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調研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9.99K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組織做好20xx年“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工作的通知》檔案精神,全面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按照省局要求,我局開展了全市“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調研,分析了當前“三農”氣象服務的需求和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相應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調研報告範文

一、“三農”氣象服務調研情況

為了進一步做好我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我局制定了調研方案、設計調研表、明確調研內容,與農委、科協等部門聯合,通過實地考察、基層走訪、召開座談會以及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開展氣象為農服務調研,瞭解現代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近年來,市局根據年度不同工作重點組織各市(區)局先後開展相應調研。20xx年,組織對全市現代農業規模生產單位進行了摸底調研,摸清了全市現代農業生產的佈局、生產單位的資訊、農業生產的氣象服務需求,建立了資訊庫。20xx年,市局根據示範基地建設的要求,選取綜合條件較好的鄉鎮、村開展氣象為農服務示範基地建設調研工作,先後建成了等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20xx年,市局根據鄉村氣象服務建設的要求,組織開展全市鄉村氣象服務工作的調研活動,並提請市政府印發“兩個體系”建設的考核檔案,有效推動了全市“兩個體系”建設。

通過系列調研,全市氣象部門初步理清了“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思路,對推動全市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現狀

(一)農業發展現狀。

地處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點糧棉、蔬菜和水產品生產和加工出口基地。20xx年市政府把組織實施“5218”工程作為現代高效農業突破的重點,著力打造“五橫、兩縱、一箇中心板塊、八大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框架,即重點突破“五橫兩縱”(沿江線以休閒觀光為重點的高效農業產業帶;古高公路線以經濟林果為重點的高效農業產業帶;沈馬公路線以設施農業為重點的高效農業產業帶;高興東公路線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高效農業產業帶;332省道線以高效漁業為重點的高效農業產業帶;靖鹽線特色畜禽產業帶;泰高路、興泰路高效園藝產業帶)、積極打造“一個板塊”(以市農業開發區、海陵區、高港區、村及相鄰地區為主體的高效農業板塊)、全面提升“八大產業鏈”(優質稻米產業鏈、專用麥產業鏈、蔬菜種植加工產業鏈、畜禽養殖加工產業鏈、特色漁業產業鏈、銀杏產業鏈、花卉苗木產業鏈、旅遊休閒農業產業鏈)。現代農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成效顯著。建成了一批效益高、品牌響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高效農業面積已有170多萬畝,約佔耕地面積的35%,發展各類形式的生產合作組織1200多個,“一村一品”專業村400多個,發展了7家市級特色農業行業協會,擁有183個無公害農產品、145個綠色食品和40個有機食品、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000多家。其中,以無公害大米為主的河橫綠色食品基地被聯合國環境署認定為“全球環境500佳”,以香蔥為代表的脫水蔬菜產量全國第一,泰興“大佛指”銀杏是昆明世博會指定的唯一無公害白果,“紅膏”等品牌生態大閘蟹享譽全國。

(二)“三農”氣象服務現狀。

1、農業氣象服務人員構成。我市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人員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氣象部門的業務技術人員。承擔全市日常的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目前全市各類專兼職農業氣象服務人員近15人。二是氣象資訊員。包括由鄉鎮農技人員、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或大學生村官等組成的氣象資訊員、災害資訊員、農險資訊員等。

2、農業氣象觀測設施。加強鄉鎮氣象災害監測站建設,制定下發《市自動氣象站建設方案》(泰氣發〔2008〕69號),氣象災害監測站實現所有鄉鎮全覆蓋。在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建成多個小氣候自動觀測站和水產養殖氣象觀測站。全市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初步建成。

3、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按照“八個一”(每個基地都有一名氣象資訊員、一個氣象災害觀測站、一套小氣候監測站、一塊氣象資訊顯示屏、一個農村氣象資訊服務站、一個氣象資訊服務終端、一個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欄、一套氣象知識叢書)的標準在全市先後建成、興化管阮、興化釣魚、興化陳堡、興化泓膏大閘蟹萬畝生態養殖基地等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建成氣象資訊服務站70多個。得到了中國氣象局矯梅燕副局長和財政部鄉村氣象服務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4、“三農”氣象服務渠道。初步拓展建成包括電話、傳真、手機簡訊、廣播電視、電子郵件、市農業氣象服務平臺、96121、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等為農氣象服務渠道。建設和整合167塊電子顯示屏、444個農村預警大喇叭,廣播電視媒體建成12個頻道23套電視天氣預報節目、7個電臺21檔天氣預報廣播節目。

5、農業氣象服務材料。目前全市氣象部門製作釋出的農業氣象服務材料分為兩種,一是定期製作的關鍵農事時期氣象服務專報、中長期預報、氣候評價、農氣旬月報、主要作物產量趨勢預測和生育期氣象條件評述等,興化還開闢了兩週一期的《鄉村氣象》電視專欄。二是根據天氣變化不定期製作的重要天氣公報、農用天氣預報、生態與農業氣象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鄉村氣象服務手機簡訊預警以及為哈密瓜、葡萄、銀杏、香芋、蘆筍、香椿等種植作物服務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材料等。

6、農業氣象科研與合作。與南信大聯合共建“應用氣象學院產學研基地”和興化“實驗與就業實習基地”;與南信大聯合主持省科技支撐(社會發展)專案“省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及防禦技術研究”;主持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研究”;加強與兄弟市局的合作,牽頭組織實施“省農業氣象服務技術研究與應用”專案;修訂完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週年方案,組織全市業務技術骨幹蒐集和完成了哈密瓜、葡萄、銀杏、香芋、蘆筍、香椿等種植作物全生育期農業氣象條件、農業氣象災害防禦指標、病蟲害防治指標;加強對小麥赤黴病、水稻縱卷葉螟、水稻褐飛蝨等病蟲害發生規律和危害程度等級預報的研究,承擔的市政府科研專案“重大病蟲害預警控制的農業氣象模型研究與應用”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7、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全力打造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市、各市(區)均成立分管市長為領導的氣象災害防禦領導小組。與農委聯合下發了《關於聯合建設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體系工作的意見》,建立農業氣象防災聯合機制。與民政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以及災害救助體系的意見的通知》,明確部門分工,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救助體系,增強災害防禦和救助能力,指導氣象災害救助,更好地預防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見》,就充分發揮氣象、民政部門優勢共同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實行氣象資訊員和災害資訊員兩員合一、加強氣象資訊員和災害資訊員隊伍建設和培訓、聯合開展災情調查評估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市政府印發《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得到初步完善。

8、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利用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宣傳週、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宣傳月等活動,組織專家和業務人員到鄉村、集鎮、農村中國小等通過諮詢、講座、發放傳單等形式開展氣象科普宣傳;與市科協聯合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組織氣象科技知識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給部分氣象資訊員贈送《中國氣象報》和《氣象知識》。

三、“三農”氣象服務需求

現代農業具有投入大、效益高和與氣象條件依存度高等特點,同時,農村氣象災害防禦是新農村建設的薄弱環節之一,當前,“三農”氣象服務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氣候可行性論證。現代農業種植專案是否能在某地順利實施、現代農業種植品種是否能夠在某地保持高品質生長需要事先進行可行性論證。通過氣象部門的可行性論證,可以為地方現代農業專案的招商引資、引種以及選種等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成功種植。

(二)農業保險。農業保險是近年來推出的避免或減小現代農業種植風險的險種,它需要制定保單方案、理賠指標以及理賠評估認定。氣象部門參與現代農業保險理賠氣象指標的制定,提供理賠鑑定服務,為參保使用者做好生產氣象服務,以防為主,避免或減小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農業氣象災害防禦。現代農業主要氣象災害有雷電、大風、暴雨、冰雹、大雪、強降溫、連續高溫以及連續低溫陰雨寡照等。大面積或成片的連棟鋼架大棚在雷雨天氣容易遭受雷擊事故,對農民生產安全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出現大風時,基地大棚可能會遭受毀滅性災難;暴雨天氣會致使田塊受淹,影響作物生長和產品的品質;冰雹、大雪都會破壞大棚外膜;強降溫、連續高溫都會致使作物正常生長受挫,甚至出現死亡現象;連續陰雨寡照天氣會使作物光合作用不足,出現比較嚴重的.病蟲害。如果各生產基地能夠提前關注大風、暴雨、冰雹、大雪、強降溫、連續高溫以及連續低溫陰雨寡照等天氣的預報或預警,就可以及時採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

(四)農業關鍵農事氣象服務。現代農業生產是一種精細化農業生產,其農事活動對氣象條件的依賴程度高。在現代農業種植的播種期、育苗期、移栽期、定植期、開花授粉期、果實膨大期、採摘期以及各類田間管理活動等都離不開天氣條件。農民可以根據氣象資訊採取相應的措施,使正常的農事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確保作物的健康生長。

(五)農業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氣象條件是導致農作物病蟲害的主要原因,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必須結合天氣條件,因此做好病蟲害發生期及發生等級預報、做好防治期間及其前後一段時期天氣預報服務對病蟲害防治工作至關重要。

(六)農業微氣候調控研究和服務。設施大棚氣象條件通常是要隨外界氣象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為了能夠充分把握大棚氣象要素的變化,應該首先研究和掌握大棚氣象要素隨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大棚作物生長適宜的氣象條件指標。通過研究,氣象部門可以通過大棚外環境氣象條件的變化和天氣過程預報預測棚內氣象條件的變化,結合作物適宜氣象條件和臨界條件,建議各生產基地通過人工干預的辦法調節設施大棚內的微氣候條件,提高種植作物的生長適宜性或者控制作物生長指標,提高設施農業的產量和產品品質。

(七)農業產品營銷氣象服務。現代農業產品的儲藏、運輸、市場確定以及銷售等環節都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地或目標市場所在地的氣象資訊,只有充分掌握和充分利用氣象資訊才能在儲運和銷售中贏得主動權,才能有效調節目標市場,也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八)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當前,農村仍然是氣象災害防禦的薄弱地區,農民仍然是氣象災害防禦的弱勢群體。需要建立更加精細化的多要素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的監測。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防災減災需要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的預警,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體系,避免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發生和因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三農”氣象服務工作的薄弱環節及建議

當前,“三農”氣象服務能力還不能滿足農業生產、農村防災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一)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服務隊伍建設。一是建立氣象資訊員考評機制,將基層氣象資訊服務工作納入綜合考評,以適當的物質獎勵調動基層氣象資訊員的積極性,增強氣象資訊員隊伍的穩定性,不斷提高全市農村氣象資訊員隊伍的整體水平;二是不斷加大對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重點培養一批有知識、能力強的農業氣象技術服務隊伍。

(二)需要進一步拓寬氣象資訊傳播渠道。一是大力推廣農村大喇叭和電子顯示屏建設,利用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及時有效的播報氣象預報和預警資訊;二是加大廣播電視、96121、手機簡訊等的更新頻次,及時釋出最新氣象資訊,為農民群眾防災、避災、減災提供保障。

(三)需要進一步提高為農氣象服務針對性。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不斷提高氣象預報的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二是結合我市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重點研究我市特色農作物的科學種植方法和播種期、育苗期、移栽期、定植期、開花授粉期、果實膨大期、採摘期等不同時期應對各類天氣狀況的措施,提高廣大農民群眾避災減災的能力;三是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做好病蟲害發生期及發生等級預報、做好防治期間及其前後一段時期天氣預報服務。

(四)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氣象知識宣教體系。一是編寫符合我市農業特點的氣象預報運用、氣候資源利用和種養業氣象服務指導等氣象科普教材,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專題資料、手機簡訊等手段不斷加強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教育;二是氣象部門應與農技部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定期開展氣象知識進農村活動,組織氣象和農業專家走入田間地頭,講授農村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群眾科學利用氣象資訊的水平。

(五)需要進一步開發氣象為農服務產品。一是農業氣候可行性論證。對農業種植專案是否能在順利實施和保持高品質生長氣象條件進行可行性論證,確保成功種植;二是農業保險氣象服務。氣象部門為參保使用者做好生產氣象服務,避免或減小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參與現代農業保險理賠氣象指標的制定,提供理賠鑑定服務;三是農業微氣候調控研究和服務。氣象部門可以通過研究大棚外環境氣象條件的變化和天氣過程預報預測棚內氣象條件的變化,結合作物適宜氣象條件和臨界條件,開展氣象服務。

為此,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提升服務能力。

(一)加強現代化建設,提升“三農”氣象服務的能力。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開展現代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大棚小氣候監測、水產養殖氣象條件監測以及蔬菜、花卉、苗木的近地層氣溫和地溫觀測,豐富觀測專案,提高監測能力。運用衛星、多普勒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閃電定位儀等現代化探測手段,綜合各類氣象資訊,強化預報預警和服務工作,提高預報服務的能力和質量,充分發揮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加強服務產品開發,提高氣象為農服務針對性。針對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多樣化的特點,突破傳統、單一的預報服務模式,圍繞現代設施農業、品牌農業和觀光農業,進一步拓展氣象服務廣度和深度,深化氣象服務內容,開發系列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產品,滿足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

(三)加強農業氣象科研,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科技支撐能力。開展現代農業氣象災害區劃技術方法的研究;研究設施大棚的小氣候規律、作物關鍵生育期的適宜生長的氣象條件指標、農業氣象災害指標、病蟲害指標以及相應的對策,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提供科技支撐,提高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的科技內涵;研究不同種植、養殖品種的農業氣象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和週年服務方案;研究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為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服務提供支撐。

(四)加強人才培養,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加強氣象為農服務人才培養,通過對現有農氣或業務人員加強培訓的辦法來補充現代農業氣象服務人才的缺口;通過引進高階專門人才的辦法充實農氣人才隊伍;加強與高校和農業部門的聯合,通過“借智”的辦法提高人才隊伍的實力;加強科研,通過專案帶動人才培養,提高專門人才的業務技能。開展現代農業氣象知識講座或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展農業和氣象方面的培訓工作。一方面,農業氣象工作人員走進基地開展講座,為種植基地技術人員、農民講解氣象知識;另一方面,請農業專家或基地技術人員分門別類地為相關氣象工作人員講解農業種植的基本知識、不同作物的種植技術以及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氣象和農業兩個部門共同走進基地,開展農業氣象技術講座和培訓,提高一線農民的知識技能。

(五)加強科技示範基地建設,放大科技示範作用。每個市(區)應選取1—2個起點高、意識強的基地,把這些基地建成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基地、科學種植基地,有效提高種植基地充分利用氣象資訊的意識,引導和示範農民瞭解氣象、相信科學、依靠科學。

加強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結合,採取融入的方式,融入新農村建設服務點、防災減災示範區等的建設,集約化推廣建設示範基地,形成長效機制,實現點的經驗在面上的放大。

(六)建立服務網路平臺,拓寬氣象為農服務渠道。全面依靠科技進步,建設完善氣象為農服務網路體系。完善氣象預警資訊釋出平臺,遇有重大災害天氣時及時通過該平臺將預警訊號傳送到各級領導、農村氣象資訊員和種植、養殖業主手中;充分發揮農村氣象資訊員在氣象為農服務中的作用;在現代農業園區、種植大戶和重點鎮村佈設氣象資訊預警電子顯示屏和大喇叭,及時將氣象資訊和重大氣象災害預警資訊傳送到村間田頭。切實完善氣象資訊的釋出和傳輸渠道,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系列化、不間斷、無縫隙、零距離的氣象服務。

(七)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通過對中央一號檔案以及中國氣象局相關檔案的宣傳,讓地方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充分認識氣象為農服務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兩個體系”建設和鄉村氣象服務專項縣、示範鎮、示範村、示範基地的建設,加強對地方黨委、政府的彙報,提請地方黨委、政府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支援和專案資金配套,強化示範宣傳作用;收集農業氣象災情和氣象為農服務效益,加強災情和服務效益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和支援氣象為農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