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淺析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6.65K

 摘 要: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單純坦誠,執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紅顏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與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終以悲劇收場。本文將從林黛玉的氣質個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劇意義三個方面進行簡析。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淺析的論文

關鍵詞: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劇意義

引言

在《紅樓夢》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寫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個性使她從大觀園的眾姐妹中脫穎而出,“瀟湘妃子”表現了曹雪芹想要描繪的不食塵世煙火、跳出人世間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瀟湘館以襯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卻以悲劇收場,這不得不讓我們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從何而來?她的悲劇又有什麼意義?

1.氣質個性

1.1 容顏嬌美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便是曹雪芹呈現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嬌俏柔弱,惹人憐愛。鳳姐一見就驚歎道:“天下竟有這樣標緻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在寶玉的眼裡:“嫋嫋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婉轉風流,嬌美動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裡的寶玉也動了情。作者借鳳姐的讚揚和寶玉動情的痴態,側面描繪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後人對林妹妹心馳神往。

1.2 才華出眾

黛玉的詩才不只是《紅樓夢》眾人知道,所有讀過《紅樓夢》的讀者都為之傾倒。

《紅樓夢》動用大量筆墨、創造了大量詩詞來顯示黛玉才華橫溢、頗具“詠絮才”的`詩人氣度。在貴妃省親時,借元春對黛玉替寶玉所作的詩的另眼相看,側面體現黛玉的才華在園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觸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風雨夕》等佳作,一一體現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詩才。而且黛玉寫詩往往是“一揮而就”。寫詩時她信手拈來之作總能引來喝彩,這襯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於大觀園中眾才女,也可見她積澱之深。黛玉的詩並不侷限於傷春悲秋, 還會寫出像“毫端蘊秀臨霜寫, 口齒噙香對月吟”這樣瀟灑的,像“孤標傲世偕誰隱 ,一樣花開為底遲”“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種富於哲學意味的詩;也有“鐵甲長戈死未忘”“馳城逐塹勢猙獰”的錚錚之意, 也有“盛世無飢餒, 何需耕織忙”這樣頌聖的。這些詩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體,也表現了她能夠駕馭多種題材的強大能力更可以從詩中看出她所具備的不屈服於世俗的傲骨。因為這些,紅學家贊她“才、情、性三者具備”,是一個作品既有質量又有數量更有性情的詩人。

1.3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許多人認為尖酸刻薄,實際上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現。她不像趙姨娘一樣,為了尋求在賈府中的一席之地,違背自己的本性,最後連自己的女兒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劉姥姥,將其稱為“母蝗蟲”,並不是因為對方身份低微,而是因為劉姥姥為了巴結賈府作踐自己以逗趣取樂。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別人,所以對於香菱的請教,她能熱枕相接,並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為師。她給香菱耐心地講解詩的做法以及要求,她還將自己珍藏的詩集借給香菱,為她挑選出閱讀篇目,乃至幫她批改習作,堪稱“誨人不倦”。對香菱尚可如此,可見她的孤傲並不絕對。在元妃省親時,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詩應景,顯示了她的潔身自持,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更反映了她對地主階級的大膽叛逆思想。

1.4 多愁善感

初入賈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她明白雖然自己作為賈母的外孫女,可以得到她的“呵護”,但畢竟不是其“孫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為賈府人員的各種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籬下的。在生活瑣事中,林黛玉能夠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對各種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也只能自哀自嘆。在愛情中,寶釵和寶玉的“金玉之說”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脅,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為了試探對方的真心。後來賈府的一系列變故、封建家長們的一系列手段對她身心造成的傷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來就體弱多病的她最終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優勢,她的氣質是後天培養的。首先,她的才華來自於父母對她的教養。林家因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命中無子”,對唯一的後代黛玉“愛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識幾個字”,“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充男孩養的辦法讓黛玉有更多的機會學習,也是她才華出眾的原因。且年幼喪母,先生可以教他讀書,卻無法傳播封建禮教,這樣讓她的思想與一般傳統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順從於封建思想,她要叛逆,要爭取自由。

黛玉的清高是從父親林如海那耳濡目染來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鹽御史,林家更是書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賈家人,但林如海與賈家的接觸並不親密。可見他對賈府的腐敗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黛玉作為他的女兒,對金銀之物需要卻並不上心。孤傲則來源於從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對逢源別人的不屑。另外,她對寶玉一心一意,寶玉雖對她也有情有義,但寶玉對眾女兒是博愛的,黛玉的孤傲不失為小女兒吃醋的表現。

黛玉也是自卑的。從掌上明珠到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是“外孫女”不是“正主兒”,背後缺少家族的支援,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將自己寄託在與寶玉的“木石情緣”上,這一寄託又被更讓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緣”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讓她多愁,註定了最後的悲劇。

3.悲劇意義

林黛玉的悲劇是註定的,這一點從全文開篇的“還淚之說”便可以看出。作為封建體制下的貴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卻很少有封建的色彩。她的思想行為與她的生活環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環境吞沒的悲劇。黛玉象徵了封建社會女性的獨立意識,她的死是用最決絕的方法來證明她與封建制度抗爭的意志。她是封建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犧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擺脫封建束縛的自我意識的開始。賈府的衰敗意味著封建體制的沒落,也意味著新時代的展開。

參考文獻

[1] 《紅樓夢》曹雪芹著

[2] 王瑜. 林黛玉形象摭談

[3] 黃錦群.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現代解讀

[4] 田愛興.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5] 龍朔. 淺論《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

陳諾楠(1997.09― )女,浙江杭州,本科,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潘文彬(1988.08― )男,浙江杭州,碩士,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教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