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精選14篇)

才智咖 人氣:3.1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精選14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精選14篇)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裡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控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著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悽豔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著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臺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

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

山重水複,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著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覆覆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薰陶著我,感染著我。彷彿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著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雲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乾渴的旅人。慢慢品嚐,總有那麼幾句話值得去反覆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於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於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著我們不曾瞭解的模樣。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後,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總是有無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餘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我願一直走下去,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2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3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合,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在餘秋雨《文化苦旅》的筆下,山水不僅僅是單純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載著一代代文人、學者的豪情壯志、萎靡柔弱……承載著一代代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彷彿在文字間看到了目光呆滯的王圓籙,他手持少許錢幣目送外國學者遠去,不時露出虔誠的微笑。我恨他!這句話說得很無力。對於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臉疑惑面對外人的唾罵。深想一層,恨他什麼?恨他只為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國學者手上?這難免是可笑的。可笑的是,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偉大承載起一個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汙水滴!倘若,歷史上沒有王圓籙這個道士,還會有千千萬萬個“他”,終究,他只是這場悲劇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穿越時空,到了莫高窟,跟著作者的腳步,我彷彿走過了橫跨千年的歷史,彷彿看到了北魏強悍與苦難的匯合,隋代輕鬆與歡暢,盛唐之世的雄風與繁華,五代的溫煦和沉著……莫高窟中的壁畫,用線條、顏色的變幻為後人訴說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變遷。一切強權與鬥爭,一切繁盛與衰落,在這裡,都深深地充斥著你的視覺與靈魂。

餘秋雨的文字,讓我對都江堰有了另一種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載著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它的歷史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傳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後的文化,在餘秋雨筆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讀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靈魂。在慘白的歷史下,山水負載多一份凝重,引導著我,從更深的角度瞭解它。山水不僅僅是景緻,而是歷史的承載體,文化的承載體。至此,我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個人,揹著包,開啟一個人的旅程,去感受這片華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4

讀了雅荷清影代友人而發的《一次曠世的文化苦旅》,這篇文章主要是記述玄奘西行取經的事蹟的,讓人想起了餘秋雨先生的《行腳深深》,我也將他的幾句話錄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在古代的中國大地上,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軍人,二是商人,三是詩人,四是僧人。軍人奉命,商人逐利,遠行的目的比較淺顯。詩人的遠行就深刻的多了,因為他們的步伐踩踏到了精神領域;然而相比之下,精神目的更為明確,因此也走得更為艱苦的卻是僧人。”“這些遠行的僧人,不像軍人、商人那樣成群結隊,大多是形影孤單;也不像詩人、文人那樣總有詩文紀行,大多數是默默無聲。但正是他們,一年一年走下去,終於走出了驚人的精神成果。”

這驚人的精神成果是什麼?那就是:穿越閉塞,走向開闊;穿越孤獨,關愛世界;穿越荒涼,營造勝景!

餘秋雨先生這些年的負面新聞已經夠多,但並不影響他在對於中國文化領域裡的苦旅和跋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他寧肯放棄一個正廳級的高位不坐,自討苦吃,撲下身子遍訪中華古老大地上的文化遺蹟,甚至走出了國門,探訪儘可能探訪得到的文化遺址,為了什麼?為了尋找我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的生命基因,尋求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發明的優秀文化對社會進步、民生繁榮的文化因素。這樣的價值取向,這樣的利益取捨,這樣的榮辱選擇,難道不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心理承受嗎?也正是因為他敢於並勇於作出這樣的艱難選擇,因而也成就了他在文化領域的研究中高蹈獨步,卓有建樹。

哪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點這樣那樣的缺點或毛病,即使是偉人也都概莫能外。所以,對於像餘秋雨先生這樣的文化學者,我們也應當作出我們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取長棄短,趨利避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方為正確的態度。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5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著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寫下了華夏的文化。《文化苦旅》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

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估計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奇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我們不得不因歷史和那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的莫高窟山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的石壁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化。千年前的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工手中的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中,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之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運往國外,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而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絢麗,而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生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華的標本,一種美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換。

“淺者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大自然雕琢出來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中華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般的自在,難怪萬年來,許多文人遇到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此隱居起來,但荒山結廬有生活中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到江南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收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著就會帶著他們的文學修養到此地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和官場浮沉是文人失意的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到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徵程的開啟。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初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抱有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太狹隘了,逼得他們只有隱居或者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損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的沉思,考量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疑問來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向床前,流動的車潮和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感受書中的苦。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6

千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然餘秋雨卻將在歷史長河中早已隕落的點點文化一一拾起,這段艱難的文化之旅,在人們心中永不消逝。

餘秋雨為世界瞭解中國建了新的橋樑,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書中,不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昇華了中華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釋。中華文化的美好風光讓讀者們一覽無餘,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已逝文化的悲涼。

《文化苦旅》中,介紹了幾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其中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敘述。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漠之中卻是存在著兩個文明交織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從佛教進入中國開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昇華、詮釋,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就如書中所說:“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繞了整個地球。那麼,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圓籙這個道士了,敦煌的壁畫便是由他毀之一炬,卻又可以認為是他及時救助。若是他沒有將經書,壁畫與斯坦因換走,其必將被戰火毀之,可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還有“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礦以明麗”的月牙泉。還有千餘年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的喀什,被我們一直視為蠻夷之地的西域卻是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文化,實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滅的收穫啊。

不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樣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豪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黃州突圍一篇,便十分詳盡地從內因外因中講解蘇東坡被貶的原因,餘秋雨還十分幽默地寫道:“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現象。

在這一書中,我領略到了獨特的大漠文化,體會到了生態美的杭州文化,傾聽到了走西口時依依不捨的山西歌聲,和看到一隻看倦千餘年的廢井冷眼。這場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帶來的是內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讓人不禁流淚,不禁放聲悲鳴。天下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長生不滅,正因如此,才需要這些文化的旅者去敘述去記錄這些消逝的文明,期間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體現了文化滅亡後深沉的格調。

“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讓我們一起談《文化苦旅》,感受這永恆不變的文化之旅,感受這個天地。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7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

它有著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著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有著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係,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構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於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

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生活,便想著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鬆,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於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餘秋雨的遠行不願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遊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僕僕,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8

我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餘輝在這裡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風雨天一閣》寫了一座經歷數百年風雨滄桑的普通的樓閣,被一代代人世代保護著,卻終被強盜偷竊所騷擾,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其悲愴的文化奇蹟”。天一閣承載的文明與歷史太多太多。天一閣的命運正是當時中華文化的命運,中華的許多許多文化寶藏在靜靜地經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風雨洗禮之後,竟未為人所敬,不為人所珍,最終落入虎口。而當其幾近滅亡時,人們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尋回幾粒殘碎不堪文化碎片,嘆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蘇東坡突圍》使我明白才華橫溢、豪放高達的一代文豪蘇東坡被一群奸詐卑鄙﹑強詞奪理的小人誣陷時的無奈與痛苦,被排擠,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卻並未喪失繼續努力生活、前進的勇氣。我小時候曾為蘇軾美妙清澈的水調歌頭所傾心,為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所震撼,現在則為他的涅槃重生所深深感動和欽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他的藝術和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的成熟了。在歷史和文化中永遠地站住了腳,永不流放。

如此多的歷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麗多愁在書中鋪展開來,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盪漾開去。雖然我們對文化的瞭解可能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腳步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9

因為《文化苦旅》我走近餘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祕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著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著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一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著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裡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著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著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著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餘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祕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餘秋雨,就像順著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餘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餘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嫋嫋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餘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0

好早就聽說了《文化苦旅》這本書,記得第一次聽說是從英語老師口中蹦出來的。這次,終於有機會拿起來讀一讀。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裡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裡,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裡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

《文化苦旅》一聽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隨著餘秋雨老先生堅實而沉重的腳步,遊歷和探尋了大半個中國和世界,作者餘秋雨1946年8月生於浙江餘姚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餘先生身居高位,被推舉為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他卻突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遺址,正是這萬里之行,才凝聚出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那是屬於我們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面的古蹟使文明經歲月沉澱的珍寶,是我們探尋祖先的文明的橋樑,在遊離山水之間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諦,得到心靈與遠古時期的對話,感受歷史的發展更,感嘆先祖的偉大智慧與辛勞。書裡不僅有歷史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之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右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宇宙的悠遠與深沉。食這樣的文化大餐就是享受一次心靈的洗滌,收穫一路聖潔的花香。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文化的作用則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並讓其感染千萬炎黃子孫,這一點餘秋雨做到了。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要用心去感悟,也同書一道,漫步這條文化之“苦旅”,也是一次人生之“苦旅”,而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努力是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我們還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無疑三尺講臺便是我們實施拳腳的主陣地,用我們的方式讓孩子瞭解歷史,銘記歷史,傳播文明,傳承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激發他們的民族精神,完成好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重大使命,無愧於太陽下面最光輝的事業這一聖神稱號。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3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裡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著期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往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

那些以往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裡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4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靜靜開啟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色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這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遊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時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尋與思考。作者筆下每個地方都隱藏著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了有“天府之國”稱號都江堰,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悽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祕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餘秋雨老師的筆觸控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註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不計其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悽絕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為曾經的文化感到惋惜!