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學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才智咖 人氣:2.69W
研究型大學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中央提出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順應形勢要求的,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抉擇。

自主創新從內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原始性創新,即通過科研和開發,努力獲得更
多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二是整合創新,即通過各種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裝置的基礎上,進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自主創新在過程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創新,二是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是著重對自然界的研究並獲得新發現,具有基礎性特點,主要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技術創新則是著重將基礎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服務人類,強調成果的應用性,它往往以企業為主體。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有效銜接就在於兩個創新主體的有機結合。就是說,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的企業主動向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帶有產業化的科研方向,以獲取原創性成果,實現原始創新。作為知識創新主體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動參與技術創新過程,用知識創新成果解決其技術創新的難題,主動將知識創新成果在企業轉化。

原創性、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活動,是高水平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學由於其自身的優勢,日益成為我國知識創新的主力軍,成為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方面軍,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學科優勢便於學科交叉和知識創新;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先進的科研裝置創造良好的條件保障;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構建適宜的組織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知識創新能力最強的大學,在基礎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學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據相關資料,影響人類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均來自世界一流大學。據有關統計,2004年大學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分別佔總數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學共申請專利12997項,獲專利授權5381項,並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技術成果;2003年大學在國內發表論文18.1萬篇,佔總數的66%;三大檢索系統(美國SCI、EI、ISTP)收錄論文數,大學佔總數的68.5%。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學創造的。據武書連2004年釋出的大學評價,36所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成果佔全國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導師數量佔全國普通高校的58.92%,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數量分別佔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45.79%和66.35%。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我國研究型大學實現其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努力創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精英人才,這是我國研究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必經之路。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程序中,高校這支最大的師生創新群體必須以凝聚學科方向、創造標誌成果、彙集創新隊伍、構築學科基地為科技創新的基本戰略,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放眼國民經濟主戰場,瞄準尖端科技的戰略需求,圍繞國家目標,以重大科研專案為驅動,加強基礎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升級作貢獻。在貢獻中求支援,在服務中求發展。

那麼,我國研究型大學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根據南京大學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和發展的經驗,筆者認為,主要應把握好四個方面。

一是創新觀念。首先,要充分重視基礎研究。21世紀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互相融合,呈現出“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的明顯特點,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緊密。基礎研究作為自主創新的源頭,決定著技術創新。誰會想到現在無處不在的計算機、網際網路的技術基礎是源於20世紀初發現的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而且發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說:“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的能力。誰重視了基礎科學研究,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就能自主創新。”因此,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努力提高原始性創新與知識創新能力,為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重視結合國家目標導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中堅力量,因此,它們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必須緊緊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需要,把個人自由探索與國家目標導向研究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嚮應用性轉化,不斷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這個方面,南京大學一直是極為重視的。南京大學在鞏固並加強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圍繞“如何構建知識與技術創新體系”在全校範圍展開了大討論,明確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個人自由探索與國家目標導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與目標,並把構建南京大學“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創新體系”作為學校“十一五”規劃三大戰略目標來抓。

二是創新機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為契機,創新學科與科研組織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學多學科交叉與科技創新平臺。這些年來,南京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11工程”建設期間,根據現代學科發展趨勢與本校學科發展特點,建設學科群,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國際科技前沿領域著力選擇少數幾個突破口,在全國高校率先設立“學科特區”,以形成區域性優勢,促進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成長。“學科特區”創立全新的管理機制,遵循國際慣例,採用所長全面負責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權。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幾個“學科特區”都取得了不少成果,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創新能力。以分子醫學研究所為例,成立六年以來,共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發表SCI論文23篇,其中一篇發表在影響引子大於12的刊物《迴圈》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專案24項,經費達4877萬元,申請專利18項;承擔7個一類新藥和3個二類新藥的研發工作;3人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機制上,以人為本,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以制度創新推動研究型大學的自主創新。比如改革學校管理體制,進一步釐清校院系三級的權力分配;轉變學校行政職能,加強學術權力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師評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師評聘與人才評價機制,並實行人才評聘多元化標準,等等。創新是研究型大學的精神核心,而制度建設則是保障研究型大學持續創新的前提。大師雲集、英才輩出、碩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來的,而是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以人為本的產物。

三是創新隊伍。人才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自主創新的第一資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學術創新團隊,乃是決定研究型大學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南京大學歷年來一直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隊伍建設為核心”的辦學思想。在隊伍建設方面,主要採取瞭如下措施:改革教師評聘制度,短期考核與長期評定相結合,質量與數量相結合;引進優秀人才,特別重視從海外引進團隊。到目前為止,從海外引進了近200名優秀人才;重視學校現有人才的培養,特別重視培養中青年學術骨幹,學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並努力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強調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競爭、和諧、有序、協作的學術氛圍。這些措施的實行不僅使南京大學建立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而且還催生了若干創新團隊,他們已經成為學校自主創新的骨幹力量。在南京大學現有的1700多名專任教師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5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級教學名師,教師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達51%。與此同時,南京大學特別重視學術團隊建設,創立“大師+團隊”模式,目前已經擁有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遴選的“優秀創新研究群體”。以凝聚態物理學術團隊為例,該研究群體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1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優秀的學術團隊催生了一系列創新成果,近幾年來該團隊有4篇論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5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科研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篇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四是創新環境。環境創新是維繫和促進自主創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創新政策、法律法規、文化等軟環境;資訊網路、科研設施等硬環境;以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外部環境。南京大學這幾年為科技自主創新建立一個較為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據國家自主創新體系總體佈局和學校學科發展特點,制訂了學校自主創新近期和遠期規劃:在政策制定上優先考慮促進自主創新的源頭——基礎科學研究、自主創新的核心——創新人才的選拔任用等方面;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鼓勵勇於創新、大膽質疑、寬容失敗、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這些指導思想下,南京大學SCI收錄的論文數和被引用論文數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00年以來,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0項,這在全國高校中是獨一無二的。

在研究型大學創新環境中突出的是技術創新環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鼓勵應用性研究。南京大學在這方面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其中包括:1.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制度架構,特別是構建應用人才的評價體系;2.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速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程序;3.設立技術創新基金。學校首期出資500萬元,社會融資500萬元設立技術創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負責管理,將具有時效性、新穎性、實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場;4.實施專利戰略。這些措施初見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學校共申請446(1985年以來共751)件,其中第一發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員共783人;從2003年開始實施專利戰略,申請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請量位居全國高校第九,發明專利申請位居第六。近5年來,學校積極推進官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加強校企聯盟,建立了一系列與政府、企業合作的實驗室,與企業合作科技專案達2000餘項,大大加快了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總的來說,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我國研究型大學必須緊緊圍繞國家目標,瞄準尖端科技的戰略需求,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加強基礎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走出一條中國研究型大學的自主創新之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