要求企業重視節能降耗,實現再利用和再創造;在巨集觀上則要對社會產業結構和佈局進行調整,使之形成資源迴圈利用體系。事實將證明,迴圈經濟是在新形勢下發展經濟和推進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2.迴圈經濟的產生

迴圈經濟理念的產生與發展,是人們對人類與自然關係不斷反思和提高認識的結果。回顧歷史,從世界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付出了巨大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代價。早在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就描述了殺蟲亮劑的'誕生對社會環境與生物的危害。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世界效能源危機,凸顯了經濟增長與能源短缺的矛盾,引起人們的深思。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起了題為《增長的極限》的調研報告,警告世人:如果我們不節制對資源的任意揮霍,人類社會的“增長極限將在今後100年中發生”。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人們終於認識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987年,時任挪威首相的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並闡明其涵義。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號召世界各國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發展的數量和速度,更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實現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在已開發國家迴圈經濟的發展已在4個層面上展開:(1)企業內部的迴圈利用。即減少物料的消耗,減少廢物的排放;(2)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路。即把不同企業聯絡起來共同發展,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料能成為其他企業的能源或原料;(3)建立社會化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4)建立社會迴圈經濟體系。

3、迴圈經濟與裝置工程的聯絡

眾所周知,各種裝置都是由各種材料加工製作的零件組裝而成。而各種零件的製造要消耗大量金屬和非金屬材料以及多種能源。同時,裝置在使用中還要消耗能源、更換備件、消耗輔料等多種維持性投入因此,從裝置製造→執行→修理、改造→報廢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傳統的單向的經營行為。按照新的觀念,我們應把節約資源和迴圈利用資源以及保護環境的各種措施,應用於裝置工程的各個環節,把裝置工程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視,並認真研究、實施。

(1)在裝置設計、製造階段。採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設計、製造各種零件,改善結構、減小零件尺寸,採用無切削或少切削加工,提高零件的使用壽命等措施。

(2)在裝置執行階段。注意合理使用,加強維護,防止零件產生斷裂、變形、磨損和腐蝕等失效現象,在修理裝置時,應儘量應用各種修復性技術,恢復零件的幾何尺寸與效能,減少備件消耗。在改造裝置時,使裝置執行安全性、節能性和環保性得以提高。

(3)在裝置報廢時。應儘量把可再利用的零部件拆卸,加以利用。有條件的裝置製造企業應回收廢舊裝置,對失效零件實施再製造,用於組裝新裝置。上述內容,說來簡單,實行起來需要開展可行性分析、技術工藝選擇、質量監控等多方面細緻的工作。關鍵問題是首先樹立迴圈經濟的理念,認識這項工作的長遠意義。其次,就是積極實踐《裝置管理與維修》雜誌2004年第3期刊登武漢鋼鐵公司裝置部介紹開展零件再製造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據悉,在2004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的全國迴圈經濟工作會議上,綠色維修與裝置再製造工程已被提出,受到有關方面負責人的重視。中國是裝置擁有量很多的國家,裝置固定資產超過10萬億元。若按5%的折舊率計算,每年約有5000億元裝置淘汰報廢。如果我們能對其中1/5的裝置實施再製造,再利用,則可以節約500億元以上的資金。由此看來,裝置再製造工程大有可為。

TAGS:裝置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