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服務能力建立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2W

一、根據學校的基本條件和產業、行業、區域特色,圍繞社會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行考評員專業設定、師資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農業經濟服務能力建立研究論文

㈠以課程建設促進社會服務能力提高臨洮農校根據農業行業特點和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及當地經濟發展確定課程設定。學校設有農園、畜牧獸醫、農業經濟與管理、計算機、工業與民用建築、電子電工等崗位的考評員,對相關專業的學生及社會人員進行技能鑑定。在課程設定上該校堅持課程是專業的支點,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主要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課程建設模式,構建課程體系,以建設專業優質核心課程、精品課程為重點,以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基礎,以構建課程標準和考評體系為保障,融“教、學、做”為一體,全面提高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大幅度修改專業主要課程,組織考評員編寫教材,建立相應的試題庫,將職業資格認證、工種技能鑑定等內容納入教學,在畢業生中推行“雙證書”或“多證書”,在滿足學生考證、就業需要的同時也促使學生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提升了社會服務能力。

㈡以考評員師資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考評員師資建設是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保證。臨洮農校按照“培養與培訓結合,引人與引技結合”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和生產實踐鍛鍊,依託行業優勢,構建“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提升每一位考評員的專業實踐能力,更好地勝任社會服務工作,也拓展了社會服務的領域,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做到了考評員師資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的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㈢以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實驗實訓的設施、裝置等條件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硬體支撐,也是學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基本硬體保障。臨洮農校面向學生改善專業教學硬體建設,面向社會改善技術服務硬體建設。建立農園、畜牧獸醫、農業經濟與管理、計算機、工業與民用建築、電子電工等實驗室和實訓場所。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堅持按照“五位一體”(以教學為主,兼顧生產、科研、培訓、鑑定)的要求,建立“生產型”、“產學結合型”“、虛擬型”三類校內實訓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則,與企業、科研機構、生產培訓基地建立“共享型”校外實習基地,充分的保障了學生職業技能訓練,也為開展社會培訓、考證、鑑定、技術諮詢和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提供了較好平臺。

二、將科研方向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緊密結合,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高帶動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臨洮農業學校是一所有70多年曆史的農業院校,多年致力於農業科研工作,在小麥育種、特種玉米繁育、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大麗花繁育等科研方向都取得很好的成績。尤其在冬春小麥育種和特種玉米繁育方面更是成果斐然。經過多年的努力該校先後培育推廣出大面積應用於生產的冬春小麥品種(系)五十多個,服務於我省的定西、臨夏、甘南、隴南、天水和蘭州六個地區,並在陝西、青海、寧夏的部分地區推廣種植等地;特種玉米繁育研究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榮獲多次省市科技進步獎項。“臨單”、“臨糯”玉米系列和臨農小麥系列已經形成品牌優勢,全省年推廣面積23.33餘萬公頃,年增加經濟效益5億多元,有力的提升學校服務能力,對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服務“三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發揮專案培訓的輻射、影響、幫助、帶動作用,不斷提升考評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近年來,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臨洮農業學校先後承擔了全省“陽光工程專案”培訓、扶貧培訓、農民創業培訓、城鄉勞動力再就業培訓、全省農技幹部培訓、全市農業系統中、高階職稱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等專案培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圍繞定西市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崗位,立足於“一村一品”工程,結合臨洮農業學校校的專業特色和培訓學員的實際需求,臨洮農業學校考評員培訓教師在專案培訓中先後指導建立新添鎮康家崖和潘家莊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專業村、八里鋪鎮白茨灣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專業村、縣農業科技園區花卉生產基地、洮陽鎮柯栳村中藥材栽培生產專業村、太石鎮上咀村優質果品生產專業村、玉井鎮朱家坪蛋雞飼養專業村、陳家嘴村育肥豬飼養專業村、八里鋪鎮畜禽規模飼養專業村等種、養殖基地。培訓中,考評員經常深入基層農戶與培訓學員之間進行討論、交流、探討,使培訓學員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都有了有質的提高。考評員幫助養殖學員制定並統一了適合當地實際的雞、豬免疫程式,使本地的雞、豬病發生得到了有效解決,考評員送教下鄉指導幫助種植班學員及當地農戶掌握果菜的嫁接育苗技術、日光溫室蔬菜無公害栽培、有機生態無土栽培和溫室大棚的防凍處理等技術,指導臨洮縣“一村一品”工程,幫助農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服務效果。總之,考評員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也是學校的重要社會責任。在考評員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中,要根據各自學校的特色和優勢,把握重點,分清主次,處理好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和專業建設、發揮示範作用的關係,在提高專業教學水平的同時提高服務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業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