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後教學法對英語教師的啟示

才智咖 人氣:2.11W
探討後教學法對英語教師的啟示
  關鍵詞: 後教學法 教師 教學啟示 
  論文摘 要: 後教學法的提出為英語教學法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使英語教學法的研究走出需找萬能教學法的維谷,從而將英語教學法的研究引上新的方向。該教學法的提出對英語教師如何搞好英語教學有重大啟示。
  
  一、後教學法研究背景
  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研究這門語言。增強英語教學的效果一直以來都受到密切的關注。眾多英語研究者和教師不斷地教學經驗,並且將心、認知學、、機等知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相繼創造出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等許多教學法。試圖找到一種完美的教學法是多少年來英語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為止,任何一種已知的教學法都不能解決所有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隨著對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斷的反思,人們開始意識到過去沒有,也許永遠不會有這樣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教學法出現。
  二、後教學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學法”沒有出路,以庫馬(Kumaravadivelu)為代表的學者經過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後教學法”,從而將教學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線上來。作為後教學法的集大成者,庫馬提出了由具體性、實際性和社會性三個引數組成的外語教學理論框架。它並沒有提供或選擇一種(最佳)教學法,而是提出了對待教學法的新思路,從而擺脫了教學法選擇的困惑。首先,應當明確“後教學法”不是某種簡單的、具體的、行之有效教學方法,而是一套統一的、不斷並指導我們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具體教學方法的教學體系。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靈活、動態的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它對教師、學生和教育者進行了重新定義,並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種引數,為教師具體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種身份重新定義
  後教學法是對傳統教學法的一種超越,主要表現在對教師、學生、教育者進行了重新定義。一是對教師的重新定義。在後教學法外語教學框架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理論的執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一。教師需要對教學中涉及各種因素進行綜合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統籌規劃並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從教學實踐中總結新的經驗,並積極學習各種新的理論從而逐步構建一套切合教學實際,並且有自我特色教學理論。二是對學習者的重新定義。後教學法認為理想學習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師幫助下實現自我調控,最大化自己的學習潛力;他願意與他人交流合作,並通過討論協商來解決問題;三是對教師教育者的重新定義。傳統教師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種教學法灌輸給未來的教師,指導教師選擇“最佳教學法”並進行模擬訓練。在後教學法外語教學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未來的教師確立外語教學的理念和掌握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
  (二)三個基本引數
  後教學法為教師具體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眾多教學法中,選擇何種教學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學環節達到預期的效果始終困擾著廣大教師。後教學法提出的以三個基本引數——具體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作為組織外語教學的原則為教師進行取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特定的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機構裡教一組追求特定目標的特定學生。在特定性指導的外語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反思—行動”的迴圈,瞭解和掌握具體教學環境資訊,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然後再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反饋隨時調整。實踐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師與研究者的關係及教師理論的形成,它拒絕把理論家視為知識生產者、把教師視為知識消費者的兩分法,鼓勵教師從實踐中創造理論,在實踐中實施理論。社會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語教學要對現實的社會保持敏感,重視對學習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會文化現實。它拒絕把語言教學的作用侷限於課堂內教授語言,把學習者的語言需求和社會需求割裂開。主張開發利用帶入課堂的社會政治意識,滿足參與者的語言和社會雙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三個引數三位一體,互相交織、互相協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影響著外語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