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城鎮建設的成績與問題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4.81K

近年來,湖北各地以“百鎮千村”示範工程為支撐,以大中小城市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鄉村集鎮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快農貿市場建設,擴大對農業的服務領域,加快城鎮化建設程序,使小城鎮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社會中心,帶動了全省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但同時,湖北的小城鎮建設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加快湖北小城鎮建設任重道遠。

關於小城鎮建設的成績與問題調研報告

一、湖北小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6年以來,湖北以“百鎮千村”示範工程為重點,以“產業興鎮”為目標,從現實條件出發,突出小城鎮發展重點,不斷優化小城鎮發展佈局,大力提升小城鎮功能和改善小城鎮生產生活環境,有力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小城鎮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的重要載體和城鎮化的基礎支撐。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鎮化水平達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個百分點,湖北省現有小城鎮942個,其中建制鎮735個,鄉集鎮207個。

(一)小城鎮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鎮成長為新的區域中心。近年來,湖北各地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工作三大戰略之一,與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二次創業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鎮迅速崛起,湧現出了宜昌龍泉、荊州容城、襄樊雙溝、陽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聞名遐邇的明星城鎮。小城鎮已經成為全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中心、產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務工經商農民集聚的中心,成為湖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撐。如監利縣容城鎮是一個緊鎊長江的著名歷史古鎮。為了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鎮委、鎮政府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充分發揮發展城郊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機械、化肥、造紙、陶瓷、鑄造、棉紡、毛紡、製藥、食品、釀酒、木材加工、電器儀表等行業生產的優質主導產品馳名省內外。目前,該鎮城內各村擁有較大規模的村辦、組辦企業,市場、商店等經濟實體近100家,城區大部分村級收入超過了100萬元,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全鎮經濟規模效益明顯,已率先形成了農村產業化格局。同樣,夷陵龍泉鎮在多年的實踐中,堅持把實現龍泉率先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探索推動鎮域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出一條“城鎮工業化、農村集鎮化、鎮村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他們一方面扶持本土企業稻花香集團打造百億產業叢集,一方面做大做強以三峽泵業為龍頭的機電工業叢集,科學規劃建設魏家畈輕工業園。20xx年該鎮規模工業企業7家,中小企業197家,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0億元,同比增長5.9%;稅收入庫額完成4354萬元,同比增長12.3%。農民人均勞動所得實現10757元,同比增長10.3%,成為夷陵區經濟重鎮、全市工業第一鎮、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和全國文明村鎮。

(二)小城鎮的城鄉融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幾年,全省各地通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同時實施一批農業重點工程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主要體現在全省鄉鎮企業正迅速突破“三就三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為生產、為生活、為市場)的分數佈局模式,向農村小城鎮、工業小區集中。20xx年全省鄉鎮企業進城辦企業和異地辦企業6923家,創增加值24.35億元。全省70%以上的鄉村企業集聚在小城鎮,已設立鄉鎮工業小區78個,一批經濟發達的鄉鎮以企業為支撐,把發展工業小區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如近年來,鍾祥市以中小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不斷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86家,擁有7個省級農產品名牌產品,6個湖北省著名商標,28個綠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糧集團為主的糧油加工叢集,以雨潤集團為主的肉類加工叢集,以匯源集團為主的飲料食品加工叢集,以進鑫公司為主的棉紡加工叢集。鍾祥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36%,農產品加工業叢集被評為“中國產業叢集品牌50強”,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產業叢集。去年全鍾祥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9.3億元,比上年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78元,增長14.4%。

(三)小城鎮的產業經營,夯實了縣域經濟的經濟基礎。20xx年,湖北省79個縣(市、區)生產總值達6060億元,增長14.0%,增速高出全省0.6個百分點,佔全省gdp的比重為54%。其中21個縣市區的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比前年新增10個,仙桃、潛江和曾都區的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縣域工業化程序明顯加快。全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732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增速高出全省4.2個百分點,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達45.1%。同時,縣域和農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20xx年,湖北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09.9億元,增長25.2%,其中縣以下農村消費增長22.8%,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56%。

(四)小城鎮的園區建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近年來,湖北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規模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跨省轉移700萬人。20xx年全省鄉村從業人員總數達到2078.77萬人,比上年增加48.1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達到35.92萬人,比上年減少0.59萬人,同比下降1.6%;非農業勞動力達到20.4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49萬人,同比增加7.8%。小城鎮的迅猛發展,使城鎮吸納就業、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鎮的城郊經濟,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近幾年,全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本方略,把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作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同時,一批重要城鎮的城郊經濟發展迅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幫助了農民增收。如十堰市張灣區立足城郊優勢,圍繞豐富城區市民“菜籃子”、“果盤子”、“餐桌子”、“茶杯子”、“錢袋子”,採取政策驅動、典型帶動、專案拉動、科技助動“四輪驅動”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養殖、打工經濟”為主導的“四個億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加快了農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區僅蔬菜專業村達到43個,菜農達到3萬多人,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年蔬菜上市量8500萬公斤,實現產值1.3億元,為當地農民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鎮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城鎮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目前,全省734個鎮是近年並鄉並鎮的結果,大多為“小鎮區、大農村”,甚至未脫離集鎮的痕跡,城鎮平均人口不足1.2萬人,多數建制鎮不足1萬人,最小的鎮人口僅千餘人。由於小城鎮存局不合理,人口規模小,產業不集中,難以形成支柱產業,經濟實力弱,發展後勁不足。在2004年、20xx年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兩屆全國“千強鎮”的名單,湖北由3個變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個,山西有7個,安徽和江西各有2個。在20xx年的中部百強縣(市)名單中,山西有15個、安徽有12個、江西有9個、河南有41個、湖南有17個、而湖北有11個,與湖北在全國和中部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

(二)產業層次低,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多數城鎮屬於自發形成的傳統農業服務型的行政中心,結構單一,沒有使得資源優勢真正轉化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缺乏產業支撐。全省小城鎮產業發展基本上還是呈現出以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為主體、二、三產業比重很小的結構特徵,總體產出功能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特別是飲食服務業、商品零售業等第三產業仍處於落後狀態,資訊諮詢、技術服務、文教衛生、金融保險等高層次的行業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農產品加工率45%,低於全國50%的水平。湖北農產品加工值相當於江蘇64%、廣東51%、山東41%。

(三)環境設施不全,生態汙染嚴重。隨著城鎮人口的迅速增加,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大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城鎮廢水、廢氣、廢渣不斷增加,噪聲加劇,嚴重汙染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有關調查顯示,在建制鎮中,工業廢水有專門處理裝置的鎮只佔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時清運的鎮只佔49.4%,加上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廢物總量增加,造成城鎮周圍的大部分水體制質量在三類水以下,大氣、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汙染也比較嚴重。加上小城鎮受財力所限,環境治理差。

(四)市場網路落後,產品銷售不暢。當前,全省大多數城鎮市場特色不明顯,為農服務、為主導產業服務的功能不完善。其中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都不到位,資源和產品輸出渠道不暢;工業主導產品市場規模小,銷售乏力,產品外銷的售後服務水平不高。生產要素市場剛剛起步,缺乏強有力的經紀人隊伍。各鄉鎮大多是處於獨闖獨幹狀態,秉持“溝通訊息、整合資源、團結互助、合作發展”的服務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規劃中重點抓好100個小城鎮工業園區和產業叢集的發展,形成100個年營業收入過20億元、50個年營業收入過30億元的小城鎮的目標相比,任務還比較艱鉅。

三、制約湖北小城鎮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規劃起點低,體制改革滯後。小城鎮的暫住人口雖然佔有一定的比重,但人們長期居住的願望並不迫切,難以發揮其吸納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作用。一是現行的戶籍制度限制了進城經商的農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農民的夾心階層。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事業的農村勞動力取得城市戶口的機會。二是現行的土地的買賣、出租、抵押、轉讓、入股存在很多問題,農民放棄土地難以獲得合理補償。三是城鄉不平衡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多數農民連基本的養老保險都無法滿足,更談不上像城鎮居民那樣還擁有醫療、失業、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險,使農民顧慮很多,不願意放棄土地遷居城鎮。同時,城鎮管理機構和法規不健全,市容市貌、環境衛、社會治安、市場管理、文化娛樂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會問題沒有列入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城鎮髒、亂狀況較為普遍,城鎮建設活動失控,城鎮總體環境嚴重失調。可見,我省小城鎮建化設還處於一個低水平階段。

(二)資金投入不足,延緩了小城鎮建設。2006年省財政安排了1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實施“百鎮千村”示範工程建設(其中5000萬元用於100個重點鎮建設,5000萬元用於示範村的整治),帶動全省100個重點鎮計劃投資8.31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4億元,佔全年計劃的101%。但全省城鎮建設投資只佔gdp的比重為2.59%,比全國5.22%的平均水平低2.63個百分點。與江蘇、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別低1.15、0.70、3.24、0.50個百分點。2007年全省重點鎮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5億元,示範村完成投資5.2億元,分別比上年度增長13.1%、20.9%,啟動了500個示範村的村莊整治任務。但國內不少省份對小城鎮的發展實質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於湖北。如廣東省在2003年下發了《關於加快中心鎮發展意見》,明確提出了對277箇中心鎮給予10個方面來源的建設資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體制等的支援,並從2003年開始連續三年,省財政每年撥出2500萬元作為全省中心鎮規劃補助經費。僅2003年省直部門就對中心鎮的各方面建設投入達數億元,廣州市則明確規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安排每個中心鎮1500萬元統籌建設資金,一定5年不變。相比之下,湖北省財政加入小城鎮建設的投入相差明顯。

(三)建設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鎮化的程序。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積累計減少了478.74千公頃(717.11萬畝),年均每年減少15.96千公頃(23.94萬畝),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畝減少到20xx年的0.81畝。可見,小城鎮化的土地利用已成為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城鎮建設利用率低,許多城鎮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現象嚴重。二是城鎮建設用地結構不盡合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工業用地等生產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產業為龍頭的鄉鎮經濟,其聚集效應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數鎮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分有限,在城鎮基礎建設上投入普遍較少,加之小鎮融資能力較弱,建設資金短缺,導致小城鎮建設吸引力不強,集聚效應難形成。同時,引進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鎮的建設規模,延緩了小區的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顯現。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2.5萬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戶中小城鎮,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產品質量不穩,缺乏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市場競爭力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