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1.46W

當想知道某一情況、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時,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我們在調查結束後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那麼你真的會寫調查報告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精選5篇)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燈,是生命的奠基石。生命因為有了理想而有奮鬥的動力,因為有了理想而精彩。沒有理想的人如同一具行屍走肉,這樣的人只剩下軀殼,碌碌一生,無所作為,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劇。大學裡的莘莘學子更是胸懷大志,誰不想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誰不不想充當一個叱吒風雲的時代寵兒。當今的大學生,他們滿懷激情,滿懷憧憬,構築自己未來的藍圖。我們就大學生就業憧憬問題,對5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發展空間與薪酬

根據調查顯示,8%的人選擇在1000元以下,41%的人選擇在10002000,30%的人選擇在20003000,21%的人選擇在300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當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資是多少這一問題,大部分人選了1000~2000元。有人說,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資,關鍵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來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發展空間。求職時,應該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麼、渴望得到什麼、未來發展如何,個人的發展前景與待遇發生矛盾的時候,每個人的選擇都會不一樣。顯然薪金不再是大學生最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對待薪金這是個正確的心態,一心想高薪,反而影響了工作的表現,積累經驗才是第一位的。

二、關於畢業後的去向問題

根據調查顯示,63%的人選擇在沿海開放城市工作,13%的人選擇回家鄉,12%的人是去內地省會城市,7%的人選擇去國外發展,5%的人選擇在邊遠/大西北/農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學生還是認為留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發展的機會比較多,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而且從資料中更可看出當代大學生還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偏遠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後,很多大學生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情願留在大城市發展。

三、要高薪還是要愛好

據調查顯示,46%的人對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感興趣,36%的人考慮個人愛好,還有18%的人只考慮金錢因素。

任何你再喜歡的工作都會有厭煩的時候,什麼工作都一樣,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要把工作當作事業,它只是謀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選擇與專業有關的事業從事。當你有一定經歷後你才可能有事業,當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輩子只有工作而沒有事業。還有大部分人認為,愛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才有開創一片天地的可能。

四、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的信心程度

據調查顯示,2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就業前景廣闊,56%的人認為就業前景尚可,11%的人認為現在考慮此問題毫無用處,13%的人則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在考慮自己就業前景過程中,信心不僅給大學生帶來勇氣和力量,也會使用人單位,首先從氣勢上產生認同感。要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保持堅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工作。其次,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儘量避開自己的不足,這樣,就有可能使你在擇業競爭中佔據主動。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動用人單位的熱情。要給人感覺到,我是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的。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2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小組做了一次網上問卷調查,共有548位大學生參與了回答。調查檔案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3

“到面試時,學校才明確提出不要女生,我的希望一下破滅了。”今年研究生畢業的嚴鈺一直想到高校當老師,如今已經投出去40份簡歷,唯一一次參加一所師範學校的面試也以失敗告終,原因就是她是女生。

近日,山東人才網進行了一次女大學生求職及擇偶意向網上調查,4天時間共有7311名女大學生參加了本次調查。調查顯示,女大學生在就業上遭遇性別歧視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被調查者中,認為“比較嚴重”的佔52.8%,認為“不太嚴重”和“不存在”的.分別佔44.4%和2.8%。對於女大學生就業為何難這一問題,42.4%的女生認為“崗位少,求職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為“用人單位歧視女大學生”佔24.8%,“自身素質不夠強”佔24.6%,“社會關係不多”佔8.2%。山東人才網人力資源師劉謙認為,近年來明確提出“不要女性”的單位和崗位越來越少,性別歧視更多是隱性存在。

3月30日,山東人才網聯合當地都市女報舉辦了一場女性專場網路視訊招聘會。當天共有152家單位參會招聘,為女大學生提供了2800多個崗位。排在前三位的熱門行業分別是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電子技術、貿易行業,熱招職位主要為銷售、生產/營運/工程、計算機/網際網路/通訊、人事/行政/後勤、公關/廣告等。

新聞專業的白雪峰今年本科畢業,她說,她們班級90名學生中女生佔三分之二,班裡20多名同學前幾天從蘭州跑到西安參加人才招聘會,但“很多理工類崗位明確不招女生”,有個文祕崗位也註明只要男性,“可能覺得女生比較

麻煩吧”。據瞭解,她們班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已經找到工作,但大多是靠家裡的關係。

對於性別歧視,去年畢業的王寶卻有不同看法。她說她並沒有感覺在應聘過程中受到歧視,應聘成功後在參加單位新員工培訓時,她發現200多名新員工中,女生比男生還多,“領導也曾直言招聘時不想要女生,但幾輪考試下來,很多女生很優秀”。王寶認為大單位大公司存在性別歧視問題的就少很多,男女生同場競技拼的都是能力。她說女大學生就業時要總是考慮歧視問題,就會給自己帶上無形的緊箍咒,不利於找工作。

此外,調查還顯示,“穩定、沒有風險”仍是女性求職者比較看重的因素,有72.2%的被調查女生贊同“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選擇“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分別佔19.4%和52.8%。從調查和招聘現場看,女大學生對薪酬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在求職最關心的6個問題中,該因素僅以12.3%的比例排在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4

第一,慎重選擇創業專案

選擇什麼樣的創業專案很要害。要選擇有發展前景、投入少收益高、競爭不激烈的非傳統行業。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間裡,三個行業具有發展前景。第一,網際網路將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尤其是電子商務。第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設想一下假如農村每家每戶每年多花1000塊錢,能夠拉動幾個GDP的增長?第三,新能源的前景仍是廣闊的。當前傳統能源是一次效能源,對環境汙染嚴重。新能源不僅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還對環境不產生破壞作用。

第二,選擇專案別拋棄專業

大學生創業最好不要選擇開飯店、賣菜。因為開飯店賣菜之類的,普通的國中生和高中生都能幹,甚至會比你做得還好,不要與他們搶飯碗。在大學裡學習了三、四年,已經具備了系統的專業知識,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專案創業,這是中學生所不具備的。脫離自己的專業做一些常人都能做的專案,那就是浪費大學三、四年所學的知識。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專業元素,發揮特長,需要的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三,提倡先打工後創業

給大學生們作講座的時候,問到創業什麼最重要,大多數人回答都是“錢”。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大學生創業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經驗和能力,第二、人脈資源,第三、資金。個人的經驗和能力是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沒有經驗,剛有想法就去幹容易失敗,即使別人給你資助,你也會賠。大學生靠什麼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去打工。打工時,積累了經驗提升了能力,同時也能熟悉一些比你強的人,增加一些人脈關係,這樣就為以後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注重人脈關係積累

這個社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人在做,所以人脈關係的積累很重要。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入門票,人脈關係不好,你就不能募股。擴充套件人脈關係,多結識比你能力強比你有錢的人,尋找他人給你投資時,對你認可的有錢人就會給你投資,這就是人脈關係作用的顯現。你擁有了能力經驗而且選擇的專案非常好,又結識了認可你的有錢人,自然有人會給你投資的。

第五,在創業中創新

大學生最不缺的就是新的思維,新的想法。大學生創業不要做傳統行業,也不要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看看自己和其他人比哪些方面更有優勢。假如你發現自己有一個比別人強的特點,比如說你財務比較有優勢,暑假可以到會計師事務所打工,哪怕不要錢,可以補充財務知識,畢業之後找一個財務方面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大學生怎麼創新呢?要根據現有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思路,創造新的模式。

第六,積極募股別負債

大學生創業怎樣“找錢”?一般的大學生會找家人和朋友借錢,是不好的。因為你負債後心理壓力大,做事輕易衝動,衝動的結果是失敗率很高,不適合創業。募股是最好的方法,除了能找到資金,他入了股,和你在同一條船上,會幫助你把事情做好,自己借債,別人不會關心你。怎麼樣去募股呢?這要靠機遇,第一,找一個比你能力強、比你水平高、也有錢的人給你投錢,他只投錢,什麼都不管,然後坐等分紅,你再找幾個合夥人一起幹。第二,找一個有錢人投資,他比你有能力,給你投資,你們一塊幹。

總之,現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無疑為大學生創業鋪就了一條“綠色通道”。從減免部分費用,到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諮詢服務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使大學生獲得了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援。加上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優惠政策供大學生創業,可以說,創業雖比就業下得決心要大很多,但這條道路卻比就業明朗許多。“賺大錢還是賺小錢,取決於你的戰略”。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5

大學生就業難,普遍覺得報酬太低,原因何在?

首先,從人力資本投資和收益的角度看,不能片面地責難大學生對工作崗位,特別是對收入水平的抉擇,大學生謀求較高收入的工作崗位是有道理的。在查閱相關資料計算後發現:城鎮國小、國中、高中和中專、大專和本科、碩士、博士各學歷階段畢業人力資本量分別為20xx年價格人民幣3.1萬、4.9萬、7.4萬、19.4萬、31.6萬、49.8萬;各階段新增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率(高學歷與低學歷收入之差比以本學習階段投資新增人力資本量),分別為9.8%、22.2%、11.0%、4.7%、18.8%、14.6%。可以看出,從中等教育水平培養到高等教育水平,需要人力資本投資12.1萬元,邊際投資很大。

據有關調查資料,目前大學畢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為每月1700元左右,高中和中等教育畢業的為1500元左右,大學投資收益率僅為4.7%。這樣低的邊際收益率,對大學階段的人力資本投資是極不合算的。因此,大學生及其家長找一個能回報大學階段投資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崗位,就是投資對合理收益的追求,是經濟人最理性的反應,而簡單說大學生擇業條件太高,挑三揀四,從成本收益理論講,是毫無道理的。否則,從投資回收角度講,他無法收回大學階段的教育投資,實際是虧損的,那又何必要上大學呢?

再次,大學生需求方面也存在著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主要是民間投資受到制約,中小企業數量人少,民問中介、社群等組織不發達,自由職業者受到限制。日本1.25億人口有660萬個中小企業,中國近13億人口只有700萬個。從世界性的規律來看,一個國家的企業,99.5%以上是中小企業;觀察中小企業數量與在企業中就業人員的關係,中小企業平均從業者為10人左右:而從就業的結構看,一個國家65%——80%的勞動者在中小企業就業;隨著發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業數量也不同,已開發國家中小企業數量平均每千人50個左右;而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創業者等,中小企業就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多去處。中國為什麼就業難,就是因為每千人中小企業數太少。除了社會、家長和大學生“吃皇糧”、官本位等觀念外,辦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高、時間長、手續多、成本大,開辦企業後貸款難,政府收費專案多,中小企業很難經營和成活,是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太少的最主要體制原因。

另外,我覺得應該從大學生本身找原因。作為企業,他所支付給員工的工資肯定是建立在員工能為他提供經濟效益。顯然,能為企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經濟效益得到的報酬就會越多。那麼一個本科生究竟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呢?據調查:

教育培養的技能性和創業性人才較少。大學教育中企業所需要的培養。高階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課程、實驗、操作、實習等較為缺乏,許多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後,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無法適應崗位需要。而在大學中幾乎不開創業課程,大學生畢業後,對於怎樣開辦一個企業,怎樣研究和開拓市場,怎樣進行核算,怎樣經營和管理企業等等,一無所知。

另外,現在大學生的觀念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的大學教育過去是培養“吃皇糧、捧鐵飯碗”人才教育。大學畢業後一般分配到黨政社團、國家事業、國有企業單位計劃分配,工資有一定標準並穩定提高,除了國有企業外,工資來源為財政經費,在過去大學生畢業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大量的分配到這些單財政還負擔得了。現在,黨政社團、事業單位都在進行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國有企業每年也要減出幾百萬人來。現在還有很多人能從這種思想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