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6篇)

才智咖 人氣:2.7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治通鑑》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6篇)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000字1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鑑。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鑑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麼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豔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後期戰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敘述了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鉅著。

《資治通鑑》敘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敘事真實生動。蕭規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鑑》,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鑑》:“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資治通鑑》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鑑》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雲譎波詭;秦統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雲,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後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域性觀念。一切以民族發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000字2

《資治通鑑》上的一則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侍中劉曄,歷任曹操、曹丕、曹叡三朝重臣,深受三代皇帝的信任,遇有軍國大事,常常召來諮詢,多有所中,在朝中很有威望。

太初六年,第三代皇帝曹叡想完成統一大業,先挑軟柿子欺,決定討伐蜀國,但朝臣內外都說不可以,理由是時機不成熟,年年戰爭,還是與民休息的好。於是曹叡召入劉曄,問他可否?劉曄說可以。曹叡很高興。劉曄從內宮出來時,群臣問他是怎樣跟皇上說的?他說不可以。群臣很高興,以為跟他們一邊的。

中領軍楊暨,也是曹叡信任的大臣,他是堅決反對伐蜀的,每次與曹叡討論伐蜀一事,他都是拼命勸諫。曹叡說:“你是書生,哪裡知道軍事!”

楊暨回答說:“臣說的可能不對,但侍中劉曄,先帝謀臣,他就常說不可伐蜀。”

曹叡說:“劉曄跟我說可以伐蜀。”

楊暨說:“那可以召劉曄前來對質。”

於是曹叡將劉曄召來問話,但劉曄不發一言。

事後,曹叡單獨召見,劉曄責備曹叡說:“伐蜀,乃軍國大事,臣得與參與其中,做夢都怕洩露機密,怎敢隨便向人言說。兵者詭道也,軍事未發,一定要嚴加保密,像陛下這樣討論,我估計蜀國已經知道,並做好防備了。”

曹叡一聽有理,連忙謝過。

劉曄出來後,又責備楊暨,說你太性急了,說服人主,好比釣大魚,不能急收,要先縱而隨之,然後再順勢收線,這樣才能釣起大魚。你是直臣,但沒有計謀,缺少深思熟慮。楊暨也謝過。

有人對曹叡說:“劉曄不忠,喜歡察言觀色,趨奉皇上的意思。陛下可以試著問劉曄,故意反著說,如果劉曄的回答與問話相反,那麼說明劉曄與皇上的意見是相同的。如果劉曄的回答與皇上的反話也是相同的,說明劉曄都是假的。”

曹叡一試,果然如此,心中大為反感,從此疏遠了劉曄。劉曄發狂,不久憂病而死。

《資治通鑑》的主編司馬光引用前人的話加了一段編者按,說:“巧詐不如拙誠。”信矣!像劉曄這樣既明且智的人,如果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可以與古之上賢媲美。可他偏好計謀,為人不誠實,結果內失君心,外被同僚鄙視,最終身敗名裂,豈不可惜!

其實現實社會也是如此,如今很多心靈雞湯都是講如何為人處世,或者在職場上如何出人頭地,說的口若懸河、眼花繚亂。其實沒那麼複雜,就按照“巧詐不如拙誠。”的原則,誠實守信就好了,也許一段時間會有誤解、不快,但終究會理解讚賞的.。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曾寫過一幅對聯:“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把精力都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人生會輕鬆、快樂許多。

西方有句諺語:“誠實是上策。”也是這個道理。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000字3

歷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時間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並朝代分為十六紀,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學史上還是文學史上,它都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閱讀完這部偉大的史書,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安史之亂”:開元后期,唐玄宗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朝廷是奸臣當道,上層的內部矛盾鬥爭也很激烈。李林甫屍骨未寒,楊國忠就誣告他與人謀反,因而剝奪了其官爵,清洗了其黨羽。楊國忠與安祿山也勢若水火,他奏請哥舒翰為河兩節度使,以與安祿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壞,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勢力進一步發展,土地兼併嚴重,安祿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寵愛後,由於害怕楊國忠對自己不利,於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哀的一個轉折點,它不僅結束了盛唐的神話,讓中華民族由開放轉向保守,還使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絕不會因為安定富饒就縱情享樂,給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機。但是,安祿山的反叛也很失敗,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軍,雖然史思明最後回來了,但是安祿山還是被自己兒子殺了,起義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不過,唐朝要是不滅亡,那麼今天說不定就會換個樣子呢!

通過“安史之亂”,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飛和三國時期的趙雲。岳飛不顧生死,在前線英勇抗擊金軍,但是卻因朝廷奸臣當道,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最好時機,他明知回去後定難逃一劫,卻還是回到了朝廷忠於君王的命令,最後岳飛死在了秦檜的手裡。而趙雲在一場混戰中和劉備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陣後又殺回陣中,從曹軍的層層包圍之下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劉備的老婆和兒子。與趙雲、岳飛這種臣子對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祿山為了不死於楊國忠之手而反叛的行為,簡直豬狗不如。我想:也許很多人都認為安祿山起兵反唐是為了當皇帝的利益,因為他反叛後自立為大燕皇帝,建立燕國。但其實不然,剛開始奸臣楊國忠想殺死安祿山,導致安祿山反叛,在反叛的過程中,安祿山開始為利益所誘惑,才會在洛陽稱帝。如果沒有奸臣當道,也許安祿山也不會反叛吧!

一部偉大的史書,不僅能記載過去,還能像一面明鏡一樣,讓人們從中學到好品質,捨棄壞習慣,可真是不同凡響!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000字4

《資治通鑑》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於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裡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地讀完了《資治通鑑》,並作了數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鑑》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餘次了,有的章節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於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巨集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裡?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發現,在世界範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現,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後,由於非洲一系列考古發現,又出現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後,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預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

寫到這裡,似乎該打住了。在一塊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讀完《資治通鑑》,對於我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於在國內的工作時間,的確是一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家戶口,又要忙於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裡能覓得這麼一段悠閒無慮、一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境和這段充滿著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000字5

《通鑑》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於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

看完了《資治通鑑》一書,彷彿自己在歷史的長河中飄蕩,飽覽著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在《資治通鑑》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漢文帝了。

漢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來,漢文帝之所以能夠能夠成為守成之君時應為三種原因:一.不擾法。二.不擾民。三.克服享樂主意。由於這三點漢文帝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中國歷史上,不乏優秀的開國皇帝,然而卻鮮有傑出的守成之君。《資治通鑑》記載了王朝興衰,各種各樣的君主多達數百人,其中失敗的遠遠多於成功的。絕大多數守業之君,不僅無法守住祖業,反而有這種那種的弊病,導致國家衰亡。在《資治通鑑》所載的眾多君主中,西漢時代的漢文帝堪稱守成之君的典範,那麼漢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裡呢?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漢文帝拒奢尚儉,非無慾,乃不敢放任也。其時,國家剛剛擺脫兵禍,神州滿目瘡痍,猶如廢墟,庫徒四壁,財力貧弱,皇帝出巡時竟連一輛有派的馬車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計艱難,一遇災年,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鬻妻賣子,顛沛流離。經濟狀況的惡化,迫使漢皇帝採取了一系列穩定局勢的措施,諸如減輕賦稅,抑商養農,募民還鄉等,很快使瀕臨崩潰的國家經濟有了些許生機。與此同時,另有一股不健康風氣在悄然增長,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驕奢淫逸。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私慾,不惜以增加封國內百姓的負擔為代價,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墜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為解決此弊,漢文帝決然推行節儉之風,以抵制奢靡的侵害,並且身體力行以影響官風、乃至民風。

這也是漢文帝能夠成為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小故事體現了漢文帝愛民如子的特點。又體現了漢文帝克服享樂主義的優良品質。

如今我們的社會風氣為何不好,正是因為社會上缺少像漢文帝一樣的守成之君。正是因為這社會中沒有這樣一位像漢文帝一樣的領導者。所以導致如今的社會,如果要是社會中有這樣一位領導者的話,為我們做出榜樣,全中國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國家的守成之君。家強則國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漢文帝那樣,做一個守成之君,中國必將會越來越強大。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1000字6

最近,學習了《孫權勸學》這一課。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對《資治通鑑》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於是,這幾天,我用心閱讀了這本鉅著。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所謂資治通鑑,即“鑑於往事,有資於治世”,這四個字型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鑑》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

讀完《資治通鑑》這本書後,裡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讚歎,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啟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於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後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自殺、創造了四百年漢朝。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後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然後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後,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鑑》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鉅著,問世千餘來年,給了後人多少教益和啟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