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3.09W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 ,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

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1

成長史就是思想史。

思想是一道光,照耀在成長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其實都有智慧之光在跳動,只是我們忽視了它的存在罷了。

現在的語文教學,很多時候犯了捨本逐末的毛病,對於經典的解讀,也多從政治正確的角度,大談其社會性和政治意義,而忽視了文學經典對於人自身的啟迪。錢穀融先生曾說過“文學是人學”,說的不就是文學應該與我們自身的成長建立關聯,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些政治解讀嗎?所以,文學應當是一縷陽光,為我們的成長驅散黑暗。

高中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的陣痛,他們的精神世介面臨著一個成長的關鍵期,他們會苦悶,會壓抑,會孤獨,甚至會叛逆……

這時候,在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信仰的中國,我們的學生應該如何面對成長的煩惱和孤獨?曾經聽過一個很大膽的說法:文學應該是一種信仰,而且相比於狂熱的宗教,文學的薰陶和啟發,更加溫和,更能救贖人心。語文教學也應當有此覺悟。

高中的語文教學,必定少不了對經典的解讀,但是如何將經典作品的智慧,與學生的成長建立關聯,將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永恆命題。下面我就將自己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一些感悟記錄於下,一則向《紅樓夢》一書致敬,二則與諸君共同探討。

很多解讀都將《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作用歸結為借黛玉之眼來描寫賈家的一干人等與賈府的建築結構,房屋擺設,人們之間的關係。但是如果僅僅解讀到這一層,那麼在講授的過程中,勢必會捨本逐末,僅僅抓住了小說的“環境”,而忽視了小說與學生的關聯。那麼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自會興味索然,長嘆無趣了。

《紅樓夢》的經典段落有很多,編教材的人為何唯獨選擇這一篇作為課文,我並不清楚。但換個角度想想,我們的學生為什麼需要學習這一篇課文?思來想去,離不開兩個詞:孤獨與成長。

林黛玉是孤獨的,母親病逝,父親身體欠佳,於是隻身一人,遠赴他鄉,投靠外祖母一家。儘管外祖母對自己百般寵愛,但遭遇如此之大的變故,那顆弱小的心靈,如何承受得住?每思及此,就不難明白為何她在小說中總是三句不離哭,喜也落淚,悲也落淚了。

小說中有很多細節,都能夠感受到黛玉隻身飄零的辛酸與孤苦。

棄舟登岸,見到賈府的迎候隊伍,黛玉心中只是提醒自己“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想想我們六七歲的時候在做什麼?(關於黛玉進賈府的年齡,有諸多爭議,但最晚不會大於十三歲。)恐怕我們還會因為一件不稱意的衣服,而跟父母撒嬌發脾氣;只怕我們還在和小夥伴們扔沙包,玩泥漿,開心地玩著過家家。但是黛玉呢?進了賈府之後,真的如其所說,“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喝茶之前,要先觀察賈府的規矩;入座時,更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生恐因為一時的疏忽,丟了面子,壞了規矩,試問這一顆弱小的心靈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我們可以說黛玉心細,謹慎,但是我們又有誰知道這種細心背後潛藏的深深的孤獨感呢?我們經常追問,什麼才叫成長?年齡,身體的增長,當然不算成長;常識的增加,知識的積累,也不算成長。因為長得驢高馬大,背完整本字典,卻沒辦法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一天的孩子,又何其多也。

其實,成長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所謂的成長,就是敢於獨自去面對變化。面對變化,你會發現以往的一切都與目前格格不入,這時候,你是孤獨的。你必須獨自去面對這些,如果能,你才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想起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經典之作《千與千尋》。當自己的父母因為貪吃,變成了兩頭肥豬時,千尋難免驚慌失措。但是,她沒有被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到,而是勇敢地面對它,並承當起解救父母的義務,積極去尋找解救父母的方法,不管結局如何,就這份承當而言,她已經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我們的黛玉又何嘗不是如此?面對家庭的變故,寄人籬下的心酸,她何嘗不是一個人在默默地承當。這種深深的孤獨感,我們讀者應當去體會,否則是讀不懂黛玉的。

成長跟死亡一樣,是我們必須獨自去面對和承當的事情,別人無能為力。成長的獲得,基於獨自面對變化的勇敢和擔當。所以成長必然是孤獨的。

但是,不要忘了,生活不會只有黑暗和孤獨,它還有陽光和知己。千尋是孤獨的,但也是幸運的。因為她有白龍。很多人看到花叢下,白龍給千尋吃他用魔法做的飯糰那一段,都會泣不成聲。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看到了愛的純潔。

我們的黛玉也是一樣,她第一次見到賈寶玉,就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曹雪芹為這種感覺加上了一個浪漫的的神話——絳珠仙草化身為人(林黛玉)為前世的神瑛侍者(賈寶玉)還淚。但是除去這一神話,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當中,難道就沒有這種感觸嗎?肯定有。想想自己的求學生涯,想想自己的同桌或閨蜜,你就會感嘆緣分的奇妙,感嘆知己的難能可貴了。

所以,經典的魅力,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它一直在陪伴著我們成長,影響著我們的.成長。

我們看到了黛玉的孤獨,如果自己也曾和她一樣遭遇不幸的變故,是否會問一句自己“我會和她一樣勇敢嗎?”我相信你會的。這就是文學之光。

如果我們父母健存恩愛,但我們看到身邊遭遇不幸的同學,我們想起林黛玉的孤苦,還會對他冷眼嘲笑嗎?我相信肯定不會。這就是文學之光。

如果遭遇不幸,面對著成長的孤獨時,有一個人給你一個飯糰,有一個人因為你沒有玉就連自己的玉也不要了,你還會自怨自艾,畏懼前行嗎?我相信不會了。這就是文學之光。

成長是一場孤獨的旅行,但請不要害怕,因為只要你用心去閱讀,文學經典就會是一縷陽光,照耀著你的夢想,陪伴著你的成長。

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2

《林黛玉進賈府》向我們第一次展現了賈府。賈府的環境,有著豐富文化內涵,透過院落建築與服飾儀節,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賈府的特點,像賈母在賈府至高無上一樣,賈府透示給黛玉的是骨子裡的王尊王貴,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個樣板,是一個封建上層統治者的生活寫照。

對黛玉的描寫,處處表現她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謹小慎微的態度表現她“寄人籬下”的心境,黛玉“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有很強的自卑感。

鳳姐一出場,滿屋子全是她一個人在說話,別人都成了陪襯,她誇黛玉標緻,嘆黛玉命苦,對黛玉關懷備至,一切都依著賈母的心思行事,一切為了討得賈母的歡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機靈的性格和在賈府的實權地位都表現出來了。

賈寶玉生活在封建貴族家庭,處在封建正統勢力的重重包圍之中,這個家庭使他“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這對賈寶玉是沉重的壓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擺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尋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卻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於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狀態。

最後,我們要感謝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劃了我們這次穿越時間隧道的“故園神遊”。

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3

雖是短短几頁課文,卻讓我們得出了一個答案:《紅樓夢》的:“千紅一哭(窟),萬豔同悲(杯)”昭示著封建制度的必然衰敗,它的成功也不僅僅在於其文學價值。

想著曾在哪一回中所見的文字,我空吟著“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吾誰與逝,與吾從,渺涉茫茫,歸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於詞句的優美了,而是對那個時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認識。

瞭解了顰兒“孤高自許,目下無塵”背後的無奈,漸漸瞭解了寶玉“富貴閒人”中隱藏的叛逆。瞭解了那個終日以淚洗面,輸掉了釵黛之爭,在淒涼中香消玉殞的黛玉,如果說悲愁是東方古典女性的特點,那麼黛玉無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時空,打破了歷史的界限,似乎見了她初到賈府的處處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個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禮教與各種人際的束縛中,無法理解,無法承受,盡力的躲避與應付。

她也承載了,搭上了這賈府的列車,開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時,不知你是否還在前行。

林黛玉進賈府讀後感4

《紅樓夢》的真正開端應當是第三回後半部分《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節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對賈府概狀、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為其在賈府中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黛玉到賈府來,身份是孤女投靠親眷。因此,她為自己立下的行為宗旨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這一準則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現。作者在字裡行間,無不表現了林黛玉的敏銳小心、對一切都細細觀察、行為恭謹。例如在邢夫人處一節、王夫人處一節、喝茶一節,還有與寶玉相會一節。試看寶黛相會,寶玉一見她便貓直:“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而黛玉見到寶玉時雖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後面的寶黛問答,黛玉只是問一答一,絕不多說一句話,並且當寶玉問“妹妹可曾讀書時”,她說“不曾讀……些須認得幾個字”。這與前文賈母問她時她回答“只剛唸了《四書》”區別何其大也。她前後不一的原因,不過是為了迎春姊妹們只“認得兩個字”罷了。寶玉的痴狂與黛玉的謹慎形成強烈對比,這也為他們在後文中的愛情悲劇埋下了伏筆。

黛玉在賈府內的命運,還通過“一個翻頭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語有所預兆。茫茫大士說她的病“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許見哭聲”預示她“淚盡而死”的結局,而所謂“外姓親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賈家了。但是黛玉概不聽勸,孤身人了賈家,其前途可以想見。首先是她在賈家的地位。試看她進榮國府時。“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進門後,又是幾個婆子扶她出轎,走了許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著的是兒個“穿紅著綠的丫頭”。只有賈母才給了她一點溫暖,被“一把接入懷中”。賈母疼她,為的是她身世的可憐;而熙風等人跟她親熱,所為只是賈母。至於賈赦、賈政等,則都託故徽得見她。試與後文中寶釵進府相比,就可見黛玉處境之艱難了。

由此可見,黛玉在賈府中處於一個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於賈母的疼愛,她得以與寶玉並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無親無友,無財無勢,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處境所決定的。也正是因為此,方有了後文的一出出悲劇,有了這一冊“傷金悼玉的《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